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從一開始就攪動了輿論池水。16日,“選罷法”修正案被推進臺立法體系,迅速以不到三分鐘的速度完成初審。更快的是現(xiàn)場火藥味,國民黨議員早早筑起人墻隔斷綠營民代,主席臺一時間變成肉搏的關卡。也說不上是偶然吧,這種氛圍早就埋下伏筆,每次敏感法案一挪動,就是局部風暴??傻降资钦l搶先動手,誰又先口無遮攔?爭執(zhí)似乎總有兩說。
“黑熊學院”的沈伯洋當場表示,擬議規(guī)則變動時,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對他發(fā)表了惡毒攻擊,用詞極端。他追問、質(zhì)問,可傅崐萁回以一句“不要跟牲畜計較”。媒體的麥克風像鬼影一樣,捕捉下每個詞語的重量。沈伯洋的憤怒和不可思議,幾乎溢出屏幕,人群里的竊竊私語、手指點道,誰都看著他要不要當場回敬。鏡頭不斷拉近面孔的細節(jié),有人臉色鐵青,也有人低頭嗤笑,民眾感受著隔空傳遞的憤怒和嘲弄。你說奇怪,這場面好像久違又常見,真叫人頭疼。
徐巧芯隔日趕在媒體前現(xiàn)身,她說傅崐萁確實話沖了點,可民進黨也并非鐵板一塊。她舉例,“青鳥是飛禽,黑熊是走獸”,意有所指。場外議論,場內(nèi)火并,這究竟算什么正常的議會氛圍?王義川沖著韓國瑜大聲喝罵,“干話‘院長’”,難道這就溫良恭儉了嗎?徐巧芯懟得很不耐煩,“國民黨到底要讓到什么時候?”言下之意誰都聽得出來——這場罵戰(zhàn)已蔓延到是不是“受氣包”的爭論。事實卻是每一個不經(jīng)意的用詞、每一次公共場合的眼神,都會變成放大鏡下的口水仗。
徐巧芯還當眾申明,她不鼓吹用侮辱語匯去攻擊對手,但誰都明白,這并不是簡單的“道歉即可了事”。民進黨的王義川先辱罵韓國瑜,為什么傅崐萁就不能有自己的反擊?這種反問在近年臺灣民意機構已經(jīng)見怪不怪,大家早就學會了“比爛”的藝術。你說是不是民進黨可以對國民黨肆無忌憚,而國民黨卻一點都還嘴不得?徐巧芯這番話分明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頗有些“我不想爭,但必須自衛(wèi)”的意味。問題是,真要如此單純?后來她自己又說不要用這種字眼罵人,這不是前后矛盾嗎?誰能搞得清楚,她到底支持反擊,還是反對口出惡言。
2019年,臺立法機構就有議員在場內(nèi)被推倒、砸物、一顆牙掉地,照片還被登在各路媒體首頁。有新黨民代不堪言語侮辱當場怒吼,許多基層民眾看得覺得“熱鬧”,現(xiàn)場氣氛緊張得像過年的鞭炮——炸得你耳鳴。如今再起紛爭,是慣性還是宿命?巧芯說自己在開會時連穿衣自由都受辱,說完還嘆氣。民進黨點贊此種“幽默”,國民黨組團卻感到憤慨。外人看著覺得匪夷所思,立法機構成了舞臺,戲多還好看,只是問題盤根錯節(jié),誰也理不明白。
依賴網(wǎng)絡信息,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近十年臺立法機構激烈沖突事件累計高達48起(《聯(lián)合報》2023年12月統(tǒng)計),光明正大地清算對手已成議會日常。綠藍之間的言語對抗,也逐年升級,甚至有議員家屬也被波及,網(wǎng)絡上“振臂一呼”的支持與謾罵夾雜。數(shù)據(jù)是不是準確?有局部誤差,但現(xiàn)場視頻、社交媒體都在實時刷著新進展。徐巧芯的那句“民進黨活該”掛在熱搜榜單上,下面點贊評論成千上萬,輿論的水有時比真實的口水還咸。
