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滋養(yǎng)是貴族級的,必須像貴族一樣,把身心靈都擺上祭壇
范曾上熱搜,幾乎不是因為作品。比如前幾天失聯(lián)、被戴綠帽、小嬌妻出軌繼子等等花邊躥紅網(wǎng)絡。這些笑料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行家預測,范曾因老夫少妻的仙風道骨氣質,和“我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大師”的自吹自擂精神,使其作品在藝術市場很受歡迎,出了這檔子事兒,其作品價格會大大縮水已成定局。靠人設得來的橫財,也會因人設失去。
不過昨天傳來好消息,范曾老師和嬌妻一起被找到了,正在搬家。吊軌的是這是業(yè)內(nèi)人轉述,范老師自己沒有現(xiàn)身證實。按理說,他自己站出來為嬌妻正名,我們恩愛著呢,雖然相差五十歲,雖然嬌妻也是武漢大學畢業(yè),但她不圖名不圖利,愛我博大的胸襟和靈魂。女兒對她的中傷純粹是無稽之談。當年外遇跟女兒的媽媽鬧離婚,搞得這孩子對后媽有看法······
然而,范老師沒有任何解釋。只是托人給吃瓜群眾留下一句話“你財務自由了嗎?有閑心管別人家的事?!?/p>
確實,豪門恩怨不是你們這些搬磚人該關心的。他那幾十億財產(chǎn)是給嬌妻,還是給女兒,反正不是給你。
那還是來談談范老師的作品吧,畢竟他畫出來就是給人看的。吃瓜群眾可以評頭論足。
李敖對他的評價是中肯的,“范曾的畫總是千篇一律?!?/strong>
一位藝術家,特別是“大師”,一定是代表了某種審美氣象,時代精神。比如羅中立的《父親》,技法上現(xiàn)在的繪畫專業(yè)科班學生都畫得出,但它表達了文割結束后,中國人的審美從樣板畫的割命激情里轉向現(xiàn)實,特別是現(xiàn)實的苦難。何多苓的《春風已經(jīng)蘇醒》成從來的《1968年·雪》都是這樣的作品。
還有的大師是藝術上的探索,比如達芬奇,莫奈等,都在各自時代開創(chuàng)了新的畫法,前者在尋找穩(wěn)定的,經(jīng)典的結構;后者在尋找瞬間的,變幻的真實。
我看了范曾的畫,基本功肯定沒問題,但他的畫表達了什么時代氣象?或者精神?或者藝術上的探索?都談不上。
哦不對,從范老師的成名作,可以看出,他非常善于捕捉時代精神。
1959年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蔡文姬》在全國公演,引發(fā)巨大反響。該劇以“文姬歸漢”的歷史故事為藍本,通過蔡文姬歸漢續(xù)寫《漢書》的情節(jié),暗喻知識分子在新時代的使命——歸向黨的懷抱。范曾選擇同一題材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既呼應了當時的時代精神,也與郭沫若的歷史觀形成共鳴。
郭沫若和范曾也確實絕配,都是為了遠大理想可以拋妻棄子的大師。
郭沫若的文化權威地位1962年的郭沫若身兼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要職,是新中國文化界的核心人物。他的題跋不僅是藝術認可,更帶有官方文化價值的背書。范曾通過這一事件,從無名學生躍升為被權威關注的青年藝術家。
范老師響應號召,準確預見了時代風向,又紅又專。這才是他成功的奧秘。
范曾的老師李苦禪對其評價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并禁止范曾參加自己的葬禮。
狂,沒什么,藝術家都狂。但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他的狂是來源于獨特的看見,他認為自己看見了美的真實,他窺見了世界的審美聯(lián)系。他的狂來源于核心自信。比如狂到自殺的徐渭、梵高;狂到舍我其誰的畢加索、馬蒂斯;狂到獨孤求敗的朱耷、石濤······這些人的狂是一種藝術上的赤誠,質本潔來還潔去。
而范老師的狂是“得志便猖狂”,也就是說要得到認可,主要是官方認可,市場認可,他就狂。這種叫猖狂,也叫小人得志。
在范曾一生的歲月里,他在風向上都極其敏銳,哪些場合可以狂,哪些場合狂到一半,哪些場合不能狂,拿捏之精準比他的筆法強得多。
范曾為謀求工作機會,曾多次向沈從文示好,甚至在信中虛構“夢見沈先生生病,連夜趕來”的情節(jié)。沈從文因此推薦他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 工作,并安排其負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插圖繪制。
1966年特殊時期開始后,范曾對沈從文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他不僅參與批判,還指責沈從文“熱衷開黃色舞會”,并稱其“爛透了”。當沈從文指出范曾畫作中的服飾錯誤時,他竟大罵“你那套過時了”,并宣稱“這是中央批準的,你靠邊吧”。范曾的行為導致沈從文名譽受損,其著作資料被毀。沈從文在信件中形容此事為“巨大震動”,并感嘆“好心帶他,不認人”。
在1966年,范曾在沈從文遭遇批斗時,公開揭發(fā)其“頭上長膿包,寫黃色小說,開黃色舞會”,并撰寫十余張大字報批判。這一行為導致沈從文被批斗,其著作資料被焚毀。
所以,這次范老師被嬌妻暗算后,網(wǎng)上沒有打擊撈女的憤恨,反而有種為民除害的快感。
藝術家的人品也有低劣的,但大藝術家的藝品絕不低劣,甚至藝術家的藝品低劣本身就是病句。因為藝術家起源于遠古巫師,藝術作品是抽象出的世界,是他們的創(chuàng)世紀,巫師們跳大神時,或有靈感澆灌,創(chuàng)作出來,然后把作品,比如巖畫之類用來獻祭。虔誠就是他們的藝品,巖畫是他們的作品,怎么可能有對創(chuàng)作不虔誠的好巫師呢?就像怎么有對神輕蔑的好牧師呢?
