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花錢買東西,還得看店家臉色?”“什么主理人,明明是‘主不理人’!” 最近,曾被捧得高高在上的 “主理人” 群體,正遭遇一場全網聲討。那些最早把 “主理人” 標簽掛在嘴邊的商家,如今不少人悔得腸子都青了 —— 當初靠裝腔拉高溢價,如今被消費者拆穿套路,生意一落千丈,連 “個體戶” 的踏實日子都過不上了。
要我說,這事兒早有征兆。畢竟世界上最招人嫌的,就是 “賺你錢還鄙視你” 的人,而不少 “主理人”,恰好把這點玩到了極致。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店:咖啡廳、花店、買手店,店主張口閉口自稱 “主理人”,穿搭永遠是一套 “獨立設計師三件套”,東京小眾買手店的限定襯衫、巴黎古著市場淘的圍巾,再戴一頂 “一戴就像在寫詩” 的貝雷帽。門口掛著 “我們不接待上帝” 的牌子,張嘴是 “預約制不接受臨時到店”,閉嘴是 “店內禁止拍照”;店里搞生客熟客區(qū)別對待,吵得讓社恐坐立難安,結賬時價格卻比普通店貴出三倍。
消費者花錢買服務,到這兒卻卑微得像求著辦事;店家賣杯咖啡、一份簡餐,搞得像在篩選 “精神股東”。忍了太久的人們,終于開始反擊:“我買杯喝的而已,還得先通過你的‘品位考試’?” 一場針對 “主理人” 的討伐,就這么轟轟烈烈地來了。
到底什么是 “主理人”?我奶奶一句話戳破:“不就是個體戶嘛!”
早年間,“主理人” 這詞只在潮流雜志里出現(xiàn),是抱著面料樣本在東京街頭找工廠的獨立設計師,是巴黎香氛小店背后、能說出每款香水靈感來源的老牌調香師,自帶一種 “認真做事” 的質感。可現(xiàn)在,這詞被用得泛濫又廉價:賣咖啡的、開小餐館的、扎花束的,只要能把 “我這不是店,是情緒載體” 掛在嘴邊,就能搖身一變成 “主理人”。
而這些 “主理人”,大多逃不開 “三宗罪”:看不懂的噱頭、虛高的價格、敷衍的服務。
咖啡廳是 “主理人” 的重災區(qū)。店名必須是拗口的英文名,像 “Lucky Coffee”“Goodme” 這種直白的,在他們眼里根本 “登不上臺面”。菜單更是離譜,仿佛在咖啡豆里寫論文 ——“美式” 太粗鄙,得叫 “哥倫比亞?希羅莊園?蜜處理?單一農場”;拿鐵也不能叫拿鐵,要換成 “克林索爾的最后夏天”“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搞得你喝的不是咖啡,是 “咖農的汗水與詩人的靈感”。
顧客對著菜單,堪比參加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連 “維也納也有糯米” 和 “魚眼里泛著詭異的光” 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表述,都得硬著頭皮琢磨。等 “主理人” 過來介紹特調,張口就像領導致辭,從咖啡豆產地講到烘焙手法,再扯到自己的 “創(chuàng)作靈感”,聽得人恍惚:“這杯咖啡,難道是在一畝地里種出來的?”
