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條熱搜:“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續(xù)命水,一半是奶茶,一半是歌單”。評論區(qū)里吵翻了天——有人說 “耳機里的世界是第二人生”,也有人耿直吐槽 “演唱會全場嗨翻,我只覺得耳膜疼,這正常嗎?”
其實,這種“對音樂冷熱不均”的現(xiàn)象,早就被科學家盯上了。過去我們總覺得,對獎賞的敏感度是 “一榮俱榮” 的:愛吃甜食的人可能也愛買包,對社交熱情的人大概率也愛追劇。但最新研究狠狠打了這個想法的臉 —— 有些健康人明明對美食、金錢、社交照單全收,唯獨對音樂“免疫”,甚至覺得聽音樂會像喝白開水一樣寡淡。這就是 “特定音樂快感缺失”,也是這篇研究最抓人的亮點:它證明了獎賞敏感度不是 “一刀切”,而是像手機 APP 權(quán)限管理一樣,能“單獨關(guān)閉音樂權(quán)限”。
這篇發(fā)表在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綜述,就帶著我們扒開了這個“不愛音樂”的秘密:為什么有人天生對音樂無感?大腦里的“音樂獎賞線路”是怎么接的?更重要的是,這不僅關(guān)乎音樂——它可能藏著人類對所有快樂來源的底層邏輯。
實驗對象
研究團隊找的可不是普通路人,而是經(jīng)過層層篩選的“極端案例”和“對照組”。他們用一套叫“巴塞羅那音樂獎賞問卷(BMRQ)” 的工具,把人分成了幾類:
●音樂超敏感組(Hyperhedonia):聽歌能起雞皮疙瘩,音樂會能哭到脫水,BMRQ 得分超 87 分(占比約 25%);
●音樂無感組(Anhedonia):聽歌像完成任務(wù),從沒有“好聽哭了”的體驗,得分低于65分(占比約 10%);
●中間組:不好不壞,偶爾覺得某首歌不錯。
其中,“音樂無感組” 又被細分成三種:
●感知缺陷型:不是不愛,是聽不懂(比如分不清跑調(diào),類似 “樂盲”);
●全局獎賞缺陷型:對啥都沒興趣,不光是音樂;
●特定音樂快感缺失型:最特殊的一群——能聽懂音樂(知道好不好聽),對錢、美食、社交也有正常欲望,唯獨對音樂毫無感覺。
為了確保 “特定型”的純粹性,研究團隊還排除了對視覺藝術(shù)、非音樂聲音(比如笑聲、哭聲)無感的人,甚至測了他們對金錢獎賞的反應(比如贏錢時的心跳、皮膚電反應),確保他們只是 “單拎出音樂不感冒”。
實驗流程:
問卷、腦掃描、生理監(jiān)測,全方位掃描
1.問卷篩查:用 BMRQ 評估音樂獎賞的五個維度(想聽歌的沖動、音樂引發(fā)的情緒、用音樂調(diào)節(jié)心情的能力、跟著音樂動的快感、音樂帶來的社交連接),再用其他問卷排除全局獎賞缺陷(比如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和音樂感知問題(比如蒙特利爾樂盲測試)。
2.行為與生理測試:讓受試者聽自己 “應該喜歡” 的歌(比如給音樂迷聽他們的本命曲,給特定無感者聽大眾爆款),同時測心率、皮膚電(情緒激動時會變高),還要記錄他們是否起雞皮疙瘩、能否選出 “最喜歡的片段”。
3.腦成像掃描:重頭戲來了。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看大家聽歌時的腦區(qū)活動,重點盯兩個區(qū)域:負責聽覺處理的“右顳上回(STG)”和負責獎賞的“伏隔核(NAcc,大腦的快樂中心)”,還要看這兩個區(qū)域的 “溝通情況”(功能性連接)。
對音樂獎勵的敏感度分布
實驗結(jié)果:原來 “不愛音樂”,
是大腦線路沒接好
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結(jié)果顛覆了很多常識:
BMRQ 的準確性:這套問卷真能精準預測行為。比如 “音樂尋求” 維度得分高的人,疫情封鎖期間會瘋狂找新歌聽;“社交獎賞” 維度高的人,更愛參加線上演唱會;而靠音樂調(diào)節(jié)心情的人,會特意找勵志歌曲對抗抑郁。
特定音樂快感缺失者的“腦區(qū)對話”出了問題:當所有人都在聽音樂時,音樂迷的“右顳上回(STG,處理聽覺信息)” 和 “伏隔核(NAcc,產(chǎn)生快樂)”像在打視頻電話,信號超強;而特定無感者的這兩個腦區(qū)像斷了網(wǎng),幾乎零交流。但神奇的是,當給他們錢時,NAcc 的反應和正常人一樣——說明快樂中心沒壞,只是音樂信號傳不過去。
不是聽覺不行,也不是快樂中心不行,是 “路由器” 壞了:特定無感者的聽覺腦區(qū)(STG)活動正常(能聽懂音樂),快樂中心(NAcc)對金錢反應正常(能感受到其他快樂),但連接兩者的“線路”(尤其是經(jīng)過眶額皮層 OFC 的那條)出了問題。就像快遞站(STG)和家(NAcc)都正常,但中間的路塌了,音樂這份 “快樂快遞” 送不到。
基因也摻了一腳:雙胞胎研究發(fā)現(xiàn),音樂獎賞敏感度的差異,54% 和基因有關(guān),其中 70% 的基因影響是獨立的 —— 也就是說,有專門管“音樂快樂”的基因,和管“吃飯快樂”、“賺錢快樂” 的基因不是一回事。
小結(jié)
這些結(jié)果告訴我們:快樂不是 “一鍵開啟”,而是 “專線連接”。
對音樂來說,這條專線是“聽覺腦區(qū)→眶額皮層→快樂中心”。如果這條線斷了,那再好聽的歌也不會引發(fā)共鳴,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人能跟著音樂跳舞(靠的是另一條 “運動 - 聽覺” 線路,特定無感者這條線可能沒斷),卻感受不到音樂的快樂。
更重要的是,這個邏輯可能適用于所有快樂。比如食物獎賞的專線可能是 “味覺腦區(qū)→島葉→快樂中心”,社交獎賞的專線可能是 “面孔識別腦區(qū)→杏仁核→快樂中心”。如果某條專線出問題,就會出現(xiàn)“只對 A 快樂,對 B 無感”的情況。
看到這里,是不是又增加了“原來如此”的知識~
參考資料:
[1]Ernest Mas-Herrero,Robert J. Zatorre,Josep Marco-Pallarés.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specific rewards through music,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5). DOI:10.1016/j.tics.2025.06.015
來源 | 生物谷
撰文 | 生物谷
編輯 | 木白
版權(quán)說明:梅斯醫(yī)學(MedSci)是國內(nèi)領(lǐng)先的醫(yī)學科研與學術(shù)服務(wù)平臺,致力于醫(yī)療質(zhì)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y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gòu)未經(jīng)授權(quán)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