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傳統歷史文化的朋友,要感覺很幸福和快樂,因為咱們華夏數千年的歷史從來都不單調。大家會有很多溫故而知新的機會的。比如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成語故事叫“羊斟慚羹”,講的就是不要隨意得罪身邊小人物的哲理。其實今天講的高澄之死,也是差不多的味道,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
高澄作為高歡的長子,之前已經登臺很多次了。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聰明而又暴戾,有能力卻無敬畏,標配的混世小魔王。所以,再啰嗦地提醒大家一句,熊孩子往往都是很聰明的。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學習和思想兩個方面的建設都要抓,不能只圖孩子學習好、聰明。
高澄這個小惡魔,在他爹去世之后,基本上就徹底放飛自我了,他干的那一堆荒唐事因為比較辣眼睛,所以就不詳細講了。但這孩子能力方面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恰恰是因為他有能力,他才會那樣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的。他接班后,幾乎就明牌了,他要篡位。所以他一言不合就去羞辱元善見,一方面是心理扭曲,另一方面是他要打擊元善見的皇帝尊嚴,讓自己的篡位阻力小一點。
時間來到公元549年,這個時候高澄已經接班兩年多,侯景已經跑到江南去禍禍了,扎入中原的出頭椽子王思政也被他給收拾了,他覺得是時候“為自己而活了”。
八月初八,其實早已被高澄軟禁起來的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突然宣布立了太子。
大家覺得這是詫異嗎?因為高澄已經有了篡位之心,而元善見已毫無反抗之力,怎么突然讓元善見立太子呢?高澄這不是沒事找事嗎?直接找個機會讓元善見禪位給自己不直截了當多了。
但這其實恰恰是高澄有聰明勁的體現。因為元善見不管怎么說,都是他爹高歡立的皇帝,直接把元善見給廢了,相當于直接打他爹的臉。讓元善見立太子之后,找個機會逼元善見傳位給小太子,然后安排元善見悄無聲息地消失。再以小皇帝干啥啥不行,只能讓自己來勇挑重擔……這相對會體面很多。
我爹選的皇帝確實不錯,但是他沒擔當呀,撂挑子給自己的兒子,太讓人鄙視了。然后,我想盡心輔佐小皇帝,但小皇帝表示還不如直接讓高叔叔甩開膀子加油干,我責無旁貸……所以,我對得起所有人,我是國家忠臣,我是在負重前行。
但很遺憾,高澄還陶醉在他的完美計劃之中,就在東魏立太子這一天,被他的廚子刺殺死于鄴城東柏堂,年僅29歲。
事情的原委是什么呢?
高澄之前抓了南梁跟陳慶之齊名的名將蘭欽之子蘭京,這貨心理比較變態(tài),便讓蘭京給自己當廚子。其實就是羞辱人家嘛!
心疼兒子的蘭欽多次托關系找高澄,想贖回自己那個倒霉的兒子。但高澄表示自己啥都不缺,就是喜歡玩弄你們這些反動派權貴的孩子,怎么都不答應。
蘭京自己也多次提出離職申請,其實就是求高澄放過自己。但高澄直接來脾氣了,直接派監(jiān)廚薛豐洛(也就是蘭京的部門經理)打板子教訓蘭京,還把狠話給撂出去了。你要是再敢三心二意,就宰了你。
哀莫大于心死,感覺自己難以解脫的蘭京便暗中拉攏六個同黨準備搞死高澄。你讓我不好過,那你也別想過安穩(wěn)日子了。
高澄住在鄴城北的東柏堂,很寵幸瑯琊公主,為了和瑯琊公主的私密空間不受打擾,經常把自己的警衛(wèi)連給打發(fā)出去。
549年八月初八,高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打發(fā)走身邊人商量改朝換代和百官人事安排的事。這個時候,蘭京給領導們送點心來了,領導們工作這么辛苦,飲食必須要跟上。
高澄不知道是咋想的,他直接當著眾人的面叫蘭京滾蛋。原因是他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蘭京拿刀砍自己,自己本打算今天就宰了蘭京的。但因為工作給耽誤了。這話你得對蘭京動手的時候才說嘛,提前說破不就是逼著蘭京狗急跳墻嗎?
