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晚 7 點,蘭州的夜色剛籠罩城市,32 歲的 coser 若童(本名王旭)永遠閉上了眼睛。距離他在社交平臺發(fā)出最后一條求助動態(tài),僅僅過去 4 天。
這個曾把光頭強、路飛等角色演活的年輕人,最終沒能敵過腸癌的侵襲,留給世界最后的牽掛,是希望好心人能給 60 多歲的父母找份工作。
聚光燈下的歡笑與病床前的沉默
在蘭州 cos 圈,若童是出了名的 "熱心腸"。天津師大畢業(yè)的他,不僅能把光頭強的憨態(tài)演繹得惟妙惟肖,讓孩子們笑得前俯后仰,還能化身熱血路飛,高舉手臂喊出 "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漫展結束后,他總會留下來幫新人修圖,不管多晚收到消息,回復永遠是 "好嘞,收到!" 圈里人都說:"找若童修圖,比專業(yè)后期還靠譜"。
誰也想不到,這個總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年輕人,背后藏著這么多辛酸。2023 年 2 月,便血癥狀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后,腸鏡檢查查出了腫瘤。
從那天起,他的生活從漫展舞臺變成了醫(yī)院病房,化療讓他頭發(fā)大把脫落,體重急劇下降,但他還自嘲 "頭頂比光頭強還亮"。
患病期間,若童很少抱怨病情,反而總鼓勵別人:"要好好繼續(xù)生活"。直到生命最后半個月,他預感時日無多,還在硬撐著幫朋友處理照片,哪怕手不穩(wěn)、腦子發(fā)暈也不停歇。"想在最后時間里,把幫過自己的人都感謝一遍"。
一份沒有句號的求職簡歷
"我的家庭條件很差,治病掏去了家里大部分積蓄,父母為了給我看病把工作辭了,家里還有 90 歲爺爺要贍養(yǎng)......"
8 月 23 日,若童在最后一條動態(tài)里寫下這段話,懇求好心人能給父母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這個連死亡都不怕的年輕人,最怕的是自己走后,60 多歲的父母徹底無依無靠。
若童的老家在甘肅平涼靜寧縣的農村,小時候常常吃剩飯,家里條件一直不好。上學靠助學金接濟,好不容易畢業(yè)工作,卻遭遇重病打擊。
為了照顧他,父母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家里唯一的住房因為沒有房產證還面臨被收回的困境。"我死后,60 多歲的父母可能就沒人照顧",字里行間全是為人子女的愧疚與牽掛。
醫(yī)生分析他的病因時提到,長期熬夜修圖、飲食不規(guī)律、小時候常吃剩飯,再加上家族遺傳因素,多種原因疊加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若童曾特意發(fā)文提醒網友:"不要拖延體檢,不要等到日子實在不行了才住院診治"。
善意編織的安全網
若童的求助像一顆石子,在網絡上激起層層漣漪。消息傳開后,蘭州當地的餐館老板主動提供洗碗崗位,小區(qū)物業(yè)表示可以安排保潔工作,還有網友自發(fā)組織捐款。社區(qū)工作人員也第一時間介入,幫忙對接幫扶政策。
8 月 29 日清晨,蘭州殯儀館舉行了簡單的告別儀式。前來送別的不僅有親友,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網友和 cos 圈伙伴。
他的朋友在訃告里寫道:"他到最后都在說,謝謝所有幫助過他們家的人,讓爸媽別太難過"。
這個用熱愛點亮平凡生活的年輕人,cos 過無數英雄角色,而在生命最后時刻,現實中的陌生人紛紛成為了他的英雄。
目前,若童的父母已經收到幾份工作邀約,雖然這些工作未必能徹底解決困境,但至少讓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漫展的歡呼聲會漸漸消散,但若童留下的善意與牽掛永遠鮮活。這個 32 歲的生命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我們:健康從不會等人,親情永遠最珍貴。
如果你身邊有適合的工作機會,如果你愿意成為延續(xù)善意的一環(huán),不妨讓這份溫暖繼續(xù)傳遞 —— 這或許是對若童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