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過半,可惜的是,餐飲人等了一年的“暖冬”遲遲沒有到來。
在大街上走一圈你會發(fā)現(xiàn),不光是小餐館在關門,就連那些曾經火爆到要排隊五六個小時的網紅火鍋,也開始冷清了。
一方面,房地產和宏觀經濟的寒氣傳導到消費端,人們花錢越來越謹慎,另一方面,資本退潮之后,餐飲品牌的短命病更明顯了。
種種原因導致前幾年風頭無兩的“排隊王”,如今成了關店潮里的犧牲品。
前不久,“朱光玉火鍋館”長沙門店集體停業(yè)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刷屏,一度傳出老板跑路的新聞。
雖然品牌方很快辟謠,說只是代理商個案,但這場風波讓人再次看清了火鍋行業(yè)的尷尬處境。
表面上看,似乎新店還在開,可背后卻是每天都有數(shù)百家火鍋店關門的殘酷現(xiàn)實。
火鍋江湖表面熱鬧,實則兇險,今天我們不妨借朱光玉這起風波,聊聊火鍋行業(yè)的流量幻象。
流量是春藥還是毒藥?排隊王憑什么能紅?為什么又會跌落?未來誰能熬到春天?
回顧過去十年,中國餐飲行業(yè)出現(xiàn)過數(shù)波“排隊神話”。
譬如黃太吉煎餅、喜茶、奈雪、文和友、小龍坎等等,幾乎每一個爆紅的品牌背后,都有同一個特征,就是排隊。
朱光玉也是如此。2020年第一家店開在重慶北城天街時,外界并不看好。
誰能想到,它沒有走傳統(tǒng)的紅油老火鍋路子,反而在“市井感”和“年輕人社交氛圍”之間找到了突破口。
墻面上涂鴉、霓虹燈招牌、復古桌椅,處處為小紅書、抖音用戶準備了拍照角落。
于是,一個火鍋店竟然成了熱門打卡圣地,最夸張時,上海人民廣場店線上放號一分鐘被搶光,等位需要六七個小時。
有人調侃說,吃頓火鍋比看演唱會還難,這種場景讓資本心動不已,也讓加盟商瘋狂。
短短五年,朱光玉全國開出200多家門店,進入31個省份。
加盟商把排隊的火爆場景當成穩(wěn)賺不賠的樣板,消費者則在社交媒體的刺激下更愿意為氛圍買單。
但仔細想想,這種排隊到底是真需求,還是一種被制造出來的幻覺呢?
有些品牌開業(yè)前幾周,人為控制放號數(shù)量、制造稀缺性,消費者就容易被“人氣火爆”的表象裹挾。
問題是,一旦這種新鮮感過去,店里還剩下什么?
流量就像一根點火的火柴,可以瞬間照亮黑夜。
朱光玉用它點燃了市場,抖音種草、小紅書打卡、大眾點評沖榜,一套互聯(lián)網打法玩得爐火純青。
剛開業(yè)時,門店的曝光量在短短20天突破1億次,月營收輕松過百萬。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朱光玉,不是因為味道,而是因為朋友圈里的照片。
這種打法確實聰明。
年輕人需要社交話題,而火鍋本身就是社交場景,兩者結合,輕松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
更關鍵的是,流量給了創(chuàng)業(yè)團隊擴張的底氣,所以選擇了先紅再談長紅的道路。
可問題在于,流量不是源源不斷的泉水,而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洪水。
隨著更多餐飲品牌學會了這套玩法,流量的紅利被稀釋。
你能玩抖音,我也能投博主,你能制造排隊,別人也能學,消費者被套路多了,自然產生免疫。
鐘薛高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注腳。
靠營銷包裝成高端雪糕,一度賣到66元一根,結果消費者很快識破這是一場符號游戲,沒有價值根基。
等流量潮水退去,鐘薛高的門店關得比誰都快。
火鍋行業(yè)也存在同樣的危險,如果沒有產品和管理的支撐,流量帶來的不是持久動力,而是透支未來。
餐飲行業(yè)有個規(guī)律,越是爆紅的品牌,越容易暴露管理短板。
小龍坎就是前車之鑒。
2014年在成都起家,憑借“地道四川味”和明星效應迅速躥紅,2018年全國門店超過800家。
但擴張的速度太快,總部對加盟商幾乎放養(yǎng)。結果,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爆雷。
回收老油、二次上桌的肉片、酸肉刷豬血上等等,一系列丑聞讓小龍坎口碑崩塌。
到2025年,全國門店數(shù)銳減到500多家,消費者的信任也一去不復返。
朱光玉雖然還年輕,但同樣面臨類似問題。
去年底,武漢江漢路店被市場監(jiān)管局點名,后廚衛(wèi)生差、食材隨意堆放、標簽缺失。
對一個定位年輕時尚的網紅品牌來說,這樣的負面足以讓消費者懷疑它是不是只是外表光鮮。
加盟模式固然能快速擴張,但缺點也明顯,總部無法對每一家店嚴格把控,加盟商的逐利心理往往讓品質被犧牲。
消費者買單的是品牌,但實際體驗卻取決于加盟商的自覺性。
這也是為什么海底撈始終堅持直營體系,哪怕擴張速度慢一些,也要牢牢控制品質。
裸泳的真相就是如此,當流量潮水退去,真正能留下來的,不是會講故事的,而是能把后廚搞干凈、把味道做穩(wěn)定的。
火鍋這個行業(yè)從來不缺玩家,但要真正做到長紅,必須回歸基本功。
第一:味道是根本。無論是重慶的麻辣、貴州的酸湯,還是潮汕的牛肉火鍋,能夠長久的品牌都要有獨特味型。
消費者會因為環(huán)境來一次,但能留下來的,一定是那口忘不掉的鍋底。
第二:體驗是加分項。海底撈之所以多年不倒,不是因為鍋底比別人更麻辣,而是因為它在服務上卷出了新高度。
消費者愿意花錢買確定性,這在經濟下行期尤為明顯。
第三:管理是護城河。加盟擴張如果沒有體系支撐,就等于在建沙堡,一個小小的食安事故,就可能毀掉多年積累的口碑。
只有建立穩(wěn)健的采購、培訓、督導體系,品牌才能承受規(guī)?;膲毫Α?/p>
第四:創(chuàng)新不能停。今天的年輕人追求新鮮感,火鍋不再只是吃辣,而是要融合社交、娛樂、文化。
有人嘗試火鍋和劇本殺,有人做火鍋和電競,形式未必都成功,但能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品牌,總比墨守成規(guī)的更有機會。
未來的火鍋格局,很可能是兩極分化,一邊是像海底撈這樣靠管理和服務穩(wěn)扎穩(wěn)打的巨頭,一邊是一些在味道上極具特色、能長期沉淀口碑的區(qū)域品牌。
那些只靠流量打天下的,注定只是曇花一現(xiàn)。
火鍋行業(yè)的故事,其實是整個餐飲行業(yè)的縮影。
今天我們看到的排隊神話,明天可能就成了清倉大甩賣,今天還在資本追捧的黑馬,明天就可能被消費者遺忘。
流量能點燃一個品牌,卻不能替它筑基。
餐飲最終是一門“慢功夫”的生意,靠的是那口鍋底的味道、那張桌子的干凈、那次體驗的舒心。
朱光玉們還在狂奔,但誰能穿越周期,誰能真正活過十年?
答案其實很樸素,能不能在消費者心里留下那句評價,這家火鍋,好吃又放心。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能在熱鍋里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