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總覺得清朝落后、守舊,動不動就怪它“閉關(guān)鎖國”。
可真把史書攤開一看,這王朝的實力,遠比大多數(shù)人想的猛。
版圖劃出來,才知道清朝有多橫
開國頭幾年,清軍兵分多路往南壓。順治年間打進南京、杭州,江南門戶盡歸旗營。康熙穩(wěn)定南方后,眼光就往西北轉(zhuǎn)。
清軍用了幾十年,把準噶爾部連根拔起,徹底掃平西北草原最后一支強勢力量。這不是仗一打完就結(jié)束,清軍每到一地,都安排屯墾駐防。
康熙收新疆,雍正拿青海,乾隆打進西藏和西南山地,版圖線一步步推到了極限。
乾隆朝搞《大清一統(tǒng)志》,不是隨便畫圖,而是實地丈量、建檔成卷,一處不落地把疆域?qū)懬宄?/strong>,這種規(guī)模的地理志書,放到今天也得佩服。
清軍不光打,還能談,與俄國簽下《尼布楚條約》,主動確立北境邊界,還是用滿文、拉丁文雙語起草。
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用對等身份定國界,意義大得很。
清廷建理藩院、設(shè)駐藏大臣、在伊犁、喀什屯兵修路,不是光拿地圖說事,而是扎扎實實建制度、建官署、建軍事?lián)c。
整個18世紀,大清的版圖面積全球數(shù)一數(shù)二,邊界線線長線粗,真正守得住才叫強大。
當(dāng)時全世界國土比清朝大的沒幾個,能治理得了這么大塊地的更少。
這塊地從東北雪原,到海南??冢瑥呐撩谞柛咴綎|海沙洲,全在清朝的手里管理著。
人口三億,民族幾十種,語言上百種,能不亂,這個朝廷靠的可不是運氣。
從地圖上看,清朝不只是把地盤搶過來,更是把制度鋪了上去,這才撐起兩個多世紀的安穩(wěn)。
吃得飽,做得巧,還賺得多
清朝人口多,吃是大事,能吃飽,是朝廷穩(wěn)不穩(wěn)的底線,康乾年間,全國糧食畝產(chǎn)不斷提高,靠的是種地有技術(shù)、開荒有組織。
雍正整頓賦稅,搞“攤丁入畝”,把人頭稅并入田稅,讓農(nóng)民知道種一畝地交幾文錢,算得清楚,干得踏實。
全國耕地登記超十億畝,這數(shù)字不是空口說白話,是層層申報核對上來的實數(shù)。
水利系統(tǒng)也不是光靠地方修,高層撥銀子、派技術(shù),南有江南水網(wǎng),北有黃河渠道,西有梯田水車。
景德鎮(zhèn)瓷器、蘇杭絲綢、福建茶葉、廣州藥材,這些不是地方特產(chǎn),是大清外銷主力軍。
廣州十三行成了洋人唯一能通商的窗口,白銀年年進港。銀子一箱箱進,貨物一船船出,大清搞的是實打?qū)嵉某隹陧槻睢?/p>
英國人想擴大買賣,派馬戛爾尼來求通商,乾隆回話說“物產(chǎn)豐盈”,話硬底氣足。
大清經(jīng)濟靠的是農(nóng)、工、商三位一體,農(nóng)有地、工有技、商有人。晉商走西口,徽商通江南,粵商下南洋,三路并行,貨通天下。
當(dāng)時中國制造不止精致,而且量大。
瓷器一批一批出口,船裝滿一倉瓷器,能換回上萬銀兩。洋人不學(xué)不賣,只能求買。
法國人看了中國市集后寫信回國,說“每一街都有工匠,每一市都有貨物”,連西方傳教士都承認,中國人的細工精作歐洲望塵莫及。
全球GDP最高峰時,大清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人口、產(chǎn)出、市場容量全拉滿。
清朝的強,不靠嘴上說,是糧倉撐得住,作坊忙得起,港口通得快,邊疆守得穩(wěn)。
打得動,還能談,清軍真不弱
大清不光地盤大、糧食多,還真打得起仗。
康熙親征葛爾丹,三次御駕親征,從北京一路打到烏里雅蘇臺,單程三千里,山高路遠,后勤跟得上,兵也沒散。
雍正繼續(xù)壓準噶爾,派年羹堯、岳鐘琪雙線夾擊。大軍翻越祁連山、穿過河西走廊,西域一塊塊納入版圖。
