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層次的人來說,時間和耳根清凈更重要。
《天道》中,丁元英對芮小丹說: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shù)、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文化屬性的產(chǎn)物。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芮小丹接著問:那何為強勢文化?何為弱勢文化?
丁元英這樣解釋到——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文化,忽略主觀猜測,臆想,摒棄感性、情緒、情感的文化;
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想讓別人來幫助自己的,依托別人的文化。
很顯然,丁元英屬于前者。
他剛到古城的時候,好似沒有情緒波動,不喜與人糾纏,也不愿和別人產(chǎn)生太多關(guān)系糾紛。
乃至讓芮小丹覺得他不合群、裝深沉、冷漠無情。
年輕時,我也和芮小丹一樣,覺得丁元英過于麻木無情。
行至中年,方才體會到“太上忘情”的清醒。
人世間紛紛擾擾,認知越高的人,越無情。
弱者易怒,強者漠然
《天道》里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
丁元英在路邊攤吃早餐,先付了錢。
臨走時,老板娘卻攔住他:“你還沒給錢!”
丁元英愣了一下,沒爭辯,默默又付了一次。
換作常人,多半會憤怒理論:“我明明給過了!”
可丁元英只是淡淡一笑,轉(zhuǎn)身離開。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
“憤怒,往往是認知的邊界?!?/p>
一個人越是在意瑣碎的得失,越容易被情緒裹挾,陷入無謂的消耗。
就像那些動輒拍桌而起的人,看似強勢,實則內(nèi)心虛弱,他們需要用憤怒來掩飾自己的無力感。
而真正的強者,早已看透——
情緒是最廉價的消耗品,爭辯是最低效的溝通。
丁元英面對誤解時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俯瞰。
他知道,有些人的認知水平,注定聽不懂真相;有些事的對錯,根本不值得浪費口舌。
正所謂: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永遠不要在無關(guān)緊要的人身上浪費精力,更不要在毫無意義的爭執(zhí)中消耗情緒。
就像獅子不會對犬吠回頭,大海不會因一滴污水沸騰。
人到中年,終會明白:
真正的強大,不是張牙舞爪,而是靜水流深。
與其在瑣事上爭個輸贏,不如把精力留給值得的人和事。
始終保持一個漠然的狀態(tài),那么無論別人如何攻擊你,也扎不到你心里去。
弱者多情,強者自持
《格言聯(lián)璧》有云: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丁元英在王廟村“扶貧”時,便是如此。
農(nóng)戶們?yōu)橼s工期熬夜趕工,累得直不起腰,他看在眼里卻未曾伸手代勞;
葉曉明等人面對樂圣的訴訟惶恐不安,他聽在耳中卻不曾溫言安慰。
不是丁元英鐵石心腸,更非他漠視他人的困境。
而是在他看來,過度的共情如同泛濫的洪水,自己也會被拖進痛苦的漩渦。
真正的強者,在共情之余,也會保持適度冷漠,以此來守護自己的能量場。
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蘇軾在杭州任上,遇饑荒之年,并未一味施粥救濟,而是組織災民參與修堤,讓他們用勞動換取食物。
有人指責他不近人情,不懂體恤百姓疾苦。
他卻始終堅持己見,既讓災民渡過了難關(guān),又讓西湖有了蘇堤這一利民工程。
魯迅也曾說:
“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但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認知層次高的人,面對苦難不盲從共情,面對困境不隨意心軟,表面看是冷漠,實則是理智。
看得越透的人,內(nèi)心越有分寸。
他們能分得清同情的邊界,不為一時的惻隱而失度;握得住幫扶的尺度,不因泛濫的愛心而越界。
憐憫也好、同情也罷,過后依然理性,繼續(xù)做好該做的事。
弱者多思,強者寡慮
丁元英在父親彌留之際,提出拔掉氧氣管的主張,引得兄長怒斥 “不孝”,妹妹哭勸 “違俗”。
其實眾人皆知,父親腦溢血后已無康復可能,即便靠儀器延續(xù)心跳,也不過是無意識的軀殼。
父親一生剛毅,斷不會容忍自己成了家人的累贅。
可誰都怕?lián)?“弒親” 的罵名,更怯于直面鄰里的指點。
恰好丁元英拍板定奪,既解了他們的進退維谷,又讓他們得以站在 “守孝” 的道德高地。
丁元英毫不在意這些,他只是做了一個讓父親免卻無謂痛苦、保有最后尊嚴的決斷,所以能在眾叛親離中依舊神色如常。
認知高的人會在更深的維度,穿透表象,直抵內(nèi)核,抓住的是問題的關(guān)鍵。
洞悉本質(zhì)之后,便濾去那些附著的世俗評判和人際牽絆,剝離那些虛浮表象,直擊核心。
所以人要變得強大,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被無謂的思慮牽絆。
多年前,喬布斯在蘋果發(fā)布會前,堅持砍掉產(chǎn)品的多余功能,惹來工程師集體抗議,高管們也憂心市場不買賬。
在他們看來,功能越全越能吸引消費者,這樣大刀闊斧的刪減太過冒險。
面對眾人的質(zhì)疑,喬布斯只說:“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的秘訣之一?!?/p>
正是這種決絕的 “寡慮”,讓蘋果產(chǎn)品以極簡設計顛覆了行業(yè)格局,成就了傳奇。
不是所有的意見都值得你去采納,也不是所有的風險都值得你去焦慮。
當一個人內(nèi)核強大后,行事作風就會變得 “果決”,不被雜念裹挾,不被猶豫束縛。
當你開始擺脫過度思慮的枷鎖,就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阻礙你前行。
《論語?子罕》中,記載過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子貢見孔子對鄰里的是非糾葛始終淡然,忍不住發(fā)問:認知高的人,都這般薄情嗎?
孔子頷首:然。
子貢又追問道:人情練達才是處世智慧,為何偏要疏離?
孔子撫須淺笑,語帶深意:我說的無情,是不困于浮名微利的糾纏,不惑于雞蟲得失的紛擾。
認知高處的 “無情”,是一種通透澄明的境界。
不被他人的情緒裹挾,不為低效的關(guān)系內(nèi)耗,不困于眼前的得失起伏,心智篤定如磐,人生從容舒展,這是一種真清醒。
從此刻起,做個 “無情” 的通透者,修得內(nèi)心清明。
批注:
站得越高的人,內(nèi)心越篤定。他們能容得下外界的喧鬧嘈雜,不置身于是非之中。當你開始不在意別人的期待,就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捆綁住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