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死去的人》收錄作家、魯迅文學(xué)獎得主魯敏五年來發(fā)表于各大文學(xué)期刊的短篇小說,包含《靈異者及其友人》《暮色與跳舞熊》《不可能死去的人》《無主題拜訪》等九篇小說,這些作品關(guān)切那些在無常的命運歧流中泅渡的普通人。他們既是時代的注腳,也是各自生活的主角。
圍繞著這本新書,近日,以“在人潮人海中認出‘人’”為主題,作家、華東師范大學(xué)教授毛尖,作家路內(nèi)與本書作者魯敏舉辦了一場文學(xué)對話。
“觸覺現(xiàn)實主義”:讓蕓蕓眾生變得可感
《不可能死去的人》小說集的封面是手繪的“魯敏”微信朋友圈截圖,有一些“人”點贊、留言,至于這些“人”是誰,又為什么說那樣的話,謎底就在小說中。本書責(zé)編王小王與魯敏分享,這種設(shè)計讓封面與小說成為一個整體,讓封面也形成一種敘事、一種文本、一種表達,以及一種對題目的補充闡釋。魯敏說,這個設(shè)計“特別符合一個作家的幻想——我寫的那個人會告訴我,他知道我寫了他的故事,他后來是怎么樣度過的這一生”,她希望她小說中的“人”會代替自己永遠活著。
書影
活動伊始,魯敏談起時間對寫作者的影響,“隨著年齡漸長,時間自然而然到了小說當(dāng)中”,在書寫一個主題的時候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執(zhí)著于某些技術(shù)層面的設(shè)計,“時間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種技術(shù)”。
關(guān)于“時間”,路內(nèi)則談到了這本小說集創(chuàng)作的這五年。他說,2020年之后,時間仿佛發(fā)生了某種深刻的變化,“好的小說家能夠在短促的時間里面,抓住那個脈搏”,魯敏就是這樣的小說家,她發(fā)現(xiàn)了“時代轉(zhuǎn)彎處的痕跡”。
毛尖回顧了魯敏的創(chuàng)作歷程并談道,之前在《此情無法投遞》、《金色河流》中,人物都會遇到某一個大的事件并因此產(chǎn)生精神危機,“但是在《不可能死去的人》中,事情變得非常日常,魯敏跟生活‘對齊顆粒度’,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在廣場上做推銷的人,還是靈異者,還是去拍照謀生的人都是我們身邊的蕓蕓眾生。在這些文本中,魯敏有一種‘觸覺現(xiàn)實主義’,讓所有人都很可感?!?/p>
路內(nèi)認同毛尖的說法,認為“魯敏的作品中間,反映出一個樸素的恒久的東西,就是中國人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他說我們談?wù)撔≌f的時候,首先討論文學(xué)是什么樣子,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討論這個時代的、這個國家的普通的人到底是什么樣子。他認為魯敏的小說是他一直尋找和期待的那種“中式的短篇”,“從她的小說中看到的中國人也是我們?nèi)粘K姷?,但是這個人放到世界范圍內(nèi),會讓其他國家的讀者感覺到這個人與他平常所見之人不同,有獨特的東西,這里面就呈現(xiàn)出一種文學(xué)寫作的價值”。
魯敏曾說,寫作越久,親人越多。小說中的“人”,對作家本人來說,有別人無法感同身受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止于文學(xué)層面,也直抵生命感受的幽深之處。仿佛現(xiàn)實中人與人的相遇,小說中的“人”如何與作者相遇,也既有偶然性,又似乎有某種宿命感。魯敏跟讀者分享了那些“人”是如何走進她的小說的,比如《暮色與跳舞熊》中的“跳舞熊”,魯敏覺察到“看不到面孔、身體也被遮蔽的跳舞熊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感”,外面罩著“歡笑的面孔,里面可能是承受人所不知的壓力的人”。魯敏說,所有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我的某個切片,但也可能是所有人”。
魯敏
日常即劇場
雖然《不可能死去的人》中的小說都是在寫日常,但是故事在毫無痕跡的自然流淌之中,竟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懸疑感。
作為電影評論家,毛尖從電影敘事的角度分析了小說中的戲劇性,她提到了希區(qū)柯克的“麥格芬”原理,在這本小說集的閱讀中,她時常感到魯敏也擁有一個“麥格芬”裝置。幾乎每篇小說都有極強的戲劇性,但奇妙的是,又都是日常的戲劇,并沒有刻意的跌跌宕宕,毛尖說,小說中那些人物的經(jīng)歷,“魯敏的寫法都是那種有物質(zhì)、有聲音、有嗅覺、可感的、有溫度的,呈現(xiàn)出了一種抒情性。”
毛尖
說到小說的“電影感”,路內(nèi)說這本小說集中《臨湖的茶室》等幾個小說都讓他想到侯孝賢的電影,比如《南國再見,南國》,“你等著后面要有什么東西出來,但是沒了,就結(jié)束了,這非常棒?!?/p>
魯敏在分享會中生動地講述了她創(chuàng)作小說的靈感來源。她以《暮色與跳舞熊》為例,談到自己如何從街頭扮演人偶的勞動者身上獲得觸動——那些被玩偶外衣遮蔽的個體,實則承載著不為人知的生存壓力與情感世界。她設(shè)置了一個雨天屋檐下的場景,讓一位待業(yè)的插花師向沉默的跳舞熊傾訴心事,探討了現(xiàn)代人渴望被傾聽、被理解的心理狀態(tài)。
她也談到《無主題拜訪》這篇小說,通過一位五十多歲的主人公面對體檢報告時的平靜態(tài)度,傳達出歲月帶來的豁達:生死不再是大起大落的事件,而是日常中悄然接納的一部分。
魯敏強調(diào)“日常即劇場”的理念:“我們生活中永遠在發(fā)生各種事情,荒謬的是我們經(jīng)常以為自己是觀眾,在替別人唏噓不已、感嘆不已,但是忘記了自己也身在其中,也是其中一個角色,是別人正在談?wù)摰膶ο?,所以我們是觀看的人,我們也是主演的人”,這也是魯敏在小說中最想表達和呈現(xiàn)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