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城縣城老街的巷子里,藏著一段跨越兩代人的“螺味”傳承史。75歲的張玉英是柳城“螺一代”,1982年起,她帶著從柳州梁姓師傅處學來的煮螺秘方,在老新華書店門口擺起夜宵攤,一干就是15年,靠這門手藝養(yǎng)大三個女兒、蓋起新房。
如今,老街巷里螺香依舊,這份裹著兩代人汗水與幸福的味道,正迎接著即將召開的柳州市第八屆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成為歡迎八方游客的獨特“味覺邀請函”。
張玉英的煮螺手藝,藏著三重“玄機”。選螺是第一道關(guān),她始終堅持用本地田螺,由固定農(nóng)戶供應,確保螺肉肥厚脆口。田螺買回來后,需浸泡兩天、換水八次,直至吐凈淤泥;入鍋前,還要加多種配料翻炒,直到螺螄脫殼。
熬湯是關(guān)鍵第二步。她用骨頭慢火熬制三四個小時,待骨湯濃郁后,再倒入炒好的田螺一同燜煮,讓螺鮮與骨香充分融合。
配料則是風味的靈魂。幾十年來,酸筍、辣椒醬等核心配料均由張玉英親手腌制,酸筍清脆爽滑,辣椒醬香鮮味正,且無任何添加劑。鴨腳、鵪鶉蛋、豆腐條等輔料,也從固定采購點挑選,確保每一鍋螺螄煲都能凸顯螺肉本身的甜味,毫無腥味。
憑借這份匠心,張玉英的攤點曾一晚賣出五六十斤螺螄,最多時達100多斤,即便除夕夜也照常出攤。1999年,因需照顧孫輩,她暫停出攤,而習得手藝的小女兒韋曉青不愿讓美味中斷,租下門面,將夜宵攤的煮螺升級為螺螄鴨腳煲,還加入燒烤、甜品等品類,成為柳城知名夜宵店。
近年來,大女兒韋曉丹進一步創(chuàng)新,2019年創(chuàng)立螺螄粉品牌,將家族獨有的螺螄鴨腳煲做成真空包裝,還推出袋裝、自熱螺螄粉,通過朋友圈預訂和線上銷售,讓這道老街美味走進柳州、南寧乃至更多城市的餐桌。
從1984年張玉英在老新華書店門口出攤,到如今“螺二代”將美味標準化、品牌化,38年過去,柳城這戶人家不僅傳承了煮螺手藝,更延續(xù)了不向生活低頭的堅韌,這縷幸福的味道,正順著時代的脈絡,飄向更遠的地方。
以上內(nèi)容為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公眾號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屬柳城縣融媒體中心所有,歡迎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主管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圖文來源:凌詩 李威霖 羅堯
值班編輯:張琳
責任編輯:吳再麗
值班總編:馮艷芳
責任監(jiān)制:徐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