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城市在公路邊劃設停車位并推行收費管理,相關部門多以“規(guī)范交通秩序”為由回應公眾疑問。然而,從實際運行來看,路邊停車位的設立是否真能實現(xiàn)交通規(guī)范,仍需打上一個問號,筆者也經(jīng)歷了多起路邊停車是否合理問題,有時候接娃放學需要在路邊停車十幾分鐘但是仍被收費!
許多地方將路邊停車位承包給第三方運營,這一模式本身就暗藏矛盾。第三方企業(yè)以盈利為目的,難免會過度追求車位使用率,甚至通過壓縮車道寬度、增設非必要車位等方式擴大經(jīng)營空間。某城市主干道曾因路邊密集劃設停車位,原本雙向四車道被擠壓成兩車道,早晚高峰時段擁堵時長較之前增加近一倍。這種“為收費而劃位”的操作,顯然與“規(guī)范交通”的初衷背道而馳。
關于路邊停車究竟是疏導還是加劇擁堵的爭議,在現(xiàn)實中已有諸多印證。在車流量大的路段,車輛停靠或駛離路邊車位時,往往需要長時間占用主車道,極易引發(fā)后方車輛滯留。而在狹窄的支路,路邊停車更是直接導致會車困難,剮蹭事故頻發(fā)。有交通數(shù)據(jù)顯示,設置路邊停車位的路段,高峰期通行效率平均下降30%以上,這顯然與“疏導交通”的目標相去甚遠。
更讓公眾困惑的是收費去向問題。既然以“規(guī)范交通”為名,那么收費理應多用于交通設施維護、警力投入等公共服務,但多數(shù)城市從未公開過路邊停車費的具體收支明細。有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地區(qū)的停車費大頭流入了第三方企業(yè)口袋,真正用于交通治理的資金占比不足兩成。這種“公共資源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難免讓公眾質疑其背后的利益動機。
路邊劃停車位被當作是一種管理交通秩序的手段,但是公路旁劃線占用了公共資源,反而增加了道路的擁堵和交通混亂。真正的交通規(guī)范,需要科學規(guī)劃車位布局、明確收費公益屬性、公開資金流向,讓每一個車位都服務于通行效率提升,而非單純的利益創(chuàng)收。否則,路邊的那一條條標線,只會成為交通治理的“絆腳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