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展廳里有兩件西周大鼎,這上面記載著三千年前周王的訓誥與賞賜。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兩件國寶能安穩(wěn)陳列于此,離不開一個女人八十多年的守護。
丁達于1906年生于蘇州一個官宦之家,家中藏書滿架,她自小跟著先生念書,不僅能詩善畫,一手刺繡在當?shù)匾残∮忻麣狻?/p>
18歲這年丁達于嫁入蘇州潘家,成了潘祖蔭的孫子潘承鏡的妻子。
可婚后沒幾個月,丈夫便撒手人寰。
潘家在蘇州是響當當?shù)耐澹茸媾耸蓝魇乔∧觊g的狀元,曾舉薦林則徐,
潘祖蔭更是咸豐探花,官至工部尚書,還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家中珍品無數(shù)。
這場婚事在當時的蘇州引起不小轟動,可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后,體弱的潘承鏡突然病逝。
紅燭尚未燃盡,靈堂已在宅中搭起,按當時的習俗改嫁實屬平常。
丁達于的娘家人也勸她回家,可她看著潘家空蕩蕩的庭院終究沒有離開。
兩年后,潘祖蔭之弟病重,把丁達于叫到床前。
這位老人知道潘家雖富甲一方,卻人丁單薄,潘承鏡是過繼來的孫子如今也已離世,家里能擔起這擔子的就只有這個孫媳了。
他從枕下取出一個賬本,里面記著潘家收藏的文物,其中兩件鼎是國家的寶貝。
潘祖年喘著氣說,左宗棠當年被人陷害,是我兄長潘祖蔭救了他,他便把大盂鼎相贈,
大克鼎是兄長花重金從民間買下的,現(xiàn)在我把它們交給你,無論將來潘家遇到什么難處,絕不能讓它們流出中國。
丁達于含淚點頭,潘祖年為她改名丁達于,取達于國寶之意,正式將守護重任交予她。
此后的日子里,丁達于成了潘家的主心骨,她不僅要打理龐大的家產(chǎn),更要守護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
當時收藏界都知道潘家有這兩件寶鼎,上門求購的人絡(luò)繹不絕。
一位美國商人帶著翻譯找上門,提出用百兩黃金加一套別墅換大盂鼎,丁達于都拒絕了。
但是,隨著日軍步步逼近蘇州,丁達于知道不能再拖延,她連夜叫上姐夫潘博山,還有兩個信得過的木匠趕回老宅。
院子里的桂樹被炮彈震得落了滿地葉子,空氣中飄著硝煙味,幾人撬開后院一間廢棄廂房的地磚,往下挖了近兩米深的坑。
丁達于站在一旁看著木匠,將大鼎小心翼翼地放入特制的木箱,再連同一些小件青銅器一起埋進坑里,
最后用原來的地磚蓋好,上面堆上雜物,看不出任何痕跡。
抗戰(zhàn)期間,日軍曾兩次搜查潘家老宅,第一次日本兵翻遍了各個房間,砸壞了不少家具卻沒發(fā)現(xiàn)后院的秘密。
第二次,一個懂行的日本軍官盯著后院那間廂房看了許久,
丁達于故作鎮(zhèn)定地說,這里常年漏雨,早就用來堆破爛了,軍官最終沒有深究透。
丁達于心里清楚,國寶該有個更妥當?shù)娜ヌ帲谑撬鲃诱业缴虾2┪镳^,提出捐獻大盂鼎與大克鼎。
博物館工作人員深感意外,她親手掀開那個埋了14年的坑洞,兩件大鼎隨之重見天日,雖銹跡斑斑卻完好如初,在場的人都濕了眼眶。
國家為表彰她的義舉獎了2000萬元,她一分沒留,全捐給了當?shù)氐慕逃聵I(yè)。
丁達于的日子過得一直簡單,住的還是潘家老宅的一間小屋,屋里擺著舊木桌、藤椅,墻上掛著自己畫的蘭花。
有人問她,守著這么多寶貝,一輩子過得這樣清苦,后悔嗎?
她總搖搖頭,這些東西本就不是我的,晚年的丁達于喜歡坐在院子里曬太陽。
看著墻上達于兩個字的匾額,那是潘祖年當年為她題寫的,字跡已有些模糊。
她時常想起剛嫁入潘家的日子,想起潘祖年托付寶物時的眼神,想起那些在戰(zhàn)亂中守護國寶的夜晚。
最終丁達于平靜離世,臨終前她讓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蘇州的太湖里。
如今大盂鼎和大克鼎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每年吸引著無數(shù)參觀者,它們不僅見證了西周的歷史,更承載著一個普通女性對承諾的堅守。
丁達于沒有留下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卻用八十多年的孤獨與堅持,讓兩件國寶得以傳承,成為民族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參考資料:
《蘇州潘氏家族與大盂鼎、大克鼎》(蘇州地方志辦公室編,2008 年)
《丁達于捐贈文物史料集》(上海博物館編,2010 年)
《近代中國青銅器收藏史話》(文物出版社,2015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