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投訴魯迅抽煙墻畫的當事人孫女士被封號的事兒,在網(wǎng)上鬧得挺火的。咱得好好聊聊這事兒,把里面的道理給掰扯清楚。
先說孫女士投訴這事兒吧。她覺得魯迅故里的墻畫用魯迅夾煙的畫面不合適,怕誤導青少年,所以要求更換。
此事一出,網(wǎng)上的人不分派別,眾口一詞,幾乎都在批她。指責她是亂投訴,甚至說她告密,這就很搞笑了。
告密是指向有關部門告發(fā)他人的秘密活動。魯迅抽煙墻畫是公開的,孫女士的投訴也是公開的,怎么能叫告密呢?
魯迅是大文豪,是文化界的大名人,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里是非常崇高的,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力量。
就好比咱們小時候?qū)W魯迅的課文,什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 Q 正傳》,從他的文字里,我們能感受到他對社會的批判,對正義的追求,對國家和民族的那種責任感。他的形象應該是那種能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的。
可是現(xiàn)在呢,弄一幅他抽煙的畫在景區(qū)里,這畫面給人的感覺就有點不太一樣了。尤其是對于那些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還不太能理解魯迅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價值,就只看到了魯迅在抽煙。這就有可能讓孩子們覺得,抽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還可能覺得抽煙挺酷的,從而去模仿。
你看,現(xiàn)實中不就有這樣的情況嗎?孫女士說,好多人在墻前打卡的時候還點根煙,周圍又都是孩子,這就難免會讓孩子們被迫聞二手煙,還可能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
有的孩子可能會想,既然魯迅都抽煙,那我抽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吧。這就是為什么孫女士會覺得這幅畫不妥,她的出發(fā)點其實是為了保護青少年,讓他們能在一個更健康、更積極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她的投訴是有道理的。
再說說景區(qū)的回應,說 “要尊重歷史、尊重藝術,墻畫是故里的一部分,不輕易改”。但歷史上的魯迅,是想要戒煙的。
雖然魯迅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深刻認識吸煙的危害,但魯迅知道自己吸煙其實是不對的。魯迅本身患有肺結(jié)核,他50多歲就去世,與吸煙有很大關系。他的醫(yī)生曾勸他不要吸煙,他自己也想戒煙,只是沒有成功。魯迅在給許廣平的《兩地書》中寫道,“我于這一事自制力竟會如薄弱,總是戒不掉?!?/p>
退一步講,即便要尊重歷史,可 “尊重” 不代表要把歷史人物的所有習慣都拿出來當 “賣點” 啊。就像咱們現(xiàn)在看古代文人的故事,李白愛喝酒,可景區(qū)里也沒到處畫李白抱著酒壇的畫吧?更多的是畫他寫詩、游山玩水的樣子,因為大家想傳遞的是李白的才情,不是他喝酒的習慣。
魯迅也一樣,咱們紀念他,是因為他用文字喚醒國人,是因為他的 “俯首甘為孺子?!?,不是因為他抽煙。要是把抽煙當成他的 “標志性動作” 來宣傳,那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魯迅想戒煙,現(xiàn)在景區(qū)卻放一張魯迅的吸煙圖來宣揚他,很多煙民把紀念魯迅的地方當成了吸煙的打卡圣地,這是尊重歷史、尊重魯迅嗎?
再說說孫女士被封號的事兒。平臺說她存在多次借控煙之名違規(guī)推廣尼古丁袋的行為,所以把她的賬號封了。這尼古丁袋可不是什么好東西,在咱們國家還沒取得生產(chǎn)銷售批準呢,對人體的影響也不明確。這就好比是一種還不知道有沒有毒的藥,你卻在那里到處宣傳它有多好,讓別人去用,這不是害人嗎?所以平臺封她的號,也是在維護平臺的規(guī)則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但這里有個關鍵問題 —— 不能因為她賣尼古丁袋錯了,就說她投訴墻畫也錯了。這倆事兒就像 “蘋果和橘子”,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混在一塊兒說 “她這個人不好,所以她說的話都不對”。
其實這事兒最該琢磨的,是咱們看待問題的方式?,F(xiàn)在網(wǎng)上一有事,大家總喜歡 “非黑即白”—— 要么覺得這個人全對,要么覺得這個人全錯,很少有人愿意把事情拆開來分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對事不對人”:對于投訴墻畫,咱們可以討論 “景區(qū)該如何更好地展示歷史人物形象,既尊重歷史,又不誤導青少年”;對于賣尼古丁袋,咱們得明確 “違規(guī)行為就該受處罰,不管是誰,不管他之前做過啥好事”。只有這樣,才能既解決問題,又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壞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