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泰山南麓、岱廟之畔,泰安老縣衙大院從不是一座孤立的古建——它是明代蕭大亨府邸的余韻、清代“前朝后寢”的官署標本,更是當代“文化+商業(yè)+社區(qū)”共生的活態(tài)空間,400余年時光里,始終以“嬗變”姿態(tài),記錄著泰安城的治理智慧與文脈流轉。??
本文以“實事求是的筆觸”,剖開老縣衙的三重身份:其一為“凝固的官署史”,從蕭大亨府邸的興衰,到清代縣衙“貪獸照壁”“喊冤鼓”的規(guī)制細節(jié),再到江休復、毛澄等名吏的治績,文章在建筑遺存與史料記載中,還原了古代地方治理的“禮法合一”;其二為“突圍的文化體”,細述2009年改造中“修舊如舊”的堅守,博物館“升堂斷案”的沉浸式體驗,非遺工坊與美食街的煙火氣,展現(xiàn)老縣衙如何從“廢棄官署”轉型為“文旅地標”;其三為“生長的社區(qū)芯”,從外賣小哥的“紅新暖心”驛站,到中小學的“模擬升堂”研學,再到通天街大集的聯(lián)動,讓古建不再是“旅游展品”,而成為嵌入居民生活的“文化客廳”。??
更難得的是,文章未回避活化中的痛點:當商業(yè)店鋪稀釋官署氛圍,《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的“漸進式更新”;當年輕群體對古建興趣遞減,三維掃描、數(shù)字藏品的“元宇宙”嘗試,這些思考不僅是老縣衙的破局之道,更給同類“官署型遺產(chǎn)”提供了“保護不僵化、開發(fā)不異化”的參考。
??讀懂老縣衙,實則是讀懂“歷史空間如何服務當代”:照壁上的“貪獸”仍在警示廉政,非遺工坊里的皮影正續(xù)寫新篇。愿讀者循著文中脈絡,在古衙的青磚灰瓦間,既觸摸到古代地方治理的溫度,也看見文化遺產(chǎn)與現(xiàn)代生活交融的可能——這正是老縣衙“千年官署存文脈”的真諦,亦是中華地方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的生動注腳。
泰安老縣衙大院:一座官署的千年嬗變與當代新生??
張慶明
?在泰山南麓的歷史文化中軸線上,岱廟正南88米處,泰安老縣衙大院靜靜矗立。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歷經(jīng)400余年風雨,從蕭大亨的府邸到清代縣衙,再到如今的國家級旅游文化園區(qū),它不僅是泰安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文明在官署建筑中“實用主義”與“文化兼容”的微觀縮影。
一、歷史長河中的官署記憶
??老縣衙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這里原為明代兵刑兩部尚書蕭大亨的府邸。蕭大亨官至從一品,其府邸規(guī)模宏大,盡顯明代高官的顯赫地位。然而,因蕭大亨在任兵部尚書時曾圍剿后金(清朝前身),其家族在清朝建立后遭遇滅門之災,唯有一孫幸免于難。這段歷史恩怨,為老縣衙蒙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縣設立,知縣李松在蕭大亨故居基址上構建縣衙 。此后,乾隆、咸豐各朝多次重修,逐漸形成規(guī)模齊整的官衙式建筑群。至清末,老縣衙已成為泰安縣的行政中心,承載著地方治理的核心功能 。民國及建國初期,這里仍為泰安縣政府所在地,直至20世紀末行政辦公遷出 。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老縣衙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等主體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官署“前朝后寢”的布局理念 。照壁上的“貪獸”浮雕,警示官員廉潔奉公;大門東側的“喊冤鼓”,是百姓訴求的通道;儀門的“生門”與“死門”,則折射出古代司法的森嚴 。這些建筑細節(jié),不僅是權力象征,更是儒家“禮法合一”思想的物質載體。
??歷史上,老縣衙曾見證多位名吏的治績。北宋奉符縣令江休復首創(chuàng)“便民留牘”制度,改革稅制,修建“崇禮渠”,以工代賑安置流民千人,被歐陽修贊為“政簡而民安”。清末知縣毛澄三任泰安,主持修繕泰山古跡,被譽為“三治泰安、泰安益治”,其“恐為泰山羞”的治政理念,至今仍為后人傳頌 。此外,宋代包拯曾任泰安縣令,留下“包公祠”的傳說,成為廉政文化的象征。
二、當代轉型中的文化突圍??
2009年,泰安市政府啟動老縣衙改造工程,投資逾億元將其打造為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國家級旅游文化園區(qū) 。改造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保留明清建筑風貌,同時引入現(xiàn)代商業(yè)元素,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生”的獨特景觀。??
