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在東京汴梁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也就是宋代的“高考”。這次參加殿試的人員有400人,其中388人中舉,僅有12人被黜落,考試通過率達到了驚人的97%!
宋朝若干的文化名人、思想家、政治家,都出于這個考試榜單。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曾鞏,以及“關洛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張載、程顥,皆被“一網(wǎng)打盡”。
據(jù)學者統(tǒng)計,這一年的科考,一舉替北宋國家儲備了9位宰相人才,3位文學大家,另外還出了一位名將。388名中舉的考生,后來有261人可以考證到真實姓名。
換句話說,這二百多人都做到了“青史留名”!可想而知,嘉祐二年這批金榜題名的進士,雖然不能說“個個身負絕學”,但是最起碼沒有一個是浪得虛名之輩。
這一批人杰出人才的成功出仕,對北宋政壇造成的影響,遠不止二、三十年。那么,究竟是誰“慧眼識英才”,替北宋朝廷發(fā)現(xiàn)了他們,在這一場科考的背后到底又發(fā)生了哪些故事呢?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八百年前的科考大八卦。在進入正題前,我先拋出一個重磅炸彈,想問一下各位:你們覺得“北宋第一才子”蘇軾在這年的科舉里得了第幾名?
一、大才子蘇軾的名次
如果說古代科考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那么蘇軾到底是狀元、榜眼,還是探花呢?我猜很多人會說,蘇軾是第二名——榜眼,原因是他們都讀過下面這個民間故事。
故事說:蘇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寫了一篇名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考官梅堯臣閱卷的時候看到后“贊不絕口”,于是把它呈給主考歐陽修。
歐陽修也覺得這文章寫得很妙,可是他誤以為這篇文章是學生曾鞏的杰作,為了免得別人說他“偏私”,他只好“忍痛割愛”讓,這篇文章屈居第二,于是蘇軾就這樣錯失了當狀元的機會。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因為宋代科考分三級:解試、省試和殿試。歐陽修主持的這一場考試是“省試”,當年的殿試的主考官是宋仁宗,蘇軾最后得的是“乙科”(相當于二甲)第五名。
不過由于蘇軾在殿試第四場“《春秋》墨義”中得了第一名,最后被提升了一名,排名第四,“賜進士出身”,而他的弟弟蘇轍則被選為第五名“同進士出身”。
那么問題又來了,什么叫做“《春秋》墨義”呢?其實宋代的“墨義”相當于如今我們文科考試中的“填空”和“名詞解釋”,考的是一個人死記硬背的功夫。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身為“宋代第一才子”的蘇軾在“省試”的時候考詩賦時“沒及格”!北宋初期科考非常嚴格,當時省考選拔人才的時候,曾經有一個非常不近情理的規(guī)矩,即“逐場落過”。
意思是先考第一場,通過了才有機會考第二場,第二場通過了才有資格考第三場、第四場……這樣一直考到結束,所以往往是“一場定生死”。
嘉祐二年正月初六省考,蘇軾寫的賦就“沒及格”。按過去的規(guī)矩,他的科考生涯就此完結了。幸好他運氣比較好,這種“一考定生死”的規(guī)則這個時候被改掉了。
后來蘇軾靠著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翻了身,得了一個省試第二名。以上這些事都發(fā)生在嘉祐二年的正月間,等到當年三月初五“殿試”的時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這一年殿試時,主考官按例是宋仁宗。沒錯,說的就是那個因為看不慣柳永的《鶴沖天》,在卷子上批示“且去淺斟低唱”的小氣皇帝。這個小氣皇帝在本屆科考的時候,又干了一件小氣的事情。
在講這件事情之前,我得補充說明一下,北宋“省考”的情況。當時的“省考”分三種:一種就是普通的“省試”,還有一種是主考和官員親戚、門生等參加的“別頭試”。
最后一種是現(xiàn)任官員參加的“鎖廳試”,分三撥人進行。普通“省試”主考是歐陽修,“鎖廳試”主考王安石,“別頭試”主考不知道是誰。
總之根據(jù)史書記載,最后考試的結果,蘇軾是“省試”第二名,第一名叫李寔。“別頭試”那邊也有第一名,叫林希,當時他殿試奪魁的呼聲最高。
小氣皇帝聽說了林希的大名,也十分看好他,還專門派太監(jiān)在殿試時去看他寫文章,寫完第一時間把試卷給他拿過去。結果打開一看,就因為第一句話寫得不中他的意,林希的狀元就沒當成。
原來當天考題讓大家伙作《民監(jiān)賦》,大概是想讓考生們探討一下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林希在試卷開頭寫了一句“天監(jiān)不遠,民心可知”,小氣皇帝一下就不爽了。