當然,愛錢的藝術狂人也有很多,連莫扎特、拉斐爾都為錢慪氣過,但他們的藝品,對藝術的虔誠是一塵不染的,錢是創(chuàng)作之外的事。一旦回到畫室,就回到了自己不瘋狂不成活的世界,這叫人品不咋地,但藝品高潔。
而從范老師罵沈從文可以看出,他不僅人品低,藝品也低,真正的藝術家說不出“這是中央批準的,你靠邊吧”的話。藝品高的人在乎自己心中的藝術意象,藝品低的人在乎是否被批準。傅聰說,為了迎合而創(chuàng)作的人,跟妓女沒什么兩樣。我覺得他侮辱妓女了。
我越看范曾的照片,越感覺他像馬保國老師。
其實,范曾的成功是中國這幾十年的一個縮影。在國學里,騙子特別多。因為科學有嚴密的邏輯論證,騙子很容易遁形。西方的人文學科,有完備的認證體系,騙子也不容易隱藏。國學,包括國畫、氣功、中國哲學、風水等,成了騙子的溫床。我十多年前看過一個所謂大師的《易經(jīng)》講座,至今都有吃了死蒼蠅的感受。他講易經(jīng),陰陽囊括了所有哲理和科技。包羅萬象,無為而無所不為,最后講成了玄學。幾乎所有國學國畫都這路數(shù)。我們國畫的線條、抽象,領先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上千年,云云······暈暈。
西方的人文學科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就分為形而上學和具體研究某樣事物的學問。到了中世紀,就變成神學和其他學科。到了近代,就分成了神學-哲學和人文科學?;蛘哒f分成了,領受神啟示的學問(神學),研究人的學問(人文學科)和研究物的學問(科學),神學根據(jù)圣經(jīng)啟示,和傳承下來的神學傳統(tǒng);人文學科有各種領域、學術規(guī)范和方法論,科學更是有嚴格的實驗-總結-證偽等一套論證體系,各從其類,沒有包羅萬象,騙子就沒有空間。藝術當然不受邏輯約束,恣意汪洋自由創(chuàng)作,但有成熟的市場和業(yè)內(nèi)專家兩類評價標準,要么市場買單,要么專業(yè)認可,收藏。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是五百年才出一個的天才。
國學,沒有形而上和具體實證學科的區(qū)別,講著講著就講到道啊,天啊,易啊那里去,沒有實證,無法驗證,基本都成了玄學。這些玄學不需要動腦,像喝心靈雞湯,極大慰籍了懶得動腦筋,又想得到精神按摩服務的蕓蕓眾生。尤其在短視頻時代,更是方便快捷,外賣到家。我現(xiàn)在聽到短視頻里的國學聲音,就想嘔吐。
在中國當代國學里、梁文道、秦暉、傅國涌、高華等人算是能把實證研究、藝術、哲學分門別類,造詣很深又深入淺出的學者,這樣的學者反而從不說自己是五百年出一個的天才,只有心有靈犀者才能找到??上н€經(jīng)常被刪,連梁文道的八分半都被刪,讓這繁華的荒漠更少了一汪泉水。
國畫,國之瑰寶,剛才說了一個好的藝術家是要用作品獻祭的,真誠是最重要的標準?,F(xiàn)代人如果沒有審美基本功,可以先假設蘇東坡、八大山人、石濤、達芬奇、塞尚等人的作品是美的,多看多聽作品,再觀作者藝品,久而久之就能分辨出好壞。
讀書審美,高級享受,所以才十分辛苦。中國的十二年基礎教育本來是按精英教育的框架設計,但短視頻一下子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劣質的學術雞湯滿足了廣大受眾,而靈魂的滋養(yǎng)是貴族級的,必須像貴族一樣,把身心靈都擺上祭壇。
貴族多了,范曾等偽大師就沒有了市場。
歡迎轉發(fā)本文給你關心的他/她
傳遞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