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30日,太平天國領袖李秀成的寶劍輾轉重歸祖國。
忠王李秀成佩劍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被封為忠王,稱榮千歲。在天京事變后,李秀成與陳玉成逐漸成為太平軍的主要統(tǒng)帥,李秀成曾主持第二次擊破清軍設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營。天京被清軍攻陷后,李秀成帶領幼天王突圍,失散后被清軍捕獲,在獄中寫下數(shù)萬字的《李秀成自述》。
太平天國后期著名將領忠王李秀成
一生經歷
李秀成是漢族客家人。幼時貧寒負債尤多,十歲后便要工作幫補家計。少年曾隨舅父讀過三年私塾,所用教材乃當時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之后也曾從洪秀全研讀四書。到了二十六至二十七歲間,聽到洪秀全開始傳播拜上帝會,李秀成也信了教。
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李秀成被升為軍帥,同年改任監(jiān)軍,其后屢次升職。1858年天王洪秀全再設五軍主將,李秀成被封為后軍主將,于隔年被封為“忠王”。李秀成愛惜將才,對部下的缺點常予以包容,故部下對他衷心擁護。陳玉成對李昭壽的土匪作風很反感,李秀成卻經常給予寬容。李秀成明知李昭壽、郜永寬、松王陳德風、妻舅宋永祺等有叛意,事先不加阻止,事后不加指責,乃至為其開脫。最終造成郜永寬等刺殺譚紹光,開城降清。
1860年3月,李秀成率軍突襲浙江杭州城,“圍魏救趙”之計紓解清軍江南大營圍攻天京的壓力,3月19日(二月二十七日),攻破杭州漢城,滿城駐防八旗因恐懼1853年太平軍屠殺江寧滿城的事件而殊死戰(zhàn)斗,3月25日(三月初三日)清軍支援趕到,李秀成撤軍。
4月11日(三月二十一日),李秀成與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會議于安徽建平,決定援救天京,次日楊輔清部大敗清浙江提督鄭魁士、進占高淳縣東壩,再次日李世賢進占溧陽縣。4月23日(閏三月初三日),李世賢攻破句容縣,清副將梁克勛敗走,李秀成由溧陽經過赤山進軍天京。4月27日(閏三月初七日),各軍分路進攻江南大營,4月28日(閏三月初八日),李秀成、李世賢、平西主將吳定彩與清江南提督張國梁激戰(zhàn),大敗張國梁,占領淳化鎮(zhèn)。5月2日(閏三月十二日),李秀成自江寧姚巧門進駐荊山尾,清軍和春、張國梁、王浚等于清波門陳家橋督戰(zhàn)防守。
5月6日(閏三月十六日)清晨,李秀成與李世賢、楊輔清、英王陳玉成、吳定彩、靖東主將劉玱琳、前軍主將吳如孝、右軍主將劉官芳、定南主將黃文金、求天義陳坤書攻破天京城東小水關清軍營壘,和春、許乃釗、王浚向鎮(zhèn)江撤退,張國梁斷后,天京解圍。
5月11日(閏三月二十一日),李秀成與各王入天京城慶賀,商議戰(zhàn)略,李秀成與干王洪仁玕力主乘勝攻略江南,天王采納,由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劉玱琳聯(lián)合東征江南,定限一個月回奏。
5月15日(閏三月二十五日),經過句容,攻向丹陽,5月19日(閏三月二十九日),李秀成與李世賢、楊輔清、劉玱琳攻破丹陽,張國梁溺死,王浚、總兵熊天喜、副將蔡其容、知縣方濟泰戰(zhàn)死,和春、許乃釗退往常州府城。
5月22日(四月初二日),李秀成與李世賢、楊輔清逼攻常州。5月26日(四月初六日),攻破常州,部下于常州府城進行屠城,居民自殺及被殺眾多。
5月29日(四月初九日),李秀成進攻無錫縣城,遭到提督張玉良、總兵劉季三擊敗于城西北的高橋,李秀成軍傷亡數(shù)千;次日,李秀成親率親軍由惠山與營天義李遠繼強攻無錫城西門,擊敗張玉良、劉季三,張玉良等退往蘇州,李秀成以部下黃和錦留守無錫。
6月1日(四月十二日),李秀成與李世賢抵達蘇州閶門,次日以內應進占蘇州城,巡撫徐有壬、按察使朱鈞自殺。
同年下半年,在援救安慶的軍事行動中,李秀成率軍西進,次年上半年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在知道其它地方的太平軍吃敗仗后,放棄進攻武漢三鎮(zhèn),改向東進軍。
1861年,李秀成第二次圍攻杭州城,秀成調整緩和對滿人的政策,預先請?zhí)焱鹾樾闳坝鄙饷鉂M洲旗人,12月29日(十一月二十八日),攻破杭州漢城,浙江巡撫王有齡懸梁自盡,李秀成致書杭州將軍瑞昌議和,表示愿釋放八旗全軍回家,滿城繼續(xù)死守,四日后攻破杭州滿城,李秀成“當即傳令諸軍”,對“被獲滿洲兵將”不準殺害,不愿投降者,給路費,“準其回國”;杭州八旗戰(zhàn)死、被殺、自殺八千余人,已少于江寧滿城之死者人數(shù)。
