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是根據(jù)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當秋風剛剛拂過大地,三場悄然的告別,在九月接踵而至,互聯(lián)網(wǎng)上接連傳了三個噩耗,3位名人從35歲的到93歲的,短短兩天內(nèi)相繼離世,這三個人分屬于截然不同的世界,令人十分惋惜。
這不僅是三場悲劇,更是三面鏡子,映照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生命價值與“不朽”的定義正被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書寫與銘記,這三位究竟都是誰呢?
黎宣
黎宣的告別像一部經(jīng)典老電影的最后一幕,沉靜而莊重,這位93歲的老太太是在自己家中安詳離世的。
消息由她的女兒通過香港演藝人協(xié)會這個官方渠道向世人公布,這個發(fā)布方式本身就充滿了行業(yè)內(nèi)的敬意與秩序感。
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濃縮的香港影視史,父親是“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母親是演員林楚楚,她自己從1949年的《大涼山恩仇記》開始便一頭扎進了光影世界。
那個時候電影還是用膠片拍的,她親眼見證了這個行業(yè)如何從膠片時代步入數(shù)字媒體的洪流,自己也從一個花季少女演到了滿頭銀發(fā)。
觀眾記住她或許是《大俠霍元甲》里那位堅毅又慈祥的霍母,這個角色成了幾代人共同的溫暖記憶。
又或許是長篇劇集《真情》里那個親切的“阿家”阮文娟,她把一個平凡家庭長輩的瑣碎與溫情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
但在同行眼中黎宣的分量遠不止于角色,超過六十年的從業(yè)生涯里,她以驚人的敬業(yè)著稱,從未因為任何私事請過一天假,這種老派藝人的風骨為她贏得了整個行業(yè)的尊崇。
前藝人杜兆津在社交媒體上悼念她,用的稱呼是“師母”,一個簡單詞匯卻飽含了晚輩對前輩最深的敬意與不舍。
這種尊重是有儀式感的,就在2023年香港演藝人協(xié)會為她頒發(fā)“杰出演藝大獎”,余安安親自登門將獎杯送到她的手上。
那個畫面本身就是一種加冕,確認了她在這座城市演藝史上的崇高地位,網(wǎng)友們稱她為“香港電影的活化石”,這個評價她當之無愧。
島子
如果說黎宣的遺產(chǎn)是由時間和行業(yè)共同鑄就的豐碑,那么島子的遺產(chǎn)則更像一首在生命盡頭完成的絕唱,燃燒著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倔強,這位原名王敏的清華教授、詩人和藝術評論家,在北京因病辭世,年僅69歲。
他的一生都在與藝術和思想共舞,上世紀80年代他以“玄學派”詩歌嶄露頭角,后來又在藝術史研究和教育領域深耕,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青年批評家。
他的學生們都記得這位老師上課時神采飛揚,有時講到興起會當場即興寫詩,那種對藝術純粹的熱愛,感染了每一個在場的靈魂。
他認為中國的水墨藝術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畫中的“水”不僅僅是媒介,更是生命之道與“空靈”之境的體現(xiàn)。
這種兼具詩性與理性的聲音,在中國美術界獨樹一幟,他的離去被學界視為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
然而他留給世界最震撼的一筆,卻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下的,白血病急劇惡化,白細胞飆升導致多器官衰竭,他被送進了ICU。
八月底一封緊急的公開信在朋友圈里流轉字字揪心,只為在重癥監(jiān)護室與死神搏斗的他,求一份救命的AB型血。
令人動容的是信中的一個承諾,信里說凡是提供幫助的人,都將以“系列版畫作為回饋”,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想到的不是無條件的乞求,而是一場平等的價值交換。
他用自己最珍視的藝術,來換取延續(xù)生命的機會,這封信成了他最后的“作品”,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實踐了他一生對藝術與尊嚴的信念,網(wǎng)友們感嘆這才是“文人的風骨”。
山東巨人
與前兩位不同,徐福海的生命故事是在短視頻的喧嘩中被大眾看見的,這位年僅35歲的山東“巨人”,以一種極其矛盾的形態(tài)留下了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數(shù)字回響。
他的抖音賬號由“世界第一巨人”張俊才代為發(fā)布了離世的消息,也正是張俊才一次次不厭其煩地通過視頻和電話向外界澄清,徐福海的真實身高是2.25米,而不是網(wǎng)絡上誤傳的2.43米。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卻點出了數(shù)字遺產(chǎn)的真實性與謠言的搏斗,徐福海的人生是一場被身體困住的悲劇。
他14歲之前還是個普通孩子,之后身體便開始失控地瘋長,一年能長高20厘米,這種生長帶給他的不是天賦,而是無盡的痛苦。
他曾夢想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但血栓性靜脈炎引發(fā)的并發(fā)癥,也就是俗稱的“老爛腿”,徹底擊碎了他的夢想。
在短視頻里他總是展現(xiàn)出樂觀和堅強的一面,那個“一餐能吃15個饅頭”的標簽讓他被百萬網(wǎng)友熟知。
人們看著他在鏡頭前憨厚的笑容,卻很少有人知道,鏡頭之外他的雙腳已經(jīng)完全潰爛,疾病反復折磨,到了晚年甚至連最基本的進食都變得異常困難。
這種巨大的反差構成了他生命故事里最動人的部分,他的經(jīng)歷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罕見病群體所面臨的困境。
2020年齊魯公益還曾聯(lián)合醫(yī)院為他提供免費治療和特制的生活用品,那是社會投向他的善意。
他的離去讓許多網(wǎng)友感到心碎,而張俊才的“辟謠式”悼念則像是一種守護,它提醒著我們,一個在網(wǎng)絡上誕生的生命印記是多么脆弱。
它在喧嘩中被塑造也極易在喧嘩中被扭曲,守護這份遺產(chǎn)的真實,成了悼念他的一部分,也是對一個頑強生命最后的尊重。
結語
他們的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不朽”不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概念,一個人最終留給世界的,不僅僅是他一生創(chuàng)造了什么,更在于他以何種姿態(tài)離場,以及這個世界選擇用何種方式去記住他。
他們的離去讓人感到十分惋惜,愿三位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