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咱們當家長的看孩子學習,那心情跟盯股市沒啥兩樣。
天天守著作業(yè)本跟盯盤似的,孩子多算對兩道題就跟股票漲了點似的,高興得能多做倆菜;要是錯一片或者磨磨蹭蹭不寫,立馬就跟股市跌了似的,心里直犯嘀咕,甚至懷疑人生——這孩子是不是真沒學習的天分???
偏偏好多孩子都這樣,前半段學得慢悠悠,跟散步似的,你急得跳腳他也不急。
可就到了某個階段,突然跟打通任督二脈似的,一下子就開竅了。你湊過去問他:“咋突然就會了?”他還一臉無辜地撓撓頭:“我也不知道啊,就剛才琢磨的時候突然想通了?!?/p>
這話聽著跟小說里的奇遇似的,特玄乎,但其實仔細想想,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扇門:學到“好玩的東西”才想推開
好多家長特著急,孩子剛上低年級,成績總在中游晃悠,就開始瞎琢磨:是不是我家孩子天賦不夠啊?
其實真不是,低年級的知識,壓根沒多少需要動腦子的地方。
大部分就是加減乘除練熟練度,誰家爸媽陪得多、盯得緊,誰家報的輔導班多,孩子就能比別人領先小半步。那種能讓“聰明才智”發(fā)揮的空間,還沒到呢。
所以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級看著挺“笨”,算個題磨半天,可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學應用題,突然就開竅了。原因特簡單:終于碰到需要動腦子、能玩邏輯推理的題了。
再比如到了初二,學幾何、學函數,物理里分析力學關系,化學里配方程式,這些內容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難度升級,頭疼得不行,但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簡直是找到快樂源泉了。
你發(fā)現(xiàn)沒?
難度這東西,有時候是綁住人的枷鎖,有時候卻是讓人提起興趣的解藥。
我身邊就有這么個孩子,小學時候算術慢得要命,100以內的加減法算半天還能錯好幾個,他爸媽愁得頭發(fā)都快掉光了,天天盯著他刷題,孩子也抵觸,一到寫作業(yè)就哭喪個臉。
結果上了初中,一接觸幾何,那孩子整個人都活過來了,天天抱著幾何題研究,畫輔助線能畫到鉛筆斷芯,作業(yè)本上畫得密密麻麻全是線。
你問他怎么突然喜歡學習了,他說:“原來數學還能像拼樂高一樣,把輔助線一搭,題就解出來了,特好玩?!?/p>
就這么一個轉折點,他的數學成績跟坐電梯似的,噌噌往上飆,期末居然考進了班級前十。
給家長的提醒也簡單:
別著急給孩子下結論,別動不動就說“你怎么這么笨”“你就是沒天賦”。所謂的“不開竅”,很可能就是孩子還沒遇到對胃口的知識點。
因為興趣,才是最強的發(fā)動機啊!
與其逼著孩子把口算題刷到眼神發(fā)直、一點勁都沒有,不如幫他撐過這個枯燥的階段,等熬到需要思考、能找到樂趣的知識點。
說不定他比誰都興奮,根本不用你催著學。
第二扇門:圈子能改寫一個孩子的走向
孩子跟誰坐一起,真的會影響學習,你別笑,這是真事兒。
有時候就換個座位,有的孩子成績能肉眼可見地掉下去。要是一個本來愛學習的孩子,身邊圍了一圈上課走神、下課瘋玩、不想學習的朋友,用不了多久,他多半也會跟著“放飛自我”,上課忍不住說話,作業(yè)也懶得寫。
反過來,如果身邊坐著上課認真聽講、下課還會琢磨題的同學,時間長了耳濡目染,他也會不自覺地跟著拿起筆做筆記,遇到不會的題還會主動問。
你以為孩子之間就只是借塊橡皮、抄個作業(yè)那么簡單?