乾隆更猛,平定大小金川、平西藏叛亂、滅準噶爾,出兵安南、緬甸,年年打仗,年年打贏,打出了一個清帝國的天花板。
清軍能打,不光靠人多,還靠組織。八旗兵、綠營兵、蒙古兵、漢軍混編作戰(zhàn),有調(diào)度、有紀律。別看兵種復(fù)雜,調(diào)得動、合得起。
軍隊走一路,地方跟一路。每打下一個地方,隨即建府立衙、設(shè)驛道,兵不亂民,糧不短缺。
這種“軍政聯(lián)動”不是嘴上說說,是實操出來的經(jīng)驗。
連西方傳教士都說,清軍“紀律比法國兵還好,營地井然,主將威嚴”。這評價不低。
清軍打仗還有一招,打完不走。留人,設(shè)關(guān),修路,派官。西北那些戍邊的滿洲旗營,一守就是三代人。
新疆建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西南設(shè)土流官,這一整套制度,把打下來的地盤全管住了。
除了打,清朝還會談,最典型的就是《尼布楚條約》。
康熙親派索額圖與俄國談判,不靠翻譯,全用拉丁文和滿文對照。
最終談下來,邊界劃定,雙方立碑為證。
那年頭,歐洲各國還在殖民互咬,清朝能和俄國坐下談,這份穩(wěn)定,不是臨時拼湊,是大國定力撐出來的。
海上也有一波。
乾隆年間,海防重修,廣州設(shè)十三行,設(shè)外夷館、稅關(guān)署,收得住人,管得住貨,防得住亂。
有一回英軍船只欲強闖海口,地方水師攔截,英艦撤退,沒打起來,這就是威懾力,起作用的表現(xiàn)。
清末雖慢慢衰落,可那是十九世紀末的事。
十八世紀的大清,軍政一體、打防兼?zhèn)?、邊疆可控?strong>遠非“閉關(guān)落后”的片面印象能概括。
制度穩(wěn)、秩序齊,朝堂不亂百年整
清朝官制不是空架子,從皇帝到縣令,每一級都有明確職責(zé),內(nèi)務(wù)府管皇宮,六部管天下,地方設(shè)總督巡撫,巡按查案,層層可查。
乾隆年間推“養(yǎng)廉銀”制度,讓地方官有明白的收入,干得好、拿得穩(wěn),不敢亂來。
戶部管稅,工部修河,吏部管人,禮部祭祀,兵部調(diào)兵,刑部判案,部部分明,章程一條條寫清楚。
文武考試有規(guī)矩,八股雖被詬病,可那時候確實出了一批懂經(jīng)史、明律令的人。考中舉人進士的,從縣考、府考、省考一路走上來,公信力高。
皇帝巡幸不光是走走看看,康熙下江南、乾隆七下江南,實地查水利、訪賢能,地方奏折直送御前。
京城設(shè)五城兵馬司,地方設(shè)捕快衙役,各地設(shè)驛站、關(guān)卡、糧道,四通八達,不亂。
糧道打通后,北糧南運、南鹽北上,貨物流轉(zhuǎn)、賦稅流轉(zhuǎn),全靠制度在后面兜底。
民間若有災(zāi),官府需報,京師有戶部備銀、禮部賑災(zāi)、兵部派兵護糧,整套流程一條龍。雍正就因賑災(zāi)迅速,多次獲得地方百姓匾額稱贊。
外來文化照樣能進,耶穌會士進宮講西洋歷法,教皇特使帶鐘表儀器進京,皇帝不僅接見,還設(shè)機構(gòu)學(xué)習(xí)天文地理。
這說明清廷沒“閉關(guān)鎖國”,而是選擇性接觸,挑著學(xué)、慎著引。
技術(shù)要真用得上,就吸收;政治觸碰到主權(quán),就拒絕。
有學(xué)者說,大清是“文治天下”的最后高峰,雖然工業(yè)沒起步,可在農(nóng)業(yè)社會里,它確實做到了極限管理。
三百多個州府、千余個縣衙,照著律令運行百年,政令能出北京、直達邊疆,這就不簡單。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2020年重印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