因為小氣皇帝覺得林希是在提醒他,“人在做,天在看”,或者是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什么的。中國古代說“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在人間皇帝就是真神啊。
現(xiàn)在林希把“老天”單列出來,意思是說在皇帝的頭上還隨時有個“老天爺”在監(jiān)視著呢,小氣皇帝的臉色當時就很難看了。考官們最擅長察言觀色,一看皇帝的表情,就不敢給林希打高分了。
后來有一個叫章衡的舉子,在文章開頭就把皇帝一頓吹,說什么:“運啟元圣,天臨兆民。監(jiān)其事以為戒,納斯民于至純……”
意思說老天爺開啟了圣明君主的事業(yè),讓他降落到凡間來管理人民。所以皇帝應該以史為鑒,明察秋毫,再用道德去感化人民,讓老百姓回歸善良淳樸的本性。
小氣皇帝一聽這家伙夸他“圣明”呢,他心里可樂了,嘴上還假謙虛說:哪里,哪里,這都是我父親和我祖父他們的功勞啦,我什么都沒干。最終,這個章衡就當了狀元。
二、1名將、3文豪、9宰相
話又說回來,皇帝小氣是小氣了一點,在前五甲人選的安排上有一點隨意。但是歐陽修他們通過嚴格的“省考”向朝廷輸送的人才,小氣皇帝是盡了最大的可能留用了。
400個殿試考生,最后只有12個沒有錄取。未錄取的人基本都是因為素質太差,比如犯了寫文章不知道避皇帝的名諱啊,寫詩平仄不符,沒有按規(guī)則押韻等低級錯誤的。
那么,這一屆考試中到底出了哪三個文豪呢?答案其實前面已經說過了,他們就是蘇軾、蘇轍和曾鞏,“唐宋八大家”占了三個。
宋朝官職體系較為復雜,有實質上的宰相,即尚書左右仆射、尚書左右丞等;也有榮譽上的“宰相”,如樞密使、同知樞密院事、同平章事等。
“使相”享受宰相的待遇,不過沒有宰相的實權。嘉祐二年這一屆科考出的九個宰相,分別是:王韶、鄭雍、梁燾、呂惠卿、蘇轍、林希、曾布、張璪、章惇。
王韶官至樞密副使(使相),參與過北宋征討西夏的戰(zhàn)爭,為宋朝拓邊二千里,是當時的一個名將。鄭雍曾任尚書右丞、左丞(副宰相),梁燾曾任尚書左丞(副宰相)。
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人物。蘇轍在宋哲宗登基以后重返朝廷任職,一路升至尚書右丞(副宰相),但是宋哲宗親政后就被貶出京城了。
林希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狀元種子”,雖然寫文章惹了小氣皇帝,沒當上狀元,但并不影響他的仕途,官至同知樞密院事(使相),做到了文臣最高官銜了,后來身陷黨爭旋渦。
曾布是曾鞏的弟弟,他和蘇轍一樣,寫文章的名氣遠不如哥哥,但是官卻當?shù)么螅谒握茏谟H政之后,進官為知樞密院事(使相),是哲、徽二帝時期黨爭中的重要角色。
張璪在鳳翔的時候當過蘇軾的同事,官至尚書左丞(副宰相),就是那個在“烏臺詩案”中猛捅蘇軾刀子的人。
最后一個章惇,狀元章衡是他的侄兒。不過他因為考得不好,心里不服氣,所以在兩年后重考了一次,進入“進士甲科”(前五名)。宋哲宗親政后,章惇被拜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
結語
宋仁宗嘉祐二年的這次科舉考試的確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別的不說,單說這97%的通過率就羨慕死如今的考生了吧。
宋仁宗是一個小氣皇帝,一會兒讓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一會兒對著林希的試卷垮臉子,可是偏偏對歐陽修選出來的人格外大方。
不過柳永經過了一些波折,后來暮年還是考中了進士,林希雖然當不上狀元,也不耽誤他還是做了宰相。
當時考試還出了一個插曲:由于歐陽修堅持推廣平易的文風,反對“太學體”,把很多堅持用生澀古文寫作的考生黜落了,結果引發(fā)了貢舉學生的“大暴動”。
許多考生跑到街上扯橫幅批判歐陽修,還有人寫了一篇《祭歐陽修》扔進他家院子咒他去死。參與鬧事的考生太多,維持治安的官員都沒辦法阻止,但宋仁宗從始至終都信任歐陽修。
出于皇帝的這種信任,從那以后,北宋凡是成功通過“省試”的學生們,只要參加殿試,基本都可以進入仕途。這就是為什么嘉祐二年400人參加殿試,只有12人落榜的原因了。
原來聽說這一場考試通過率高到97%,覺得里面肯定有很多人是濫竽充數(shù)。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都做到了“青史留名”。
其中不但出了一位將星、三位文曲星、九個宰執(zhí),就連宋代歷史上最出名的思想家,關洛學派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張載、程顥都在列,讓人不得不佩服歐陽修等五位主考官員的“慧眼識英才”。
經過歐陽修等人朱砂妙筆圈中的學子們,后來都成為了歷史星空里最璀璨耀眼的星座。這樣的科舉奇跡,當真配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八個大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