老縣衙博物館是文化活化的核心。館內通過雕塑、仿真刑具、沙盤模型等,復原了清代縣衙的審理場景,展示了泰安歷代縣官軼事、城市變遷等歷史內容 。博物館還運用聲光電技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升堂斷案”的過程,使沉睡的歷史“活”了起來 。此外,館內展出的廉政碑石,如明代年富的36字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成為廉政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保護與開發(fā)的平衡中,老縣衙探索出“文化+商業(yè)”的復合模式。一方面,引入泰山皮影、剪紙、泥塑等非遺項目,開設手作體驗工坊,讓游客參與傳統(tǒng)技藝制作 ;另一方面,打造美食街、文創(chuàng)市集,匯聚泰安豆腐、驢油燒餅等地方特色小吃,以及泰山石敢當、大汶口陶器等旅游商品。這種“非遺活化”與“市井煙火”的結合,既保留了歷史街區(qū)的文化基因,又滿足了現(xiàn)代游客的多元需求。
三、遺產(chǎn)活化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路徑
??盡管老縣衙在保護與開發(fā)上取得顯著成效,但商業(yè)化與文化本真的沖突依然存在。部分游客反映,老縣衙內餐飲店鋪過多,歷史氛圍被稀釋,“縣衙”的符號意義逐漸模糊 。對此,泰山區(qū)政府于2024年出臺《紅門路-岱廟-通天街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2021-2035年)》,明確老縣衙核心保護范圍,限制新建商業(yè)設施,強調“漸進式更新” 。??
為提升文化體驗的深度,老縣衙引入數(shù)字化保護技術。三維激光掃描與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對建筑群進行高精度建模,建立數(shù)字化檔案,為文物修復和虛擬展示提供支撐 。國際文化大數(shù)據(jù)(泰山)產(chǎn)業(yè)城項目,已完成5億字古籍數(shù)字化整理和8000多幅古圖文導入,開發(fā)出泰山石刻、碑刻等7個系列數(shù)字藏品,讓千年歷史以“元宇宙”形式呈現(xiàn) 。
??在區(qū)域聯(lián)動方面,老縣衙與岱廟、通天街形成“文化三角”。2025年重啟的通天街黃河大集文玩市場,每周吸引數(shù)萬人次“淘寶”,與老縣衙的非遺展演、岱廟的祭祀文化形成互補 。春節(jié)期間,老縣衙舉辦“非遺里的年味”活動,泰山皮影、糖畫等30多個項目集中展示,每日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成為泰安文旅新地標 。
四、從官署到社區(qū):空間功能的當代重構??
老縣衙的活化不僅停留在旅游層面,更深入社區(qū)生活。2022年,岱廟街道在老縣衙商圈成立泰安市首個外賣行業(yè)黨支部,打造“紅新暖心”黨建品牌,為外賣小哥提供休息、學習的場所。社區(qū)還利用老縣衙的公共空間,舉辦健身展演、書畫展覽等活動,使歷史建筑成為居民文化生活的“客廳” 。
??教育研學是老縣衙文化傳承的另一維度。泰山學院等高校在此設立教學實踐基地,開展“官署建筑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小學組織學生參與“拓印古碑”“模擬升堂”等活動,讓歷史教育從課本走向現(xiàn)場 。這種“學術研究+教育實踐”的模式,使老縣衙成為活態(tài)的文化傳承課堂。
結語: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中延續(xù)文脈??
泰安老縣衙大院的故事,是一部中國官署建筑的演變史,更是中華文明“守正創(chuàng)新”的生動注腳。它從明代的府邸到清代的縣衙,再到當代的文化園區(qū),始終在適應時代需求中延續(xù)生命力。如今,當游客漫步在三潭疊瀑旁的聽泉山房,或是在數(shù)字化展廳中觸摸千年碑刻,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建筑的物理存在,更是泰山文化“兼容并蓄”“與時偕行”的精神內核。
??在保護與開發(fā)的平衡中,老縣衙為同類歷史街區(qū)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以歷史本真為根基,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翅膀,以社區(qū)參與為血脈,讓古老建筑在當代社會中“活起來”“火下去”。正如老縣衙博物館門前的楹聯(lián)所言:“千年官署存文脈,一脈岱云護古今?!边@座見證了泰安400余年興衰的建筑群,正以新的姿態(tài),續(xù)寫著泰山腳下的文化傳奇。
詠泰安老縣衙大院
??岱廟南偎古縣衙,明府清衙歲月遐。?
蕭府殘基存故轍,貪屏古訓儆官邪。?
公堂演史聲光煥,坊里傳薪剪鏤花。
?千年治道今仍洽,長伴岱云護萬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