1862年李秀成率軍攻上海,在清軍和洋人聯(lián)合抵抗下,太平軍雖然有些進展,兵至現(xiàn)今上海思南路一帶,久攻之下仍未能占領上海。此時清軍開始包圍天京,李在下半年時奉命調集大軍回救天京,猛攻四十多天仍未能擊退清軍,被迫撤退。
1863年上半年,天王洪秀全命李秀成率軍渡過長江攻安徽,企圖以進攻清軍后方迫使包圍天京的清軍撤退,由于軍中糧食不足,加上天京外圍據(jù)點接連失守,李秀成被逼退回江南,太平軍在該次出征損失慘重,“前后失去戰(zhàn)士數(shù)萬余人”,故湘軍得增益7萬兵力圍攻天京。
蘇州失守后,天京形勢更為危急,年底時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遭洪秀全拒絕。直至天京失守,李秀成留守天京。
1864年初湘軍完全包圍天京并于7月19日破城,李秀成帶領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李秀成于危急時將座騎駿馬讓給洪天貴福,自己改乘劣馬而被追上。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
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shù)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后的內容部分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游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
李秀成親供手跡
1864年8月7日,被曾國藩下令處刑于江寧,免凌遲,處以斬首,終年40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并寫有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李鴻章寫信予曾國藩,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動贊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忠王府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年)李秀成取蘇州時,以拙政園舊址為基礎,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建成公署、住宅、園林相結合的宏偉建筑群——忠王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204號)。
忠王府是太平天國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民起義軍王府。1960年后改為蘇州博物館館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撤銷,1981年恢復)。
李秀成佩劍
1960年,英國學者柯文南(C.A.Curwen)在大英博物館所藏常勝軍頭目戈登手書的備忘錄中發(fā)現(xiàn),戈登在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1864年)協(xié)助清政府剿滅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賢時,從被洗劫一空的侍王府獲得了這把寶劍。經查閱資料得知,這把寶劍起初是天王洪秀全賜給李秀成的,李秀成最后一次回救天京時,轉交給李世賢。戈登回英國后,將寶劍贈給維多利亞女王的堂兄弟、當時的英國陸軍總司令劍橋公爵。
經過輾轉訪求收藏者后人,柯文南購得這把寶劍,于1962年將其送回中國。這是當代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太平天國高層將領的佩劍。此劍上鐫有“李秀成”三字,劍把執(zhí)手內側刻“張玉清造”四字,劍柄另刻“張造”兩字。
鞘為楠竹制,上包鍍金銀鞘箍,劍柄、劍鞘上精雕龍、鳳、鶴、鹿、鵲、梅等圖案。
編輯 | 臥闌聽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