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包括許多書籍當中,都說日本之所以投降,主要原因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感受了核威懾帶來的恐懼。
對此,日本專家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日本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而是因為蘇聯在關鍵時候背后捅刀子,讓日本徹底喪失信心。
這是怎么回事,蘇聯到底干了什么,我國對日本投降又起到什么作用了?
01,日本并沒有被原子彈嚇倒
1941年,日本在“南下”和“北上”之間最終選擇了前者,于這一年12月偷襲美國珍珠港,從而挑起了太平洋戰(zhàn)爭。
將原本與日本保持中立的美國拉入戰(zhàn)爭,是日本決策的一次重大失誤,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當時日軍深陷中國戰(zhàn)爭泥潭,戰(zhàn)略物資已經十分匱乏了,尤其石油只有不到3個月存量,還被美國人卡脖子了,所以必須南下太平洋,從東南亞奪取石油等戰(zhàn)略資源,才能讓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
這當然是在冒險,結果日本賭輸了。
珍珠港被炸后,美國確實在一段時間內比較困難,但很快就進行了戰(zhàn)爭全國總動員,并依靠強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恢復了實力。
以中途島戰(zhàn)役作為轉折點,美國進入戰(zhàn)略反攻,此后又經歷了瓜島戰(zhàn)役、馬紹爾戰(zhàn)役、馬里亞納海戰(zhàn)和萊特灣海戰(zhàn)等,日本的空軍和海軍主力基本被美軍全殲。
此后,美國繼續(xù)向日本本土推進,先是占領硫磺島,繼而奪取沖繩島,最終將炮口推進到了日本家門口。
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日本陸軍死亡一百多萬人,海軍死亡40多萬人,空軍更是幾乎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美軍還利用飛機空襲對日本東京等地實施轟炸,同樣造成了大量日本軍民的傷亡。
即便如此,日本沒有選擇投降,而是繼續(xù)與美國頑抗,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發(fā)布后,盟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依然選擇拒絕。
《波茨坦公告》發(fā)布的時候,美國已經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所以此次會議沒有邀請?zhí)K聯,蘇聯感到非常生氣。
早在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就在克里米亞半島簽訂了雅爾塔密約,英美為了拉蘇聯對日本宣戰(zhàn),給了蘇聯很多好處,比如蘇聯可以得到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原本屬于我國)等主權,以及在中國東北的權益。
當時,蘇聯感到十分高興,但礙于《蘇日中立條約》的約束,加之蘇德戰(zhàn)爭還未結束,故而一直沒有對日宣戰(zhàn)。
《波茨坦公告》發(fā)布的時候,蘇德戰(zhàn)爭已經結束,蘇聯也騰出手來了,正打算大干一場,從日本手里奪取更多利益時,結果美國人卻將自己甩在一邊,斯大林表示很不爽。
時間來到8月,美國見日本還在死鴨子嘴硬,便向廣島和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原子彈,造成的殺傷力震撼全球。
但是,這兩顆原子彈沒有徹底摧毀日本人的戰(zhàn)斗力和戰(zhàn)斗意志,恰恰相反,他們迸發(fā)出了超乎想象的凝聚力和不顧一切的犧牲精神。
日本人認為,原子彈炸掉的只是兩座城市,以及因此而死亡的幾十萬軍民,日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本土防御部隊、駐守在東北的關東軍和分散在中國各地的派遣軍,仍然保持著較強的戰(zhàn)斗力。
正因如此,日本并不打算投降,還制定了更加瘋狂的計劃,打算在本土與盟國進行“玉碎戰(zhà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事實上,早在1945年6月,日本就已經開始準備了,日本兵役法被修改,所有15周歲至60周歲的男子和17周歲至40周歲的女子,都必須服兵役。
按照人口來算,日本可以征調2800萬人入伍,但因為武器彈藥缺乏,最終只征調了200萬人。
美國投擲原子彈后,加速了日本征兵的進程,日本人斗志高昂,男人隨時準備犧牲,女人隨時準備殉難。
雖然不少日本高層是支持投降的,但當權派是頑固分子,堅決不肯投降,為此還爆發(fā)了慘烈地流血事件,但主戰(zhàn)派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可見,日本沒有被原子彈嚇倒,1945年8月8日,蘇聯突然對日本宣戰(zhàn),并宣布加入《波斯坦公告》,不到半月75萬關東軍就全軍覆沒,日本這才決定投降。
為何蘇聯一入局,日本就投降了呢?
其實,蘇聯出兵東北,讓日本感受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壓力,更是政治上的被欺騙,日本被蘇聯背后捅刀子了!