蘭京馬上就回廚房拿了一把刀,又端著盤子回來了。
高澄怒了,不是說不準你進我辦公室嗎?你又來干什么?
蘭京心想,你都公開放話等手頭有空了就要宰了我,還好意思問我進來干什么?直接抽到撲上去,說自己就是來殺高澄的。
高澄運起秦王嬴政的閃挪身法要躲,但功夫沒練到家,閃躲的時候把腳給崴了,隨后鉆到床(跟我們現在的茶幾差不多)下,然后被蘭京及其同黨掀床殺之。
此時,高澄的弟弟高洋正在城東雙堂,聽到這消息面不改色立即指揮部隊殺了蘭京等人,然后穩(wěn)穩(wěn)當當出來道:大將軍沒啥事,受了點輕傷。算是比較標準的善后處理吧。
上述便是《北齊書.高澄傳》中記錄的高澄之死的具體案情。所以很多人據此發(fā)表了一些習慣性的感慨,比如千萬不要老實人給逼急眼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做人做事要學會留一線,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等等。這些感悟其實都是沒錯的,因為上述案情屬實的話,就應該這么去反思嘛。
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這個案件真的就這么簡單嗎?一個廚子能輕松干掉一國霸主嗎?其實這個案件疑點重重。
第一,高澄這個人雖然狂、瘋、暴,但人家其實挺聰明的,當著人家面說要殺人家的話,他應該不會亂說的。只有一些傻大冒才會在動手之前先通知對方,你趕緊準備,我要殺你了哦。這是生死游戲,不是影視劇里的情愛游戲,小娘子,你準備好了沒有?我要來脫你衣服了哦!
第二,事后迅速控制局面的高洋讓人感覺非常不合理。像高澄這種級別的人,安全防控和應急處理都是非常嚴謹的,即便高澄是真的把他浪死了,正常也一定是高澄的人出來控制局面。這個搞過管理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一個大老板走了,誰在第一時間控制了局面,就能擁有極大的操作空間。
第三,高澄雖然在人際關系中毫無邊界感,死于非命是遲早的事情,但為什么恰恰死在這個時間點上呢?為什么剛好死在鄴城(高澄接班后,已經把大本營轉移到晉陽了)呢?雖然有可能是無巧不成書,但高澄剛著手布置篡位的事情,就被人給殺了,這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既然案件有疑點,那我們就來推斷破案吧!
首先我們要鎖定主要犯罪嫌疑人吧!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有作案動機、犯罪嫌疑。從各方面來講,高洋的嫌疑都是最大的。
高澄和高洋這兩兄弟,咱們之前介紹過。高澄是高歡的嫡長子,是高氏集團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而高洋是高歡的嫡次子,純粹從利益競爭的角度來說,高澄就是他的攔路虎,而他是高澄的直接威脅者。
高澄從小就對他這個弟弟很不友好,各種找茬欺負他。一方面是高澄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這個走火入魔的孩子在試探弟弟的威脅性。
而高洋這孩子從小就城府極深,在哥哥和外人面前就裝瘋賣傻,只有在他爹高歡面前才會露出真實面目。裝瘋賣傻是為了證明自己對哥哥高澄沒啥威脅性,在老爹面前展露能力是為了得到老爹的認可和支持。
原本他們兄弟之間這點天然矛盾是不至于惡化到后面這種程度。但高澄這小魔鬼在15歲那年居然把他爹給綠了,這事確實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們是高歡,你會愿意把自己的產業(yè)交給這樣膽大包天的兒子嗎?怎么可能,你15歲的時候就敢推倒我的女人,將來你要是掌權了,那豈不是要浪到起飛?所以別看高歡當時在司馬子如的勸導下對高澄既往不咎,但實際上高歡是對高澄接班動搖了的。
現在不廢掉你高澄,是因為時機不夠成熟。你媽婁昭君的面子要給,司馬子如這幫老臣的面子也要給,而且東魏的局勢也不穩(wěn)定,把你打倒不利于內部建設。而且你最大的弟弟高洋也只有虛歲10歲,尚不適合頂替你的位置。
但這事,我們爺倆心里都有數,先記賬!要是你后面思想改造好了,那你就還是我的好大兒;要是你還繼續(xù)這么浪,讓你弟弟替代你也不是不行。
所以有時候大家不太明白高歡這種大人物的行為邏輯,高澄綠了他爹第二年,高歡就讓他去鄴城輔政了,同時鎮(zhèn)撫河北。這真的是在給高澄繼位鋪路嗎?要知道鄴城的東魏朝廷就是一個擺設,東魏的政治軍事核心在晉陽,高澄輔個錘子政呀!講得好聽點,這是讓高澄出去鍛煉一下自己;講得難聽點,就是讓高澄出去反省一下自己。當然,順便也幫他爹分擔點壓力!
