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視熱播劇《生萬物》迎來大結局
該劇原著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中
十四次提到并描繪青口鎮(zhèn)
其中郭龜腰和他的大黃騾子
“走過一條長街
郭龜腰終于到了他要去的那家油行”
這條街就是咱們
贛榆青口二道街
快跟著小編
一起開啟二道街尋蹤之旅吧
歷史淵源:百年商街的繁華印記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清政府重開海禁,青口隨之開港,青口鎮(zhèn)經濟日趨繁榮,山西、安徽、山東、浙江等地商家紛紛“貿遷”于此定居創(chuàng)業(yè)。青口人愛商、容商、扶商,接納八方來客,此即占人和。經商必然要選擇最佳場所,各地客商紛紛看好大街(牌坊街)與青口河之間的一片熱土,在此建造商鋪。在商氣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一條新的街道——二道街。
此街因位于大街南的第二道東西向大街而得名。該街道大體呈東西走向,原長300余米(東段因南北走向的華中路截斷,現(xiàn)存210米),寬約8米。南臨青口河,沿河東去不遠便是碼頭,極利于貨物轉運。東端從鹽市街向南直通大南門,西端從糠市巷向南直至小南門。大、小南門直抵青口河北堤,每天從青口河用“連桶”(由兩個或多個橢圓形類似浴盆的平底大木桶連接一起)裝載豆餅、豆油、花生米、黃豆等,運至碼頭,由此裝入大船出海,進口的洋雜貨便由“連桶”帶回二道街集散。從當?shù)亓鱾鞯摹按蠼植坏筋^,二街二里半”的俗語,也足見其昔日規(guī)模之盛。
保護更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實踐
2018年,贛榆區(qū)政府啟動二道街重建與保護工程,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對現(xiàn)存210米核心街區(qū)進行保護性修繕:復原重建小南門、鹽課司、許家大院、八小姐繡樓等12處歷史建筑,采用傳統(tǒng)榫卯工藝與本地石材,重現(xiàn)清代官式建筑與民居的混合風貌。
拓寬街道至8米,恢復青石板路面與沿街騎樓,同步埋設雨污分流管網(wǎng)、強弱電線路,解決歷史街區(qū)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拆除華中路西側部分遮擋建筑,打通街區(qū)與青口河的視覺通廊,使歷史水系與商業(yè)空間形成互動。
采用“文化+商業(yè)”雙輪驅動模式,在保留街區(qū)原有格局與歷史韻味的基礎上,注入現(xiàn)代商業(yè)活力。通過空間優(yōu)化、業(yè)態(tài)升級,將其打造為集旅游觀光、人文懷古、休閑娛樂、購物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型城市新地標,讓百年老街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2022年,贛榆區(qū)二道街被認定為連云港市首批夜間經濟集聚示范區(qū)(示范點)。
今日活力:多元業(yè)態(tài)的煙火盛宴
白天的二道街,是慢節(jié)奏的文化體驗場。青石板路上,“八小姐繡樓”的木窗欞透著暖光,里面不僅有非遺傳承人演示女紅刺繡,游客還能親手拿起針線,在綢緞上繡出簡單的海浪紋樣,觸摸贛榆傳統(tǒng)手工藝的溫度;隔壁的文創(chuàng)小店擺滿了地域特色手作——用本地貝殼打磨的飾品、印著青口老地圖的筆記本、以“二道街”為原型的迷你模型,每一件都藏著老街的記憶。偶爾還能看到草編藝人坐在巷口,幾根麥稈在手中翻飛,不一會兒就編成了小巧的螞蚱、籃子,引得孩子圍坐觀看。
當華燈初上,二道街便切換成熱鬧的“煙火模式”?!爸苣┮故小睖蕰r開啟,攤位沿著青口河一字排開,贛榆本地的海鮮小吃是絕對主角——剛蒸好的梭子蟹滿是鮮甜,鐵板魷魚的香氣飄出老遠,還有現(xiàn)熬的海鮮粥、炸得金黃的小魚丸,食客們捧著餐盤穿梭在攤位間,時不時傳來“再來一份”的喊聲。
如今的二道街
是老人回憶過往的地方
年輕人打卡休閑的去處
也是游客感受贛榆風土人情的窗口
這里的每一縷煙火氣
都藏著老街的新生
每一種多元業(yè)態(tài)
都在續(xù)寫著二道街的新故事
來源:紅榆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