網友銳評更犀利:“誰把‘文藝腔’硬塞進咖啡杯了?我家垃圾桶里都沒這么多廢話?!?/p>
如果說咖啡 “主理人” 是在豆子里搞學術,那餐飲 “主理人” 就是在菜單上寫十四行詩。你以為翻開菜單能看到黑椒牛排、意大利面,結果全是看不懂的 “文學創(chuàng)作”:牛排要寫成 “草飼安格斯?低溫慢煮?炭火炙烤”,意大利面變成 “西西里島手工寬面?野生鳳尾魚?柑橘碎”,連提拉米蘇都要改叫 “提拉米酥(so)”,咖喱飯得拐個彎叫 “熱帶濕氣里的辛香層疊”。
你要是敢問 “這到底是什么”,“主理人” 準會用一種 “悲憫又鄙夷” 的眼神看你,那表情仿佛在說:“這都不懂,你也配來消費?” 有網友吐槽,自己硬著頭皮點了份 “雨季山谷的憂愁”,結果端上來就是一盤炒蘑菇,還是 “家常版” 的。更有人調侃:“‘主理人’餐廳里最貴的不是松露,是他們嘴里的廢話?!?/p>
花藝和買手店的 “主理人” 更抽象?;ū臼腔ǎ剿麄冏炖锍闪?“靈魂的共振”;衣服不是衣服,是 “會呼吸的棉麻”“自帶詩意的羊絨”。你本想買束花裝點客廳,最后抱著 “失戀療愈專屬花束” 回家,半路還得琢磨 “這花怎么療愈我”;更有甚者連菜單都沒有,美其名曰 “生活方式無法量化”,一句 “今天的靈感來自 XX”,剩下的全靠你 “自行體會”。
在 “主理人” 的世界里,普通商品只要裹上 “文學外衣”,就能身價翻倍:一杯 “有產地故事” 的咖啡賣 88 元,一盤 “哲學實驗” 的意面賣 188 元,一束 “情緒療愈” 的花賣 399 元。網友說得扎心:“‘主理人’菜單上唯一看得懂的,就是我看不懂的價格。”
更離譜的是店里的 “規(guī)矩”。面積小到轉身能撞桌,說是 “營造私密感”,實則可能是租不起大店面;座位優(yōu)先留給 “主理人” 的朋友,普通顧客只能坐門口的露營椅,甚至馬路牙子;燈光昏黃到看不清菜單,美其名曰 “保護沉浸感”,其實是為了省電費;營業(yè)時間更是隨心所欲,“今天沒靈感” 就能發(fā)朋友圈歇業(yè),完全不管顧客白跑一趟。
就算你趕巧碰到開店,想消費還得先 “考試”。第一關是 “認主理人”,店里圍著一群穿得 “看不出牌子但像很貴” 的人,個個戴貝雷帽、漁夫帽,你根本分不清誰是店主;第二關是 “看穿搭”,穿耐克可能被安排在吧臺,換身大牌就能被請進后院喝 “私藏酒”;第三關是 “懂規(guī)矩”,不能問 “bistro 是什么”“生吐司為啥貴”,不能用美顏相機拍照,還得會夸 “主理人” 的狗(而且狗的品種得是伯恩山、靈緹這種 “小眾款”,名字還得是英文)。
最荒唐的是,有些店甚至不讓上廁所,理由是 “怕堵”。網友調侃:“說白了,就是廁所是自己改的,沒裝化糞機,‘主理人’自己都得去公廁?!?/p>
在這種環(huán)境里消費,你根本不像顧客,更像在參加一場 “生活方式面試”—— 通過了就是 “同類”,沒通過就是 “土狗”。也難怪網友編段子吐槽:“賣炸串的叫‘低溫原教旨主義油炸實驗室主理人’,賣煎餅的叫‘無麥質可麗餅古早味 brunch 主理人’,連菜鳥驛站都能自稱‘包裹情緒管理主理人’。”
當全網都在調侃 “主理人” 時,我問過幾個自稱 “主理人” 的店主:“為啥非要用這個 title?” 他們大多面露尷尬,最后憋出一句大實話:“賺錢的都叫老板了,只有不賺錢的,才需要‘主理人’這個名頭撐場面?!?/p>
說到底,很多 “主理人” 的困境,是 “精神需求養(yǎng)不起物質現(xiàn)實”,說人話就是:“真的太窮了?!?/p>
那些看似 “裝酷” 的細節(jié),其實藏著不得已的苦衷。常年焊在頭上的畫家帽,不是為了搭配穿搭,可能是每天烘豆子掉灰,沒時間洗頭;也可能是生意不好愁得謝頂,只能用帽子遮頭皮。他們那種 “冷冰冰” 的態(tài)度,更像一種生存機制:“不是我們不想笑,是一天要接待幾十個來拍照不消費的人,實在笑不出來?!?/p>