但考慮周到的高歡卻怎么也沒考慮到他后面會死得那么突然,所以導致他的考慮永遠只能停留在考慮層面。這么多年過去了,高澄的羽翼已經豐滿了,而高洋一直作為暗中備選項安排在高澄身邊潛伏著,再加上高洋一直裝瘋賣傻,外界對他的政治認可度并不高,自己如果臨死前強行換接班人的話,東魏必將是一片腥風血雨,而且高澄還大概率會是最后的贏家。所以,最后高歡只能緊急召高澄來晉陽接位。
高澄接位之后,東魏這兩年一直都不大太平。真要太平的話,以高澄這脾性,他會對叛亂的侯景和接納侯景的蕭衍那么好的態(tài)度?他不跟當初推倒他后媽那么簡單粗暴才怪!
局勢不大樂觀,那就只能重用自家兄弟了。當年他爹坐鎮(zhèn)晉陽,他坐鎮(zhèn)鄴城,現在只能是他坐鎮(zhèn)鄴城,讓弟弟高洋坐鎮(zhèn)鄴城了。所以在侯景反了之后,高澄親自來鄴城穩(wěn)定局勢,然后便對鄴城進行重要崗位調整。具體如下:
以開府儀同三司庫狄干為太師,錄尚書事孫騰為太傅,汾州刺史賀拔仁為太保,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司空韓軌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為大司馬,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為司空,仆射高洋為尚書令、領中書監(jiān)。
注意上面這些人名哈,很多都是他爹臨終時跟點名過的,是他爹認為比較靠譜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高洋的崗位——尚書令領中書監(jiān),這個崗位是高澄之前坐鎮(zhèn)鄴城時的關鍵崗位,通俗點來講,這就是行政一把手的崗位,跟丞相、宰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職位高度類似。
后面高澄撤回晉陽之前,再一次給他弟弟高洋授權,把京畿大都督這個掌握鄴城兵權的核心職位也交給了高洋。
與此同時,東魏朝廷也給他們兄弟的職位進行了官方認證,高澄那一大堆官方頭銜就不說了,高洋是被東魏任命攝理軍國的。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哈,事實上在古代,這個官方任命非常重要。你高澄安排弟弟高洋總攝鄴城和東魏朝廷任命高洋攝理軍國,那是兩個概念。
至此,高洋成為了鄴城名副其實的一把手。也就是變成了另一個沒有接班高歡前的高澄了。
高澄一直都覺得他弟弟是一個猥瑣的二傻子,雖然一直都在防著他弟弟,但他爹當年對他放權有多無可奈何,他如今對他弟弟放權就有多無可奈何。只是高澄可能會自我安慰,一個二傻子掀不起什么風浪來。
可是,高澄你可記得你爹一直對你隱瞞了他和侯景之間有秘密約定這事?你爹隱瞞了第一個秘密,為什么不可能隱瞞第二個秘密呢?你爹就沒有告訴你他曾經甚至承認你弟弟的腦瓜子比他還好使吧?看你下輩子還敢不敢綠你爹。
之后高澄不斷羞辱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清除?;逝?、給自己抬官階那些事情就不細述了。反正到他準備篡位的時候,他的爵位是從渤海王變成了齊王。自古都是一字王比二字王尊貴,二字王是沒法稱帝的,高澄的這個調整說明要走換房本程序了。這些事情,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去了解親王、郡王之間差別。
所以,549年七月底,高澄在搞定王思政之后短暫回了一趟晉陽便火急火燎地趕來了鄴城,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了。
經過幾天時間的上手段,八月初八孝靜帝下詔立了皇太子,但當日高澄就被殺了。這事真的是一個廚子能完成得了的嗎?別逗了,其實高歡這兩年多時間,在鄴城并沒怎么待,來了幾次也都是來去匆匆,為啥其余時間沒事,這次就被蘭京豁出去跟他同歸于盡了呢?難道蘭京平時不想殺他?或者是沒機會?再說一個廚子要害死自己的主子,不隨時都有機會,在晉陽不能下手嗎?為什么非要等到在鄴城高澄密謀篡位的時候動手?
