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所轄的一個縣,位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孤懸 在青海與四川之間,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人口5萬多人。
“瑪曲”是藏語“黃河”的意思。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5464公里的漫長流程中,瑪曲是唯一用“黃河”來命名的地方。為什么用“黃河”來命名呢?因為這個地方與黃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瑪曲不僅因黃河而興,而且因黃河而生。
約3.8萬年前,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黃河,流到青海瑪多縣附近就斷流了。那時的黃河是典型的內流河。
當時,全球正處于最后一次大冰期的晚期,四川若爾蓋地區(qū)是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湖,煙波浩淼一望無際。大湖的西端漫過瑪曲東部的大部分地區(qū)。
隨著地質構造改變,若爾蓋古湖持續(xù)向古黃河上游方向溯源侵蝕,大約在3.7萬年前,連通了黃河源頭段,于是黃河注入若爾蓋古湖。后來隨著冰期結束,若爾蓋古湖逐漸縮小,至2萬年前,黃河流經(jīng)瑪曲的古河道初步形成。至1.2萬年前,若爾蓋古湖消失,瑪曲一帶地形地貌也基本定型。
定型后的黃河,由青海久治縣進入瑪曲的木西合鄉(xiāng)木拉村,然后向東流淌百余公里,在瑪曲采日瑪鄉(xiāng)的東側,從南向北畫出一個巨大的半圓,然后調頭向西流淌,形成一個U形大彎,接著再一直向西流淌百余公里,在瑪曲縣西北角歐拉秀瑪鄉(xiāng)的阿格托流出瑪曲,再次進入青海省。從流入至流出,黃河就像一條美麗的緞帶,把瑪曲擁攬懷間。人們常說黃河99道彎,而瑪曲這一彎,毫無疑問堪稱黃河第一彎。
因周圍有巴顏喀拉山支脈西傾山、昆侖山支脈岷山、橫斷山北緣、阿尼瑪卿山等眾多雪山環(huán)抱,所以在黃河流經(jīng)瑪曲的433公里流程中,有38條一級支流、300多條二三級支流匯入黃河。黃河流入瑪曲時,平均年徑流量約占黃河總水量的20%;流出瑪曲時,平均年徑流量已超60%。可見瑪曲為黃河補給水量之巨大,年均補給100多億立方米。如果說黃河流入瑪曲時從容不迫、波瀾不驚,那么流出瑪曲時便洶涌澎湃、波瀾壯闊。如果說青藏高原是中華水塔,那么瑪曲則毫無疑問是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是蓄水池,是黃河水塔。
說瑪曲是黃河水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地處青藏高原東端,接近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帶,海拔3300—4800米,既居高臨下,又變化急劇。這種地理位置和地質狀況,就決定了它的氣候形態(tài)比較特殊:陽光強度大,日照時數(shù)長,不同海拔的區(qū)域,氣候差異顯著,而且晝夜溫差大,一天之內溫度會變化十幾度,植被光合作用比較充分。
按理說,這里春夏秋冬并不分明,只有雨季旱季之別。但是,在雨季來臨的時候,因為部分地區(qū)海拔太高,溫度低,所以有時雨就變成了雪,但又不是大雪,僅僅是雪花。于是瑪曲便呈現(xiàn)了春夏飄雪的奇妙景象,從三月份開始,有時飄到七八月份。雪花飄飄灑灑、空中漫舞,落地后很快便融化,潤澤萬物。
這里的土壤,經(jīng)過數(shù)萬年有機質的積累,本來就十分肥沃,再加上雨水充沛,所以瑪曲的各類沼澤、灘涂、濕地、湖泊非常多,草原綜合植被的蓋度達到了98.4%。牧草不僅品種多,有430 多種,而且品質好,其中多數(shù)屬于中草藥。豆科、禾本科等飼用營養(yǎng)價值高的優(yōu)質牧草超過30種。所以瑪曲出產的牦牛、歐拉羊、紅鹿羊、河曲馬、蕨麻豬等家畜都有極高的品質,在外貌、體質、肉質、奶質等各方面,都是著名品牌,而且都被確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保護品種。
