杰西卡 發(fā)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一夜之間,等來了自己的第一家上市造車新勢力
在武漢起家的東風集團股份,內部正上演一出“騰籠換鳥”的戲碼:
其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將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同時東風集團股份則會私有化退市。
一旦成功上市,嵐圖不僅會是繼蔚小理和零跑之后,又一家中國新勢力上市公司,而且將是第一家上市即盈利的新勢力。
已經停牌兩周的東風集團,今日再度復盤,市場對此做出的回應是——股價暴漲超57%。
而關于這場“以退為進”的上市操作,更多細節(jié)也逐漸浮出水面了。
東風停牌“騰籠換鳥”,財報暴露原因
東風集團股份(也叫“東風汽車集團股份”)這番以退為進的操作,在外界看來像是“騰籠換鳥”。
公司在8月22日深夜發(fā)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嵐圖汽車,將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東風集團股份將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這場交易,將以“股權分派+吸收合并”的組合模式,分兩步推進。
第一步,東風集團股份手中持有嵐圖79.67%的股權,會按持股比例向全體股東分派,嵐圖再用這些股份,以介紹上市的方式登陸港交所。
所謂“介紹上市”,和我們常見的IPO遞表不同,就是直接把已發(fā)行的股票申請掛牌交易,不涉及發(fā)行新股或募集資金,因此上市速度更快。
第二步,東風汽車在境內全資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武漢)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吸并主體,向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東風汽車支付股權對價,向其他小股東支付現(xiàn)金對價,實現(xiàn)對東風集團股份的100%控制。
通俗來說,就是用股權、現(xiàn)金交換股東手中的所有股份,讓東風集團股份從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完成私有化。
最后的交易方式,將采用嵐圖汽車股權+現(xiàn)金對價支付,總體收購價格10.85港元/股,其中現(xiàn)金對價6.68 港元/股,嵐圖股權對價4.17港元/股。
那為什么要“騰籠換鳥”?
東風集團股份在公告中解釋的原因是:
集團近年來股價持續(xù)走弱,截至今年7月31日,濟源收盤價為4.74港元/股,對應市凈率僅為約0.24倍,市值長期低于凈資產水準。
因此,東風集團股份在港股平臺中,已經基本失去了融資功能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受到行業(yè)轉型及市場競爭加劇影響,東風集團股份的整體業(yè)績不達預期
其剛披露的2025年中期業(yè)績,也證實業(yè)績略有失速:
今年上半年,東風集團股份的總收入為545.33億元,同比增長6.6%;但其歸母凈利潤卻僅有0.5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84億元大跌92%
而公司今年1~7月的銷量,也同比下降約8.9%,為978462輛車。
其實在披露業(yè)績的半個月前,東風集團股份就發(fā)布了一則《盈利預警》,并將公司的業(yè)績下滑歸結為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原因,來自東風曾經依托的合資,如今合資非豪華品牌市場持續(xù)下探,導致合資乘用車業(yè)務銷量和利潤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來自自主品牌,公司為自主品牌的研發(fā)、品牌建設、渠道建設,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大投入,所以利潤進一步承壓。
對外界而言,東風這波“一換一”事發(fā)突然,不過也并非全無預兆。
早在8月11日,東風集團股份就發(fā)布短暫停牌公告,當時表述的原因是,“需要刊發(fā)一份載有內幕消息的公告”。
只不過任誰都沒想到,東風汽車的這個內幕消息,原來會這么“特立獨行”。
畢竟嵐圖上市,不令人意外,但母公司東風集團股份同步退市,就讓這件事變得有看頭多了。
時代風向變了,老牌車企“壯士斷腕”改革
東風集團股份從2005年末登陸港股,至今剛好20年,現(xiàn)在毅然“退市”,不得不說,頗有些“壯士斷腕”式的勇氣和魄力在里面。
不過,如果回頭看東風這三年間的沉浮波折,其實也大概能理解公司背后的深意。
汽車時代風向之變,在東風汽車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這家公司曾以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賣得風生水起,卻在2023年驟然跌落至谷底。