星巴克遇到蹭座的,會默默把座位換成硌屁股的款式;小館子面對 “把店當景點” 的顧客,更是沒轍,有人帶著全家占窗邊 C 位直播,有人在洗手間換好幾套衣服,最后只點一碗最便宜的沙拉;還有人進門就要杯水,說 “不用管我,我就坐坐”。時間久了,“主理人” 只能用 “高冷” 當盾牌,避免更多麻煩。
至于被吐槽的 “空間設計”,更是 “沒錢” 的集中體現(xiàn):舊木板桌子不是 “中古工業(yè)風”,是買不起定制款;手刷灰泥墻不是 “手作感”,是人工比材料便宜;燈光昏黃不是 “氛圍感”,是能省一半電費。有個店主直言:“不是我們想搞極簡,是沒錢做吊頂,只能往‘赤貧風’上靠?!?/p>
叫 “主理人” 不叫 “老板”,還有個更現(xiàn)實的原因,請不起員工。一個 “主理人”,往往要身兼數(shù)職:進貨、理貨、打掃衛(wèi)生、招待客人,還要管線上上貨、團購、私域運營,甚至得自己拍視頻引流。有人算過賬:“雇一個人要交社保,成本太高,不如自己當光桿司令,至少不用給‘自己’開工資。”
而那些 “文藝包裝”,其實是沒辦法的辦法。賣 9 塊 9 的咖啡,拼不過瑞幸?guī)斓希毁u速溶拿鐵,比不過雀巢。只能給咖啡加 “精神敘事”,讓消費者愿意為 “情懷” 多花錢。有個前大廠員工轉型開咖啡店的 “主理人” 說:“互聯(lián)網公司靠故事融資,我靠故事賣咖啡,本質上沒區(qū)別,不然我怎么活下去?”
現(xiàn)在人們反感 “主理人”,其實不是反感這個詞,而是反感它背后的 “精英腔” 和 “自我標榜”。就像社會學家布迪厄說的 “區(qū)隔理論”:有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階層,會用 “品位”“生活方式” 當濾鏡,把普通商品包裝成 “身份符號”??僧斚M回歸理性,這種 “虛假包裝” 就顯得格外刺眼,你可以被人叫 “老師”“專家”,但自己給自己加冕 “主理人”,難免透著一股 “裝”。
更有意思的是,“精神溢價” 的潮水正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 “身體敘事” 的崛起。健康產業(yè)沒人自稱 “主理人”,但輕食、健身、營養(yǎng)品價格居高不下;一份水煮菜 10 塊,貼上 “superfood”“低 GI” 標簽就能賣 60;Lululemon、Hoka 的鞋子不比潮牌便宜,卻不愁賣;朋友圈打卡美術館不新鮮了,健身房、瑜伽館成了新的社交場。
人們不再愿意為 “虛無的文藝” 交 “精神稅”,卻愿意為 “看得見的健康” 付 “身體管理稅”,畢竟 “自我管理” 比 “裝腔作勢” 更真誠,也更實在。
其實回頭看,“主理人” 的爭議,和之前 “小鎮(zhèn)做題家”“中年油膩男” 的調侃很像 ,人們容易把一個群體的某個特征放大,然后貼上標簽,消解掉他們作為 “人” 的屬性。
有些 “主理人” 確實在裝腔,但也有不少人只是想靠小生意謀生,卻被 “潮流” 推著走,不得不披上 “文藝” 的外衣。就像那個咖啡廳 “主理人” 跟我說的:“早知道這么累,我當初還不如在東方明珠地下開家蜜雪冰城 ,至少不用每天琢磨‘今天的靈感是什么’,也不用看誰的臉色?!?/p>
調侃 “裝腔的主理人” 沒問題,畢竟他們確實該醒醒了:做生意的本質是服務顧客,不是篩選顧客;商品的核心是品質,不是噱頭。但也別把所有 “主理人” 一棍子打死,畢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里,能堅持開一家小而美的店,本身就不容易。
而那些最早靠 “主理人” 標簽吸睛,如今被罵到后悔的人,大概也該明白:靠 “裝” 走不遠,踏實做事、真誠待人,才是生意長久的根本。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