咱不是小看我們的廚師朋友哈,若沒有背后布局、組織,他們是搞不出這樣的大手筆的。很簡單一個道理,蘭京那個6個同黨是蘭京可以組織得起來嗎?這些人能在高澄身邊工作,說明這幾個人都是高澄的家奴,雖然有可能因高澄的打罵而對高澄懷恨在心,但他們跟你蘭京一起倒到苦水是可能的,要跟你蘭京一起不想活了,沒有其他因素的粘合,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真的你們就是以搞死高澄為目的,高澄早就死幾百遍了。
其實有些事情雖然史書之中要顧及皇家顏面而不會明說,但大家稍微動點腦筋都能推斷出來。事情的真相大概率是下面這樣子的。
高洋裝瘋賣傻多年,終于于547年成為鄴城實權一把手,經過兩年的暗中經營,形成了自己的黨羽,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弄死高澄。原本這事可以緩一緩也無所謂,但高澄明目張膽要篡位了,那就時不我待了。畢竟殺一個權臣和殺一個皇帝,是兩個概念。所以必須要趕在高澄稱帝之前把他干掉,然后自己順理成章地通吃一切,踩著他哥的尸體坐上皇位。
蘭京和他的6個同黨,大概率是高洋暗中拉攏的死士。而高澄身邊的人和鄴城的大臣也有很多被高洋給收買了。比如高澄被刺殺時,身邊有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三人,但最終保護高澄而死的只有陳元康一人。按道理能被高澄喊去協商如此機密,都是高澄的死黨才對呀,怎么只有陳元康一個人忠心護主呢?楊愔和崔季舒被高洋給拉攏了唄。楊愔后面還成為了高洋的輔政班子成員。
咱們其實并不是非要搞什么陰謀論,故意要給高洋潑臟水,而是上述的案情僅僅是高澄本傳的一面之詞,而在其他地方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北齊書.陳元康傳》中就不是這么說的,蘭京是高歡的廚子沒錯,但他原本是非常受高澄寵愛的。后面是被高澄打了,與他一個叫“阿改”的同事密謀干掉高澄。但在《北史.陳元康傳》中,阿改又變成蘭京的弟弟了。
這些細節(jié)看起來不影響大局,但其實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高澄傳》中,蘭京是被高澄虐待故意讓他去廚房受辱的;在《陳元康傳》中,蘭京是“掌廚膳”,還“甚被寵昵”。兩者的意思能一樣嗎?一個是到廚房打雜受苦的,一個是食堂總管,因手藝好而受寵??晌覀冇窒胍幌?,按之前的說法,蘭京是南朝名將蘭欽的兒子,那可是貴公子呀,他能是一個做菜好吃的合格大師傅?另外在蘭欽的傳記中,根本就沒說他有一個叫蘭京的兒子。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老百姓非要去故意懷疑史書,而是莫衷一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太多了,我們只能跟柯藍破案一樣,自己去破案尋求真相。現在大家理解我為什么老是跟大家說讀歷史一定要學會不糾結,讀懂歷史背后的合理性,其實就非常棒了嗎?