在國產新能源已經崛起的2023年,東風的三大合資品牌——東風日產、東風本田以及神龍汽車,全年銷量齊齊陡然下滑:
- 東風日產銷量72.3萬輛,同比下降21.53%,其中,神車軒逸的銷量下滑10.5%;
- 東風本田銷量60.5萬輛,同比下降8.54%;
- 神龍汽車銷量8.03萬輛,同比下降35.81%。
三大品牌失速,體現(xiàn)在財報中,就是東風汽車集團在合資板塊的利潤,從2022年的118.8億元暴跌超90%,直接導致東風在2023年迎來上市后的首次虧損
合資品牌對東風帶來的銷量神話,也是從那一年開始正式坍塌。
同期,東風雖在新能源品牌上同時發(fā)力,但收效并不算明顯,前后百億研發(fā)砸進去,2023年的新能源銷量卻僅增長0.5%,為34.8萬輛。
嵐圖在那一年銷量大漲160%,全年銷量也只是剛破5萬臺
在當時,對于要打造另一個支柱,扛起合資品牌銷量空缺的東風汽車而言,新能源品牌的表現(xiàn),遠遠不夠。
一時之間,這家老牌車企陷入泥潭,迫切需要一場自救。
也就在2023年末,東風內部掌權者更迭,由新董事長楊青上任作為開端,席卷起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改革風暴”。
轉型的具體做法,也是根據合資和自主品牌各自“對癥”:
一邊是調整資產結構,整合合資業(yè)務資源,剝離非核心的“低效”資產和業(yè)務。
比如收購神龍汽車的相關資產,納入集團統(tǒng)一管理,避免資源浪費;比如縮減燃油車產能,并關停冗余產線,像東風汽車集團上周還宣布,將東風本田發(fā)動機公司50%的股份掛牌出售
另一邊,東風也在外界積極尋求本土合作,以幫助其自主品牌快速成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到了華為
去年年初,東風汽車的嵐圖和猛士都和華為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均采用HI模式,鴻蒙座艙、乾崑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上車;東風也在下半年和華為合作,共建了“天元”電子電氣架構。
就拿嵐圖舉例,在和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嵐圖夢想家上,“華為效應”就已經顯現(xiàn),上市20天大定1.8萬臺,一躍成為中大型MPV市銷冠。
今年1~7月,東風集團股份交付的97.8萬輛車中,嵐圖和猛士的銷量分別為6.67萬輛和1648輛,同比分別增長85.8%和41.6%,是其中銷量增速最高的兩個品牌。
其實去年年末,還有消息表示,東風正在和小米洽談合作,東風本身就是小米SU7的零部件供應商,因此雙方合作并非不可能。
據雷峰網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東風希望復制日系車的昔日模式,仍以合資的形式合作,而小米更傾向于采用汽車代工模式,希望東風作為組裝廠來生產小米汽車。
不過據稱最終由于政策變動,雙方合作陷入停滯,不了了之。
或許東風也意識到,向外尋求合作終究是輔助,就像華為的合作伙伴表現(xiàn)各異一樣,最終走向如何,還是看自身策略和實力。
現(xiàn)在我們從東風的選擇來看,嵐圖作為公司核心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就是東風實現(xiàn)突圍的新希望。
但擺在嵐圖面前的,還有一個現(xiàn)實因素。
東風集團股份涉獵的業(yè)務頗為廣泛,包括商用車、乘用車、零部件、金融服務等等,綜合性較強。
嵐圖處于東風集團股份這么一個龐大體系中,自身價值也好,傾斜的資源也好,很難長期發(fā)揮到極致,更需要“輕裝上陣”。
而且,嵐圖上市的消息,市場也不是第一次有風聲了。
早在2023年,嵐圖就曾公開明確上市計劃,只是需要達成目標,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嵐圖CFO沈軍曾表示,“只要銷量達成,馬上啟動IPO”,這個銷量目標就是以單月1萬臺為門檻。今年,嵐圖已經連續(xù)5個月銷量破萬,這個上市門檻已經達標了。
更關鍵的是,嵐圖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李博曉曾透露,嵐圖去年第四季度,已經實現(xiàn)了單季度盈利
嵐圖CEO盧放也曾明確,嵐圖的單車毛利和整體利潤,在央國企中做得還算可以。
而在2023年和2024年,嵐圖的全年稅后凈虧損分別為14.72億元和1800萬元,收窄速度非常快,今年可能就會全年盈利
綜合以上諸多分析看下來,讓嵐圖獨立上市,拓寬融資渠道,打開品牌知名度;東風集團股份退市,可以更“無顧慮”地甩開轉型包袱,這或許就是東風當下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嵐圖汽車,不但將是繼蔚小理、零跑之后的又一家新勢力上市公司,也將是第一家上市即盈利的造車新勢力。
而今天,東風股份集團在港股再度復牌,市場的態(tài)度,已經用股價說明了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