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文物很i(內向),文創(chuàng)幫它“開麥”! 《文物出道計劃》以貴州省博物館上新的文創(chuàng)為引,通過文創(chuàng)復刻的文物細節(jié),從“年輕化、趣味化、可消費化”的角度帶你了解貴州文物的故事,助力貴州文博IP“出圈”!
這個莽嘟嘟,還會發(fā)光的罐子,學名“鎏金三足銅鍪”。對,“鍪”這個字念“mou”。
一般我們在博物館,看到奇奇怪怪帶“銅”字,但后面字又不認識的器物,那它大概率就是青銅器,并且八九不離十是鍋碗瓢盆和酒器。
這個冰箱貼的原型,是貴州省博物館文物“西漢·鎏金三足銅鍪”。
沒錯,金閃閃的它是件鎏了金的青銅器,和寧夏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西夏·鎏金銅?!笔且粋€制作工藝。但人家的原件長一米多,重188公斤,我們這個原件高10.8厘米,體重大概200g左右。
西漢·鎏金三足銅鍪
雖然個頭小,可這個單環(huán)耳,三只腳造型的銅鍪,可是銅鍪中的“非主流”。
1978年,考古人員在貴州畢節(jié)赫章可樂遺址,清理發(fā)掘出一批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青銅器。其中,就有這件鎏金三足銅鍪。還有一件也鎏了金的,但是沒有腳。
西漢·鎏金銅鍪
“銅鍪”是戰(zhàn)國至漢代的文物,功能屬于干飯里“鍋碗瓢盆”里的“鍋”,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在博物館看到這種寬大嘴巴,收攏脖子,圓肚子圓底,肩部有單耳或雙耳的銅器,那八九不離十,就那個時期的“銅鍪”了。
當巴蜀流行的器物流傳到貴州,引起了西南夷族群的注意。先民不僅仿制,還玩起了創(chuàng)意升級——鎏上了一層耀眼的金,讓器物格調提升;再加上三只小巧的蹄足,既增加器物的穩(wěn)定性,又讓整體造型更具獨特的美感。
再看它肩部比例偏大的單環(huán)耳造型,聯系戰(zhàn)國夜郎時期出土的玉耳玦來看,和西南夷族群的裝扮風格還有點相似呢!
這種吸收別人的東西,再融入自己的元素,最后形成的創(chuàng)新產物,我們就叫“地域特色”。
這么精美的銅鍪拿來裝什么的呢?這就要聯想到夜郎國的“網紅美食”枸醬了。
枸醬更偏向于現在的果醬,有學者猜測,這鎏金銅鍪可能拿來裝枸醬的。
同時期造型不同的銅鍪
在這里要重點表揚一下貴州省博物館“西漢·鎏金三足銅鍪”冰箱貼,外觀營造了文物出土氛圍,復刻了它圓潤飽滿莽嘟嘟的特點,背后的燈光設計徹底升華銅鍪的歷史感。將歷史文物以冰箱貼的形式,合法合規(guī)的搬回家,就是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最大敬意。
參考文獻:《夜郎青銅文明探微》 張合榮著
來源:貴州衛(wèi)視
責編:張露 | 編審:王曉海 | 終審:魏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