有時候大家去想一想,高澄狂到非要讓一個敵國名將之子來給自己當廚子嗎?即便這么羞辱人能讓高澄感到刺激有快感,他也不至于變本加厲去打人家呀,難道高澄就不怕被毒死嗎?換你,你會讓你仇人的孩子來給你當保姆嗎?
最后講一講為什么要把這件事搞得如此云里霧里?因為有些人要體面,不希望真相大白唄。蘭京為什么要是南梁名將蘭欽的兒子?高澄是死于敵國恩怨,跟咱們自己人沒有關系唄!哪怕蘭京是高澄家奴的身份,他們高家都會覺得沒面子唄!還容易讓人懷疑高洋或者其他人唄!
但還是那句老話,凡有動作,必有痕跡,不管如何掩蓋真相,總是會留下蛛絲馬跡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阿改,人家在別處身份就變成高洋的帶刀侍衛(wèi)了。蘭京跟他的計劃是,一旦阿改聽到東柏堂的叫聲,就馬上殺了高洋。明明是殺高澄,為啥同時要殺了高洋?防止高洋事后找他們報仇嗎?高洋死了,你們就跑得了嗎?再說聽到叫聲就拔刀把高洋給砍了,你們禮貌嗎?萬一那個叫聲不是你們殺高澄弄出來的呢?拔刀砍高洋,意味著阿改必死,因為高洋身邊還有其他保鏢。阿改沒有理由給你蘭京當死士嘛……所以,純瞎扯!阿改這個角色只可能是高洋和蘭京他們之間的聯絡員嘛!兄弟們,放心大膽地干,退路我已經給你們安排好了。事成信號一到,我就讓阿改帶你們往那個方向逃……
其實史書還是下了點功夫的,為了這事跟高洋撇得干干凈凈,還特意給高洋制造了很多不在場證據。比如高澄被殺的那天,高洋在眾目睽睽之下去東止車門干了別的事區(qū)里,沒回來高澄就被弄死了。結合前面的描述,蘭京和阿改他們是想把高洋一起干掉的,但高洋運氣好,躲過一劫。高洋也是受害者,所以高澄的死跟他無關。
但恰恰是這種欲蓋彌彰暴露了很多問題。高澄之死跟高洋無關,那為什么你高洋身邊的侍衛(wèi)跟蘭京是密謀者呢?為什么蘭京和阿改這些人在刺殺高澄之后全部下落不明了呢?蘭京自然是被殺人滅口了,阿改呢?
所以咱給大家把這事再合理地捋一遍:為什么這事發(fā)生在鄴城?因為在晉陽殺高澄是必死無疑的,所以動手之人不好找,死士也希望活著嘛。鄴城不是高澄的地盤了,高澄把身邊的侍衛(wèi)都派出去了,突然殺了高澄,只要有人提前安排好潛逃路線,兇手還是有活命的機會的。為什么要選在魏帝立太子這一天呢?因為這種大事會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而且高澄身邊也不會留太多人。蘭京他們是真正的殺手,阿改是中間聯絡員,事成之后,你們趕緊跑路,高洋趕緊出來收拾殘局。
另外,高澄被殺的地方在城北,而高洋在城東,他是怎么第一時間跑到案發(fā)地點去收拾殘局、封鎖消息的呢?沒人給他信號,能行嗎?甚至講句不好聽的話,高洋有可能就躲在不遠處等著高澄的死訊傳來,他是早有預謀的。
因為這事沒有直接證據跟高洋有關系,所以上述一切只能說是合理推斷哦!好在這是寫歷史人物,要是寫現實人物,估計我都得被起訴了。但不管怎么樣,高洋身上的嫌疑是難以洗脫的。因為他的作案動機太多了、太強了。他哥不光欺負他,還擋他的路,也曾強奸過他老婆(高洋后面強奸回來了哈)……
一切歷史疑云終將消散在歷史故紙堆中,只是我們要明白,有些往事其實應該可以換個思路去思考的。糾結于某些真相其實真的沒有啥意義,我們只要記住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是“永遠不要去得罪那些能夠輕易對你實施報復的人”,就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