其實背后是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
那些優(yōu)秀的同學,不是說一天到晚圍著你家孩子講題,而是他們身上那種“學習這事兒就得認真做”的氣場,會傳染給你家孩子。
最妙的是,很多時候孩子們自己都沒察覺,就覺得“大家都這么學,我也跟著學唄”,結果成績就慢慢爬上去了。
這就是為啥,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跟優(yōu)等生同桌,哪怕不能同桌,也想讓孩子跟學習好的同學玩。
不過說實話,老師排座位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多少有點隨緣。
但只要孩子能在一個積極的朋友圈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一起進步,整體氛圍是健康的,就比孩子一個人單打獨斗強多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放在教育里,真的太直白了,一點都不摻假。
所以啊,你要是真想幫孩子,其實不用天天在家給孩子做“勵志演講”,說那些“你要努力啊”“你要向別人學習”的大道理,孩子聽多了也煩。
不如想辦法給孩子換個學習環(huán)境,比如報個學習小組,或者讓他多跟班里學習認真的同學一起寫作業(yè),讓他有機會接觸那些比他努力、比他會學的人。
人都是會被環(huán)境帶著走的,學習這事兒尤其明顯,身邊人都在學,他也不好意思一直玩。
第三扇門:一句鼓勵比十句批評有用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不是腦子不行,而是從來沒體驗過“我能行”的感覺。
你天天跟他說“再不好好學以后考不上大學”“你這么懶以后沒出息”,這些話對他來說,就跟聽隔壁村的新聞似的,遠得很,根本沒感覺。
他需要的是眼前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比如“我這道題做對了”“老師夸我進步了”,而不是二十年后的焦慮。
可不少家長總愛犯一個錯,動不動就批評孩子,題做錯了罵,寫作業(yè)慢了也罵,還總拿別人家的孩子當參照:“你看人家某某某,每次都考第一,你怎么就這么不爭氣?”
時間長了,孩子徹底沒勁兒了,覺得自己怎么學都不行,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反正學不學都會被罵。
學習這事兒本身就不輕松,再加上一堆負面情緒,換誰誰還想堅持啊?
其實鼓勵的力量,比很多家長想象的要大得多。
而且你別小看老師的一句話,對那些成績一直很好的優(yōu)等生來說,老師表揚一句“你真棒”,他們可能也就聽聽,因為早就習慣了。
但對成績一般、總被忽略的孩子來說,老師一句肯定的話,那就是一道光?。『⒆訒蝗挥X得,原來我也能被看見,原來我也有做得好的地方。
那種從心里涌出來的驅動力,可能比讓他做一百道練習題還有效。
我記得以前聽朋友說過一個學生,物理成績一直是班里倒數,上課不敢舉手,作業(yè)也總錯,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學物理的料。
有一次物理課,老師讓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磕磕絆絆地說了自己的思路,雖然沒答完整,但老師沒批評他,反而在課后跟他說:“你剛才的思路其實挺對的,就是細節(jié)沒說完整,下次注意把步驟寫全,肯定能做好。”
就這么一句話,那孩子回家激動得一宿沒睡好,跟爸媽說“老師說我思路對”,第二天開始主動找物理題做,遇到不會的還會去問老師。
半年后,他的物理成績從倒數爬到了中等水平,整個人也自信多了。你說這是靠智商突然提升了嗎?
不是,靠的就是那一瞬間的正向反饋,讓他覺得“我能行”。
再啰嗦幾句。
其實有些孩子看起來“不開竅”,不是真的笨,只是還沒等到那個合適的點。
有人是靠學科里的邏輯點觸發(fā)了興趣,有人是靠身邊的圈子帶動了學習勁頭,還有人是靠一句鼓勵被點亮了信心。
這三扇門,不一定都要推開,只要能打開一道,孩子就可能從“不想學”的狀態(tài)里走出來,找到學習的樂趣。
咱們家長真正能做的,真不是每天在家喊口號、催學習,而是多一點耐心等待,在該推一把的時候推孩子一下。別太快給孩子扣帽子,別動不動就說“你這輩子就這樣了”“你沒希望了”這種傷孩子的話。
因為教育這事兒,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立馬看到回報,它總愛拐拐彎,說不定哪個拐角,孩子就給你驚喜了。
你可能也希望有個萬能公式,能讓孩子立馬開竅,但現(xiàn)實就是,每個孩子的開竅點都不一樣。
你能做的,就是多觀察、多陪伴,幫孩子找到那個能讓他提起興趣的契機,然后在旁邊耐心陪跑。
至于什么時候能開竅?
不用急,等到孩子某天拿著題跑過來,眼睛一亮、笑著跟你說“原來是這樣啊,我會了”。
那時候你就知道,答案真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