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老去又何妨
王福義
女兒打電話告訴我,她下個月就要退休了。我忽然想起了三十年前我送她到常州技術師范學院(今江蘇理工學院)參加“專升本”考試的情景……女兒退休,爸爸老了。
人老了,毛病多起來了,看病是一個繞不開的大問題。記得二十多年前,父親過了八十歲還一個人去醫(yī)院看病。有一次他對我說,看見別人由兒子陪著去看醫(yī)生,很羨慕。我對他說,你不要有失落感,老人能獨自去醫(yī)院看病,證明他身體還可以,了不起!如今我也八十多了,也是一個人去看病。
幾天前我在手機上預約掛了某專家號,到了那天步行一刻鐘到醫(yī)院,在該科室的機器上登記排就診號。醫(yī)院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人行色匆匆,有帶著孩子的年輕母親,有挎著包、臉色凝重的年輕人,有相互攙扶的白發(fā)夫妻,還有坐著輪椅被人推進來的,醫(yī)院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現(xiàn)。我靜靜地坐著,突然想,我是幸運的,一個人能上醫(yī)院看病,還會用手機,老去又何妨?走過幾十年人生旅途,老去是常態(tài)。世事紛繁,坦然對待是睿智之舉。
幾十年前的老同事因疫情原因多年未聯(lián)系,很想走訪他們,順路再去看看辦廠有方的“老板娘”(60年前的學生)。我準備像以前一樣乘火車從常州到無錫,再乘公交或地鐵到達東亭鎮(zhèn)。在火車上接到老板娘電話,說她就在火車站出口處接我。她開了“寶馬”車把我接到東亭鎮(zhèn)鐵墻門小區(qū)張倪老師家門口,然后說,不要在他家吃午飯,11點半來接我去她廠里吃飯。我上了樓與兩位老師親切交談,回憶往事,感慨歲月的無情,感恩友誼的常在。臨別時我拿出曲奇餅干和肉松(不多,多了拿不動),張老師回贈兩盒西洋參片。會見一個多小時,倪老師(92歲)一直坐在沙發(fā)上,張老師(88歲)上了一趟廁所,他們沒有給我倒一杯茶(可能沒有燒開水)。兩老能做到講話清楚,思維正常,行動自如,不錯了,老去又何妨。
人老腿先老,女兒對我說由她來買菜,省得我天天走路。我把買菜當作走路鍛煉,來回三四千步,下午再鍛煉一次,可以了,所以天天堅持(下雨天除外),不用女兒代勞。有一次在菜場遇見王某煥(85歲)白頭發(fā)、白眉毛,只見他買了“鰱魚頭篤豆腐”和幾袋當早點的牛奶,他說燒好了還要給住養(yǎng)老院的老伴送去。我知道他從家里到菜場單程要走十幾分鐘,前年他還騎電動車,今年改步行了。我們這一代人,體諒子女、關愛親人,老去又何妨。這是一種積極樂觀的老年狀態(tài)。
保持學習也是延緩衰老的重要方法。幾十年來,我一直訂閱兩份文摘類報紙,一天不看好像缺了什么。我耳不聰目還明,看報不用戴眼鏡。讀書看報準備三樣東西:筆、本子、剪刀,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就抄在本子上,好的文章就剪報,裝訂成冊,便于隨時再看。整理書柜時別的舊書可以處理掉,“剪報書”卻穩(wěn)居書柜一席地。和年輕時比學習,老去又何妨,閱歷深了,時間多了,領悟透了。學習使人充實,學習要動腦。據(jù)說,楊振寧把保持求知欲好奇心排在他長壽秘訣第一條,還有醫(yī)學根據(jù)呢。
我年輕時愛打乒乓球,曾是學校教工隊主力之一,后來腰受了傷不能打了,對乒乓球的愛好轉(zhuǎn)向了看比賽。凡有比賽直播,一場不拉要觀看。中午11點比賽,10點半吃午飯,晚上有比賽不睡覺也看,正是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我們的老校長九十高齡,打乒乓是他每天的必修課。我很欣賞乒乓球運動員馬龍。他用25個冠軍和“雙滿貫”傳奇書寫了輝煌人生。他從13歲進入國家隊20多年一直獻身乒乓、活躍在賽場。有人問他什么時候退役?他說:“只要心懷熱愛,永遠都是當打之年”龍隊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是啊,對事業(yè)心強的人來說,老去又何妨。
從前年輕,極少想過老了如何。七十二歲那年暑假在蘇州老家陪母親,晚上一個人無聊,心血來潮想起來寫回憶錄。直到這時,才開始學習寫作。一年后由47篇短文結(jié)集成《我的故鄉(xiāng)蘇錫?!粋€老師的人生故事》,高校長看過后說寫得不錯。于是來了勁,“老來學皮匠”越寫越多,一發(fā)不可收。我給兩個文化雜志社投稿,參加兩個“研究會”,選課題、找資料、寫論文,還經(jīng)常參加各種征文比賽,正是老年聊發(fā)少年狂,老去又何妨。《江南文化》雜志稱我“文史愛好者、文學寫作者”,“文史及散文作品散見于報刊和網(wǎng)絡媒體?!?/p>
年輕時我一心忙于教學工作。從年青到如今的老年,我又一心撲在“工作”上:買菜、看病、讀書、訪友、寫作、看球賽。老去的我過得并不乏味,更不枯燥,而是十分充實,十分淡定。是啊,老去又何妨,不虛度就可以。生活還要繼續(xù),快樂也會延續(xù)。讓我們懷揣著那份從容淡定,笑對歲月的依舊,因為老去的只是時光,而我們的心永遠年輕。
作者簡介
王福義,常州文史愛好者,文學寫作者,中學高級教師。在蘇州讀書,在無錫教書,后來調(diào)回常州工作至退休。文史及散文作品散見于報刊和網(wǎng)絡媒體。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