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查爾斯·約瑟夫·瓦特萊(Charles Joseph Watelet,1867-1954),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那些優(yōu)雅的女子,或斜倚在華麗的沙發(fā)上,或在巴黎沙龍的燈火中顧盼生姿。他的畫作有種讓人沉醉的氛圍,仿佛時間在畫布上停住了,帶著點舊時光的浪漫和慵懶。瓦特萊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藝術革命者,但他的作品卻像一杯精心調(diào)制的雞尾酒,細膩、迷人,喝下去還有點回味。
查爾斯·約瑟夫·瓦特萊1867年出生在比利時博蘭的一個小鎮(zhèn),1954年在布魯塞爾去世,活了87歲,算得上長壽的藝術家。他早年在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短暫學習,師從讓-弗朗索瓦·波塔爾斯和阿爾弗雷德·史蒂文斯。不過,這家伙似乎不太喜歡學院派的條條框框,學了仨月就跑回馬辛內(nèi)勒,靠畫肖像謀生。十年后,1901年,他搬到烏克勒,開始專注于描繪上流社會的女性和她們的生活場景。
1902年,他首次在法國藝術家沙龍展出,拿了個二等獎;到1925年,更是摘下金獎,還成了沙龍的免審成員,甚至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勛章。這可不是小成就,說明他在當時的藝術圈里已經(jīng)站穩(wěn)了腳跟。
瓦特萊的畫風,嗯,怎么說呢,有點像印象派和古典主義的混血兒。他的老師史蒂文斯以畫精致女性聞名,瓦特萊顯然繼承了這份敏感。他喜歡用柔和的光影和流暢的筆觸,捕捉女性的神態(tài)和她們周圍的環(huán)境。
畫面里的女人常帶著一種“隨便又高級”的氣質(zhì),穿著絲綢裙子,斜倚在奢華的家具上,背景可能是劇院、舞會或餐廳。他的作品不像莫奈那樣光怪陸離,也不像古典大師那樣嚴謹,而是找到了一種平衡——既有印象派的松弛感,又保留了肖像畫的精致。
他的用色很講究,喜歡暖色調(diào),比如柔和的粉色、米黃和淡金色,但偶爾也會甩出大膽的對比,比如深藍配亮黃,營造出一種戲劇化的氛圍。瓦特萊對光影的處理尤其厲害,他能讓光線在絲綢裙擺上跳躍,像是活的一樣。
瓦特萊的畫多半聚焦女性,尤其是上流社會的貴婦和名媛。這跟他的時代背景脫不了干系。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正值“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巴黎和布魯塞爾是時尚與文化的中心,沙龍文化盛行。瓦特萊的畫就像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記錄了女性的優(yōu)雅與社會風情。他筆下的女性不是被動的模特,而是有故事的人——她們或沉思,或嬉笑,或帶著一絲俏皮的眼神,簡直讓人忍俊不禁。
瓦特萊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挺有意思。他在烏克勒的畫室據(jù)說布置得像個小型沙龍,堆滿了天鵝絨窗簾和古董家具,可能是為了讓模特放松,也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沉浸在那種氛圍里。他還喜歡在畫里加入小細節(jié),比如一朵胸前的玫瑰、一本攤開的書,甚至背景里模糊的燭光,這些都讓畫面更有層次感。
瓦特萊也許不是藝術史上最響亮的名字,但他絕對是個懂得美、懂得生活的人。他的畫作現(xiàn)在散落在布魯塞爾、列日、沙勒羅瓦等地的博物館里,每次看到都讓人覺得,哎,這家伙真會抓女人的魅力。他的作品就像一本視覺日記,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華,也記錄了他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下次在博物館或拍賣行看到他的畫,不妨多停留一會兒,感受下那份屬于百年前的優(yōu)雅。
來源:油畫世界 (ID:ArtYouhua),轉(zhuǎn)載請注明。
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內(nèi)容,僅為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