再說“選罷法”吧。這次攸關罷免門檻的調(diào)整,被解讀為民進黨針對去年罷免浪潮“補漏洞”,藍營懷疑是反制,綠營則說是正常修法。誰都說自己有理,也真沒誰服誰。場外有人喊“公平審議”,其實內(nèi)心知道這話不可信,畢竟剛剛初審3分鐘,一本正經(jīng)地敲鑼打鼓。“你看到?jīng)]有?國民黨比以前強硬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從業(yè)者說,過去幾年他們也習慣了忍氣吞聲,這幾年選民也不買賬,反擊是遲早的事情。可下次沖突爆發(fā),誰會是受益人?沒人真能準確預測,只有表面上的“謙讓”與臺下的暗潮。
民進黨民代王義川呢,一邊罵韓國瑜“干話院長”,一邊說自己只是“口無遮攔”,媒體記者堵在走廊上問,“這樣是否違背議員身份?”他笑了下,“到這個位置,大概誰都逃不掉被罵。”現(xiàn)場記錄的人遲疑片刻,該不該寫這個冷笑?明明人在公職,罵起話來像菜市場,也可能正因如此,才讓部分民眾覺得有親切感。
鄭重說明一點,不是誰都愛看罵戰(zhàn),有民調(diào)顯示(TVBS民調(diào)中心,2023年12月報告),超六成臺灣民眾對立法機構混戰(zhàn)感到厭煩,覺得“浪費納稅錢”。有人覺得這只不過是政客作秀,有人卻堅決站隊。輿論場上的網(wǎng)軍與義憤填膺的支持者,時常讓理性消解。被拍下的爭吵瞬間,也許只是雙方激烈動作的片段,但新聞就是這樣,“碎片式呈現(xiàn)”——最具殺傷力。
所以,有人說,今天比的不是誰嘴巴狠,而是誰更懂操作媒體熱度,誰能把分歧包裝成代表選民利益。也許明天就是兩黨換邊,誰插科打諢誰成弱者。但也不一定,有時候局面又詭異地突然緩和下來,上一秒翻臉,下一秒舉杯言歡??吹镁昧耍^眾反而提不起興趣。
不過細細想想,傅崐萁罵“牲畜”到底算不算失職?社會各界出現(xiàn)爭議。支持者說事出有因,反對者堅稱無法接受。徐巧芯強調(diào)“互相尊重永遠是最好”,結果又呼吁國民黨變得更強硬,還是暗戳戳回到“以牙還牙”,難怪輿論場褒貶不一。某個角度看,是不是誰先罵人,誰就先丟了理直氣壯?但很多時候,聲音大的先被人聽見,誰還理會原委?
事件繼續(xù)發(fā)酵,陸續(xù)有學者、網(wǎng)紅參與討論,連大陸的觀察者都議論紛紛?!斑x罷法”到底應不應該大幅度調(diào)整,罷免門檻高了低了,是否真會影響政黨輪替?有人懷疑,早晚還會再次爆發(fā)矛盾,不怕事大就怕沒觀眾??梢灿腥朔炊X得,這才是民主的樣子,“誰都能吵、都能譏諷,真性情”。到底是民代素質(zhì)下降,還是大家都習慣了“直說真話”?這話沒準頭,怎么看都站得住腳。
可有沒有想過,這樣大聲互罵與激烈動作,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嗎?每一項政策方案在這么對峙的場景下通過,公信力還能剩多少?此前,2022年“罷免立委案”因程序爭議被擱置,民眾抗議聲此起彼伏。網(wǎng)友諷刺說,“立法機構已經(jīng)是大型真人秀,誰用詞狠敢沖誰就紅”,也有人憤怒控訴“誰都只顧著自己政黨,不管百姓死活”。結果兩極分化更嚴重。你說,有沒有想過,其實絕大多數(shù)人只是被混亂氣氛裹挾,根本沒心思辨認真理。
忽略細節(jié)的話,很容易結論過快。臺灣政壇很少真的“溫良恭儉讓”,或者說,大家彼此厭倦溫柔和忍讓。表面上的維和,底下還不是籌謀競逐。徐巧芯嘴上說不提倡罵人,實際上也沒見她公開勸阻。選民感受得到,這種矛盾心態(tài)才是社會真實寫照。前一秒還眾志成城,后一秒就各懷鬼胎,政壇里的表演,早就成了公眾生活的另一種日常。
人們其實在意的不是誰說了什么重話,而是誰更能堅持到底、話更符合自己情緒。官方、媒體、網(wǎng)民、利益集團,大家各取所需。事件本身沒有“靈魂”,都被各方解讀得七零八落。
事情走到這一步,各家仍然嘴上不服。風向繼續(xù)亂轉,誰能想到下一輪會不會又出新花樣?鬼知道。
政壇風暴恍若一出難以謝幕的戲劇,每個人都演得熱血沸騰,大家都不覺得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