02,蘇聯人的致命一擊
日本專家認為,蘇聯參戰(zhàn)比美國原子彈更具威力,之所以這么說,還要從1939年說起。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帶著對蘇聯的輕視,在中蒙邊境發(fā)動了規(guī)模浩大的諾門罕戰(zhàn)役,結果關東軍遭遇慘敗,損失多達6萬余人。
諾門罕戰(zhàn)役讓日本意識到: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日本已經全面落后于蘇聯了,蘇聯早不是日俄戰(zhàn)爭時的俄國了。
日本戰(zhàn)敗之后,馬上調整全球戰(zhàn)略,將“北上”改為“南下”,這才有了太平洋戰(zhàn)爭及一系列其他歷史重大事件的發(fā)生。
1941年,蘇聯和日本都深陷戰(zhàn)爭泥潭,便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兩國和平友好交往,在戰(zhàn)爭中各自保持中立,合約期為五年。
說白了,蘇聯和日本都擔心彼此背后捅刀子,所以簽訂了這么個條約。
條約期內,蘇聯和日本互不侵犯,甚至相互派遣大使,關系一度升溫,雖然不可能親近,但至少表面上比較和氣。
時間來到1945年5月,蘇德戰(zhàn)爭結束了,情況就發(fā)生了一些微妙變化,蘇聯眼饞雅爾塔密約帶來的好處,“不凍港、滿洲鐵路、遠東屏障”這些字眼頻繁浮現在斯大林的腦海,便做出決策,一定要奪取千島群島和庫頁島,這對蘇聯的全球戰(zhàn)略太重要了。
就在蘇聯思考怎么辦的時候,日本突然找上門,原來日本高層已經意識到戰(zhàn)敗不可避免,為了“體面地結束戰(zhàn)爭”,希望蘇聯出面調停。
為什么是蘇聯?
因為蘇聯作為戰(zhàn)勝國,也是一個大國,在同盟國享有崇高地位,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且與日本是友好中立國家,再加上日本正在與同盟國作戰(zhàn),美蘇中都是敵人,只有蘇聯適合調停。
日本告訴蘇聯,希望蘇聯幫自己達成一個“有條件的和平協(xié)議”,具體而言日本希望保留天皇制及殖民地等權益,甚至妄想繼續(xù)占領我國東北等占領區(qū)土地,從而避免無條件的徹底投降。
簡而言之,日本希望結束戰(zhàn)爭,但希望保留全部或者部分既得利益,這當然是癡心妄想了,蘇聯卻答應了。
蘇聯為什么要答應?為的就是麻痹日本,因為日本壓根不知道雅爾塔密約的存在,蘇聯剛好趁機在軍事上做足準備。
此后,蘇聯一方面假裝與美蘇中等國談判,幫日本爭取權益,另一方面卻開足馬力,全國所有軍工廠不停歇地生產武器裝備等軍事物資,還修鐵路、建公路,往邊境調遣軍隊、運送物資,目標直指我國東北、朝鮮、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一切都在暗中有條不紊地進行,日本卻被蒙在鼓里,還眼巴巴指望著蘇聯調停。
據說,日本對蘇聯抱有很大幻想,他們認為蘇聯是唯一可以保障自身利益的國家,為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了妥協(xié),在外交上則不斷示弱。
1945年8月,情況變得對蘇聯有利起來,首先是關東軍的戰(zhàn)斗力被極大削弱,此前為了應對東南亞和中國的戰(zhàn)事,大量主力被調走,后來日本實施本土作戰(zhàn)計劃,又調走了30萬人和三分之一的軍事物資,而補充進來的卻是戰(zhàn)斗力弱的老弱和新兵;其次是同盟國不斷取勝,美國還向日本投擲了原子彈,讓蘇聯認為出兵的時機已到。
8月8日,蘇聯突然對日本宣戰(zhàn),日本得知消息后大呼上當,不到半個月關東軍就崩潰了,日本長期經營的東北和朝鮮都被奪走,千島群島和庫頁島也危在旦夕。
到這個時候,日本才意識到一個嚴峻問題:隨著蘇聯反水,日本已經與全世界為敵了,如果繼續(xù)負隅頑抗,只能是滅國亡種,此時再考慮面子和利益,都是徒勞無益的,還是盡可能止損,才是符合現實的。
日本專家認為,蘇聯出兵既打亂了日本的軍事部署,也讓日本人對戰(zhàn)爭徹底失去信心,這種背后捅刀子的行為,遠比正面戰(zhàn)場的殺傷力要強。
幾十年之后,日本對蘇聯出兵依然耿耿于懷,日本官方說,《蘇日中立條約》期限沒過,蘇聯就出兵東北和朝鮮,是違約表現,所以蘇聯取得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主權,都是非法的。
并且,蘇聯剛對日宣戰(zhàn),第二天就出兵了,之所以如此迅速,就是因為早有預謀。
俄羅斯則反駁說,早在蘇聯出兵之前,日本就已經違約了,蘇德戰(zhàn)爭剛結束那會兒,日軍參謀本部曾秘密制定所謂“北上作戰(zhàn)計劃”,打算讓關東軍精銳襲擊西伯利亞,當時關東軍還在邊境囤積了2000輛坦克和500架戰(zhàn)機,這顯然與條約精神不符。
既然日本違約在先,那蘇聯為什么要遵守條約?
