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人走后,總能聽見長輩說“該做七了”。
頭七要備什么,三七誰來操持,七七過后才算真的放下……
這些口口相傳的講究,也不完全都是迷信,經過長期的演變早已經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更像是活著的人,跟逝去親人告別的最后一程。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葬事”中的“做七”,可能各地習俗不同,以下也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出來!
先說說,人走了為啥要“做七”?這說法打古代就有了,老輩人覺得,人咽氣后魂魄不會立刻離開,得慢慢“煉”,每過七天就會經歷一道“關”,一共要過七道,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才能徹底安定,要么去投胎,要么入輪回。
說白了,“做七”就是活著的人幫逝者“闖關”,怕他在那邊受委屈,也借著這一次次的儀式,慢慢接受“他真的走了”的事實。
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頭七”,這也是做七習俗中最受重視的了,頭七是逝者從去世當天開始算,走后的第七天就是“第一個七”,因此也叫“頭七”!
在過去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認為,這天逝者的人的魂魄會回家看看,最后再跟熟悉的人和地方告?zhèn)€別。所以一直以來,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也一直很重視做“頭七”!
那頭七該誰來做?大多是逝者的直系子女牽頭。做什么呢?提前把家里打掃干凈,把逝者生前喜歡的衣服、常用的物件擺出來,桌上擺上他愛吃的菜!
比如之前我爺爺走的時候,我爸特意做了他最愛的紅燒肉,還溫了半杯米酒,就跟他還在時一樣。
到了傍晚,要把家里的燈都打開,尤其是逝者生前住的房間;還得在門口擺雙他穿過的鞋,鞋尖朝里,意思是“歡迎回家”。這一晚家人別吵鬧,也別到處亂走,就安安靜靜待著,算是陪他最后一夜。
在過去有條件的人家,還會特意請戲班子來唱戲,但是現在基本沒有這個習俗了,就是做一桌子好吃的,然后要燒紙,祭拜等!
其實在過去,做七就是從頭七開始,每個七都要做的,就有二七,三七,四七直到七七!但是因為過于繁瑣,基本都是做單數七,其中頭七,三七,還有五七和七七就比較重視,接下來就來說一說“三七”!
“三七”也就是人去世后第二十一天。三七跟頭七不一樣,講究“女兒做”。為啥是女兒?老話說“女兒是爹娘的小棉襖”,生前貼心,死后也得由女兒來送份“安穩(wěn)”。
三七這天,女兒要準備好紙扎的“財物”,比如以前是紙衣、紙元寶,現在有的會扎些實用的小物件,還得帶些糕點、水果去墳前。
除了祭拜,有的地方還講究“三七要哭”,不是嚎啕大哭,是輕聲跟逝者說說話,說說家里近況,讓他放心。要是逝者沒女兒,就由侄女或者親近的女性晚輩代做,總之不能讓這一天空著。
最后是“七七”,也叫“斷七”,是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這才算真正跟逝者“告別”。七七沒有固定誰來做,一般是全家一起操持。
這天要把逝者生前的衣物整理好,該捐的捐,該留作紀念的留著,不能再隨意擺放;還要在墳前燒最后一次紙,跟他說“以后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往前走,別回頭了”。
老輩人說,七七過后,逝者的魂魄就徹底放下了塵世的牽掛,家人也該從悲傷里走出來,好好過日子。
所以七七這天,沒有太多眼淚,更多的是一種“安穩(wěn)的告別”。
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理解這些規(guī)矩,覺得麻煩。但仔細想想,“做七”從來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活著的人一個緩沖——從頭七的“盼他回家”,到三七的“替他安心”,再到七七的“跟他告別”,每一個七天,都是在慢慢接受失去,也是在把對逝者的思念,好好安放。
這些老規(guī)矩里,藏的不是封建,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感:不管你走多遠,我都要好好送你最后一程。
在過去不僅有做七,還有百日忌,周年祭,三周年忌等等,反正是很復雜又繁瑣!不過如今時代不同了,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是在外面打工,很少人留在家里,即便是家里老人過世了,也是請假匆忙趕回來,因此基本都是只做頭七了,像三七,五七和七七都是不做了的!
所以在頭七的時候就會提前墳前紙錢,紙扎的房子等一切用品,現在有別墅,豪車,還甚至有手機,游輪等!也是希望逝者在另外一個世界過的好!在你家鄉(xiāng)做七又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