瑪曲最早是羌人的棲息地。公元313年,游牧于遼河西昌黎郡(今遼寧錦州一帶)的鮮卑王子慕容吐谷渾因兄弟鬩墻,一氣之下,帶領部族從遼東一路西遷,最后在青海、甘南一帶建立了政權。這也是青海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其勢力范圍就包括瑪曲。公元329年,吐谷渾的孫子葉延為了紀念祖父建國之功,將祖父的名字吐谷渾定為國號。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從軍征戰(zhàn)西北時,寫了七首《從軍行》。其中有“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詩句。當時王昌齡27歲,是個普通士兵。他這樣寫,實際上只是為了形容唐軍勇猛,并不是真的生擒了吐谷渾。因為在此前六十多年,吐谷渾政權就已經(jīng)被吐蕃消滅。
公元663年,吐蕃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吐谷渾的王城伏俟城。當時吐谷渾政權借助瑪曲山高河深,設置了層層壁壘。經(jīng)過一番鏖戰(zhàn),吐蕃大軍最終突破了瑪曲防線,并在三天內攻克了吐谷渾王城伏俟城。存在三百余年的吐谷渾政權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完成這一壯舉的吐蕃贊普,是松贊干布的孫子,叫芒松芒贊。
在抗擊吐蕃的過程中,有一支羌人部落曾與吐谷渾聯(lián)手。失敗后,羌人部落逃跑并歸附了大唐,先被安置在四川松潘,后來又輾轉到甘肅慶陽、陜西榆林、內蒙古巴彥淖爾。公元1002年,羌人部落首領李繼遷攻下寧夏靈武,建立了政權。兒子李德明繼位后,又攻占了整個河西地區(qū),并遷都至銀川。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后,建立了西夏國。
瑪曲自663年被吐蕃攻占后,直至現(xiàn)在,主體民族一直是藏民。
藏族有四大神山,其中的阿尼瑪卿山長350多公里,寬60多公里,西北-東南走向,主峰在青海省果洛州境內,海拔6282米。但是,阿尼瑪卿山的東南部卻插入了瑪曲。明代詩人沈玄到江蘇常熟時,寫過一首詩叫《過海虞》,其中有一句“十里青山半入城”。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阿尼瑪卿山半入瑪曲,倒也恰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阿尼瑪卿山之所以被奉為神山,與藏族歷史文化中的一位極其重要的大英雄格薩爾王有關。據(jù)傳格薩爾王是天神之子下凡,既有智慧又有力量,降妖除魔造福百姓,被視為保護眾生的神靈。所以千百年來圍繞格薩爾王的神奇事跡,便產生了許多美麗傳說,并形成了大型歷史文化史詩《格薩爾王傳》。
這是一部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是《荷馬史詩》的數(shù)十倍,堪稱藏族歷史文化百科全書。詩中記述格薩爾王5歲時,隨母親一起被父王驅逐,來到瑪曲,在河曲馬場一帶謀生。長大后,通過賽馬奪冠而崛起,在阿尼瑪卿山庇護下發(fā)展壯大,后來馳騁天下,成為格薩爾王。
所以瑪曲盡管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卻因格薩爾王龍興于此,而成為藏文化繁盛之地。在一萬平方公里的縣域內,到處都有紀念格薩爾王的印記:有格薩爾文化的風物遺跡77處,有多處以格薩爾命名的廣場、街道等紀念場所,有以格薩爾命名的賽馬會等許多大型活動等等。
可以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瑪曲這樣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千百年來樸實的牧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創(chuàng)造了獨具魅力的瑪曲文化。
作 者 簡 介
李建臣
清華大學畢業(yè)
博士、編審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中國科普作協(xié)會員、榮譽理事
代表作《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狹義相對論的誕生》《時空的彎曲與消長——廣義相對論的建立》等科普作品;《故鄉(xiāng)的河》《依稀荷塘》《漫步康橋》《鵝湖遺響》等散文;《水上漂來的北京城》《運河文化拾貝》《傳統(tǒng)文化源流》《文明史系列》等講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