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不足3平米的面鋪,在風(fēng)霜雨雪里堅守了15年。每天凌晨3點起身揉面,將20多種面食擺齊整——寬面筋道、細(xì)面爽滑、餃子皮韌實,成了老主顧的心頭好。操著重慶口音的鞠大姐,十幾年來她雖很少逛蘭州,卻因家人相伴、顧客認(rèn)可滿是幸福。小鋪的麥香與暖燈,藏著尋常日子里最樸素的煙火溫情。
20多種面食滿足人們多樣需求
從2010年至今,整整15年,無論清晨的寒霜、盛夏的烈日,還是像8月27日以來這樣淅淅瀝瀝的雨天,這家不足3平方米的小店總會在上午9點準(zhǔn)時開門。門簾掀開時,先飄出的是面團(tuán)醒發(fā)后的麥香,再看見鞠大姐忙乎的身影,她的手要么在整理剛軋好的韭葉面,要么在給熟客找零,眼角的細(xì)紋里總帶著笑意。
“鞠姐,兩斤寬面,再來一斤餃子皮!孫子今天要吃我包的白菜豬肉餡餃子?!鄙衔?1點半,下班的市民李阿姨撐著傘走進(jìn)來,熟稔地朝柜臺里喊。這樣的對話,十幾年來幾乎每天都在小鋪里上演。李阿姨是店里的老主顧,三年前剛搬來小區(qū)時,偶然發(fā)現(xiàn)這家店的餃子皮比別處更筋道,“煮出來不爛,孫子說‘奶奶包的餃子最好吃’,其實是鞠姐做的餃子皮好!”后來她成了常客,有時忘了帶錢,鞠大姐總笑著說“下次一起給”,一來二去,像街坊鄰居般親近。
柜臺后的貨架上,總能把20多種面食擺得整整齊齊:疊得方方正正的餃子皮、切得均勻的細(xì)面、卷成筒的韭葉面,還有手工揉好的醒發(fā)面餅——那是鞠大姐凌晨3點就起來忙活的成果?!斑@面餅時間得多醒醒,揉的時候要力道勻,拿回家揪面片、拉條子都香?!彼贿呎f,一邊給剛放學(xué)的小男孩裝了一小把碎面,“拿去煮給弟弟當(dāng)輔食,不用給錢。”這孩子是隔壁租戶的,夫妻倆打工忙,鞠大姐常幫著照看會兒,偶爾送點新鮮面食,一來二去,孩子見了她就喊“鞠奶奶”。
看著顧客來買面就是最大的幸福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操著一口略帶重慶口音的蘭州“面老板”,十幾年里幾乎沒逛過這座城市。鞠大姐老家在重慶萬州,2010年跟著丈夫來蘭州時,連西北的面食都認(rèn)不全。最初她在弟弟的面鋪打工,每天凌晨3點起床揉面、軋面,手指磨出了繭子,也摸清了西北人對面食的喜好:寬面要筋道、細(xì)面要爽滑、餃子皮要薄而有韌性。后來夫妻倆湊錢開了這家小店,日子雖苦,卻有盼頭——兒子兒媳漸漸也加入進(jìn)來,在另一個小區(qū)開了家大點的店,能現(xiàn)場加工面條;孫子在蘭州上了學(xué),每天晚上一家人能圍著出租屋的小桌子吃頓熱飯。
“說起來也慚愧,黃河鐵橋就在城里,我和老公十幾年沒去過幾次?!币淮诬埫娴拈g隙,鞠大姐擦了擦額角的汗,語氣里帶著點遺憾,卻又很快笑了,“只要把店里的生意做好,就算是住的出租房也沒啥,每天看著老顧客來買面,聽他們說‘你家的面好吃’,晚上跟老公、兒子兒媳聊聊天,等著孫子放學(xué)說學(xué)校的事兒,一家人在一起相聚,這就是幸福了。”
這幾天雨還時不時在下,小鋪的燈亮得溫暖。玻璃柜里的面食冒著淡淡的麥香,鞠大姐又起身接過一位顧客的訂單,藍(lán)布圍裙在燈光下輕輕晃動——這是她堅守15年的日常,也是蘭州千萬戶人家煙火氣里,最樸素的一段溫暖。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責(zé)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