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想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strong>的魯迅先生,竟然在去世多年后,被投訴“帶壞小孩”!
8月24日,在紹興魯迅故居,游客孫女士向魯迅紀念館投訴,認為“魯迅夾煙”墻畫引導聚眾抽煙。
這件事曝光后,引發(fā)網(wǎng)友群嘲,女子的賬號被扒,已經(jīng)“社會性死亡”,如今,官方也回應(yīng)了……
“魯迅夾煙”墻畫
在紹興的魯迅故里,有一面墻,火了很多年。
它位于魯迅紀念館外的步行街上,畫中的魯迅身穿長衫,左手扶著書桌,右手夾著煙,跟課本上的魯迅一模一樣,非常真實、有藝術(shù)感。
這幅畫,是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的誕辰所畫,多年來,這面墻成了游客打卡的“網(wǎng)紅點”。
有人模仿魯迅夾煙的動作拍照,有人假裝給“先生”點煙,甚至還有家長帶著孩子說:“看,這就是魯迅爺爺,他一邊抽煙,一邊寫文章救中國?!?/strong>
然而,誰也沒想到,游客孫女士“獨辟蹊徑”,認為這幅畫引導人們聚眾抽煙,帶壞小孩。
孫女士本是一名“禁煙志愿者”,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正義感”爆棚,表示,連魯迅都在公共場合抽煙,這不是在給青少年做壞榜樣嗎?
于是,8月22日,她正式在“浙里辦”平臺發(fā)起了投訴,要求立即拆除,或者修改這個墻畫。
她還列出了3點理由。
原畫中,魯迅在書房抽煙,是私人的空間,可以理解,但在這幅墻畫中,書房的背景被刪,只剩了夾煙的動作,等于是在公共場所抽煙,很有誤導性。
墻畫放大了煙紋,煙的比例被刻意拉大,視覺沖擊很強,很容易引發(fā)其他人模仿。
她還建議,把魯迅的形象改為“握拳趴在書桌上”或者“右手握拳”,認為這樣更加“積極、向上”。
短短幾句話,字字“正義”,句句“為孩子好”,可問題是,魯迅先生抽煙,是事實,還是虛構(gòu)?既然是事實,為什么要改?
魯迅本就抽煙
史料記載,魯迅一生嗜煙,尤其偏愛“老刀牌”香煙,他曾多次在日記中寫自己買煙的細節(jié)比如:晚吸煙甚多、夜寫文,吸“老刀”三支,肺病復(fù)發(fā),仍吸煙不止。
他的朋友許廣平、蕭紅等人也多次回憶,魯迅寫作的時候經(jīng)常“煙不離手”,煙灰缸堆得像小山一樣。
據(jù)說,他一天能抽50支煙,甚至在病重的時候,醫(yī)生勸他戒煙,他卻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但我不能不抽煙?!?/p>
這不是什么“黑歷史”,而是一個文人的真實寫照。
那個年代,我國積貧積弱,知識分子在黑暗中摸索救國之路。
魯迅先生白天教書、寫文、罵官僚,晚上熬夜寫文章,他的精神高度緊繃,煙,是他唯一的慰藉,是他在孤獨與憤怒中保持清醒的工具。
正如作家郁達夫所說:“魯迅的煙,是他對抗這個世界的武器”,可如今,有人卻因為一支煙,否定魯迅先生的形象?
更荒謬的是,孫女士提議把“魯迅抽煙”改成“魯迅握拳”,仿佛這樣就可以“凈化”歷史,讓青少年“積極向上”。
可問題是,歷史人物的偉大,難道不是體現(xiàn)在他們的思想、作品和精神上嗎?
我們紀念魯迅,是因為他寫出了《吶喊》《彷徨》,是因為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是因為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擔當,而不是因為他“不抽煙”。
如果,我們因為抽煙就抹去魯迅的真實,明天,是不是要因為李白喝酒而刪掉《將進酒》?因為屈原投江,而禁止端午節(jié)?因為岳飛背上刺字,就“禁止紋身”?
歷史不是童話,人物不是圣人,把歷史人物“神化”或者“凈化”,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的背叛。
女子連訴兩次,官方終于回應(yīng)
孫女士第一次投訴后,紹興的文旅局沒有回復(fù),她認為自己“被無視”,于是,8月24日她再次投訴,直接把這件事搞上了熱搜。
隨后,紹興文旅終于表示,魯迅抽煙這是歷史事實,也是魯迅故里旅游的一張名片,網(wǎng)友的意見一致,認為不需要更改,所以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投訴而盲目更換。
紹興文旅回應(yīng)后,全網(wǎng)沸騰,網(wǎng)友紛紛點贊:紹興文旅好樣的、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終于有人敢說“不”了。
信息源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建議孫女士,順便舉報一下《紅樓夢》里賈寶玉抽煙、林黛玉焚稿,這都是不良示范”。
身份被扒,全網(wǎng)群嘲
這件事曝光后,孫女士的賬號被扒了出來,這時候,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她自稱“控煙志愿者”,經(jīng)常發(fā)布禁煙的內(nèi)容,也參加過公共場所的禁煙活動。
她曾經(jīng)還投訴過,地鐵站工作人員在站臺抽煙,理由是“煙頭掉進軌道影響安全”,看起來,她確實“熱心公益”。
可問題是,她的“正義”是否過度了?
有人翻她的賬號,發(fā)現(xiàn)她曾多次以“為孩子好”為由,要求下架某些影視作品,甚至還建議學校,禁止學生穿破洞的牛仔褲。
“為孩子好”成了她的擋箭牌,這一次,她把矛頭對準了魯迅,所以網(wǎng)友不買賬了。
剛開始的時候,網(wǎng)友還是理性討論,慢慢地,開始抵制孫女士的行為,她的評論區(qū),全是諷刺。
“水滸傳一定要下架,畢竟,武松毆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暴力的行為,肯定要下架,污染青少年”
“建議你把史記也舉報了,司馬遷受過宮刑,害怕誤導青少年的性別認知?!?/strong>
當然,這也不是個例,還記得2023年,《迪迦奧特曼》被下架的新聞嗎?
一位母親投訴,認為奧特曼打怪獸太暴力,孩子看了會模仿,不利于心理健康,結(jié)果,真的被下架了,理由是“內(nèi)容整改”。
#優(yōu)質(zhì)好文激勵計劃#
可問題是,如果孩子看了奧特曼就想打人,那看了《西游記》是不是就想打妖怪?看了《三國演義》就想打仗?孩子分不清,是動畫的錯,還是教育的錯?
我們不能因為個別孩子的誤讀,就剝奪所有人的文化權(quán)利,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魯迅的墻畫。
如果一個孩子看了“魯迅夾煙”就想抽煙,那問題可能不在墻畫,而是父母的看管。
父母的責任,是教會孩子分辨是非,提高認知,而不是,靠全世界為他們讓路。
就是因為他們,這種風氣,正在蔓延,有人舉報《水滸傳》“宣揚暴力”,有人建議刪掉語文課本中“死亡”等“負面詞匯”,有人要求博物館移除古代的刑具展品,怕嚇到孩子。
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無菌文化環(huán)境”,沒有煙、沒有酒、沒有痛苦、沒有爭議,可這樣,孩子還能成長嗎?
魯迅先生曾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如果連一支煙都不敢面對,他們還敢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嗎?
結(jié)語
我們尊重、紀念魯迅先生,不是為了塑造“禁欲”的圣人,而是學習他“敢于說真話”的精神,如果我們連一支煙都容不下,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說“繼承魯迅精神”?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nèi)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