這件事其實很有意思,日本一方面讓蘇聯調停,另一方面又防著蘇聯,可見日本在窮途末路之下是充滿矛盾的。
03,我國對日本投降起到啥作用了?
前文提到,蘇聯出兵成為壓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最終選擇無條件投降。
但是,站在戰(zhàn)爭全局的高度而言,真正擊敗日本并迫使其投降的其實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二戰(zhàn)中抗擊日寇最早,持續(xù)時間最長,消滅日寇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
日本在戰(zhàn)前叫囂三月拿下中國,結果不但沒實現,反而深陷中國戰(zhàn)爭泥潭,無奈之下只得發(fā)起太平洋戰(zhàn)爭,通過擴大戰(zhàn)爭來搶奪資源,直至最終戰(zhàn)敗。
數據表明,日本將大部分兵力放在了中國,即便在投降前夕,總兵力依然高達186萬。
中國不但牽制、消滅了大量日軍,還在配合盟國反攻日本時起到了決定作用,中國既是盟國的軍事基地,也是重要的后勤基地,中國軍隊與盟國協(xié)同作戰(zhàn),中國人民更是為盟國軍隊提供了巨大幫助,如果沒有中國參與,盟國將打得十分艱難,也將遭受更大損失。
而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前,中國戰(zhàn)場的大反攻,也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從1943年7月開始,中國就開始了戰(zhàn)略反攻,為此國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兵役法,擴大征兵范圍,同時將青年學生軍征召入伍,提高了軍人素質。
國民黨軍在正面與敵周旋,八路軍。新四軍則在華北、華中、華南的敵后發(fā)起局部反攻,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的配合,給了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3年,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與羅斯福、丘吉爾發(fā)表《開羅宣言》,為打擊日寇、維護主權起到了良好作用,還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1944年開始,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明顯不支,打得敗仗越來越多,即便打了勝仗也損失慘重,中國軍隊的反攻逐漸進入高潮。
1945年3月,緬北滇西反攻作戰(zhàn)取得勝利,滇緬公路被打通,7月美、英、中三國共同發(fā)表《波茨坦公告》,日本即將遭受更大打擊。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zhàn)后,毛主席于次日發(fā)表《對日寇最后一戰(zhàn)》,八路軍、新四軍開始對日軍實施全面大反攻,各根據地逐漸被打通,日軍則被分割包圍。
8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雙方一致同意共同打擊日寇,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
事實上,此前中國軍隊已經在東北配合蘇軍的軍事行動了,并且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二天,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此時日本可謂內憂外困,尤其在中國戰(zhàn)場,看不到任何取勝的希望,如果繼續(xù)戰(zhàn)爭,只能增加更多消耗和犧牲,日本實在耗不起。
看看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片哀嚎,百姓食物緊缺,缺少藥品;國內人口銳減,尤其青壯年很少,到處都是失去丈夫和兒子的女人;軍事物資諸如石油等,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如果再耗下去,中國戰(zhàn)場的近兩百萬日軍,一個都別想回去。
關東軍就是個慘痛案例,日本高層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如何讓中國的百萬大軍安全回來,他們可是日本發(fā)展得中堅力量,絕對不能損失。
日本國內的反戰(zhàn)聲浪也越來越強烈,僅在1945年上半年就發(fā)生了137起士兵暴動,日本天皇集團與軍部矛盾重重,全國充滿了危機。
所以,日本宣布加入《波斯坦公告》,把既得利益交出去,以確保本土的安全,這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中國則通過在抗戰(zhàn)中的表現,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戰(zhàn)后成功收回了東北和臺灣等領土,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確定了大國地位。
總結起來說,日本之所以戰(zhàn)敗投降,中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美國的原子彈起到了威懾作用,蘇聯出兵則成為壓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然了,日本專家并不承認這一點,他們將投降的原因只歸咎于蘇聯的背后捅刀,其實是帶有政治目的的,為的是向俄羅斯要回失去的領土,比如千島群島和庫頁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