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湛江邁合村的一座占地120平方米的新住宅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著。它與家族的老宅僅隔著數(shù)百米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席卷全國的公共話題。
這棟房子不再只是一棟建筑,它像一個棱鏡將一個家庭的夢想、公眾的熱情與現(xiàn)實的商業(yè)邏輯,折射成了幾種截然不同的光。
這棟房子承載著一個母親想要一家人過得幸福的簡單愿望。蓋一棟樓房,一個人都有一間房子是全紅嬋媽媽面對采訪時提到自己最大的愿望。這個簡單的心愿成了這棟三層半、規(guī)劃八個房間新居的最初藍圖。
項目的啟動資金并非來自奧運冠軍的獎金,這曾是外界一度的誤解。實際上是全紅嬋的哥哥全進華,通過自己做助農直播賣水果,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他想用自己的努力,給父母和回家的弟妹們一個更舒適的居所,這其中沒有想利用妹妹名氣進行炒作。那么房子的目前進展如何了?
事情的起因
故事的起因是一個哥哥用自己的雙手為家人撐起一片天。這份家庭內部的反哺與責任感讓這棟房子從磚石水泥的堆砌,升華為親情的具象化表達。
在網(wǎng)絡世界的喧囂之外,全紅嬋的父親用最傳統(tǒng)、最沉默的方式表達著他的關心。他時不時會帶一些甘甜的西瓜、和用來解暑的綠豆湯給正在建造的工人師傅。
這些細微的、充滿人情味的互動與網(wǎng)絡上關于速度和流量的宏大討論,構成了兩條平行的敘事線,一條溫暖而真實,一條熱烈而虛擬。
然而當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被放在大眾的目光下,事情就開始變得復雜起來。這個工地迅速演變成了一個“網(wǎng)紅打卡地”。
有村民回憶最多的一天,村里涌進來了上千名游客,還有十幾輛大巴車。
大家的好奇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度的圍觀給施工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困擾。有人為了拍到更好的角度,甚至會私自闖入工地,這不僅干擾了正常的工作,更埋下了安全隱患。
數(shù)千監(jiān)工
與此同時一場聲勢浩大的“云監(jiān)工”行動在網(wǎng)絡上展開。數(shù)以千計的眼睛盯著用來建造的每一鏟土,每一個磚塊。這棟房子仿佛成了一款全民參與的“養(yǎng)成游戲”。
很快就有網(wǎng)友發(fā)出了質疑,與鄰居家飛快的建設進度做對比,全紅嬋新房的建造速度速度實在太慢。一時間眾說紛紜,“磨洋工”、“故意拖延博流量”的猜測也應運而生。
一時間善意的關注變成了對建造效率緩慢的議論。流傳在網(wǎng)絡上占地“超過200平米”之類的不實信息讓這場圍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面對漫天的猜測,工地上的人們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邏輯。施工方工程師劉先生坦言進度上的差異,源于他們采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施工工藝。他們沒有使用傳統(tǒng)的木模板,而是選擇了鋁膜工藝。
這種技術的優(yōu)點在于結構成更好,防水性能也更強,但它的代價是前期準備工作耗時更長。公眾看到的“慢”恰恰是專業(yè)標準下對質量的鋪墊。
技術與流量的舞臺
磨洋工”的說法在商業(yè)邏輯面前也站不住腳。劉先生解釋拖延工期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種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會接近財務紅線的邊緣非常不符合規(guī)定。
整個工程是包含土建、裝修到庭院綠化,總工期預計一年。而且公司設立了17個檢驗節(jié)點,每一步都必須由業(yè)主,也就是全紅嬋的家人簽字驗收后,才能推進到下一步。這種模式,從根本上杜絕了施工方單方面拖延的可能。
今年5月3日項目在合規(guī)審批后正式動工。但過程并非一帆風順,6月份的一場臺風曾將剛剛起步的工地淹沒,家里的果園也因此受損。
施工還遭到了一度暫停,原因是鄰居院里一棵大樹的樹枝伸進了工地范圍,阻礙了腳手架的搭建。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工程進度,最終還是村干部出面調解,鄰居同意修剪樹枝后,工程才得以繼續(xù)。
為了應對南國夏季的酷暑,施工隊也特意調整了作息時間,避免工人在高溫下中暑。這些現(xiàn)實中的挑戰(zhàn)與應對是“云監(jiān)工”們在屏幕前無法完全體會的。
建房公開透明化
為了回應外界的種種疑問,施工方做出了一個在實體行業(yè)里略顯“笨拙”的決定:他們開設了一個社交媒體賬號,通過直播來講解施工工藝和日常進度。
這不是一次主動的營銷策劃,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防御。施工方坦言他們并沒有專業(yè)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讓大家明白,他們到底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
這種被動的透明化確實帶來了一些積極效果。項目的高關注度讓公司的業(yè)務咨詢量有所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管理壓力和澄清不實謠言的疲憊。他們的核心任務始終是把房子建好,而不是成為流量中心。
截至8月14日新房的一樓主體已經(jīng)完成封頂,到了8月29日二樓也即將開始澆筑作業(yè)。工程在按照自己的專業(yè)節(jié)奏,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
建房背后的發(fā)現(xiàn)
對于外界的風風雨雨全紅嬋的父親心態(tài)很平和,他只是說:“順其自然,管不了別人怎么說。”而對于施工方而言,他們希望將這個備受矚目的項目,打造成一個農村自建房的標桿工程。
這棟房子在物理意義上還未完工,但在社會學意義上它已經(jīng)構建完成。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家庭的溫情與堅韌,也照出了網(wǎng)絡輿論的熱情與偏執(zhí),更照出了專業(yè)世界在面對流量沖擊時的堅守與無奈。
或許這個故事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不是一棟房子建得快與慢。而是在這個萬物皆可圍觀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善意,如何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以及如何在一個喧囂的世界里,去理解和守護一份最簡單的寧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