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照護勞動,社會就會停擺。
照護勞動包括打掃、烹飪、育兒、養(yǎng)老、看護病患與殘障人士等,確保人類的再生產(chǎn)、后代的養(yǎng)育和老人的善終,是生活與人性最底層的支撐。隨著人口轉型與家庭結構變化,“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照護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其價值長期被低估,無償照護責任大多仍由女性家庭成員承擔,有償照護者的工作也普遍缺乏社會認可及相應的社會保障。
2025年8月31日下午,一場題為“看見隱形照護者”的主題對談與展覽開幕在北京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店)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聯(lián)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主辦、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承辦,通過脫口秀、嘉賓對談和展覽等多種形式,探討照護工作的價值與照護者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旨在推動構建更加平等、合作、可持續(xù)的照護體系。本次展覽得到花旗中國益聯(lián)存款業(yè)務的部分支持。
照護是全社會共同責任
活動伊始,家政工代表朱俊平和盧紅以輕松又飽含深意的脫口秀開場,分享了照顧孩子與老人的真實體驗。“同樣是干家務,怎么從在自己家干變成去別人家干,一下就從不獨立女性變成了獨立女性呢?”道出照護工作的日常挑戰(zhàn)與無奈。
朱俊平(左)和盧紅(右)帶來精彩脫口秀
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主任、創(chuàng)始人梅若在開場時致辭:“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照護服務都是一項與每一個人高度相關的根本性勞動,也是整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隱形支柱。但無論是無償?shù)募彝フ兆o,還是有償?shù)膶I(yè)服務,照護勞動的價值,仍然需要被真正看見、被充分了解。”
梅若進行主旨發(fā)言
主題對談
嘉賓對談環(huán)節(jié)由聯(lián)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新聞與傳播負責人趙文婷主持,邀請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家政工盧紅、紀錄片《前浪》制片人謝琳,以及人類學博士安孟竹,展開深度對話。
“看見隱形照護者”主題對談現(xiàn)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長期研究家庭、性別和勞動分工,她從社會學視角關注照護作為公共議題的重要性。她認為,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家政勞動日益商品化,反映出城鄉(xiāng)之間、階層之間的分化現(xiàn)實,照護勞動在市場化過程中也面臨“愛的無價”與“勞動有償”之間的矛盾。真正意義上的照護不僅是商品化的市場服務,更是一種需以善心與責任感為基礎的道德實踐,我們要看到照護“善”的面向。
佟新強調(diào),國家在照護體系中應承擔關鍵責任,通過普惠性政策緩解家庭照護壓力,比如推廣長護險、育兒補貼及稅收減免等。無償照護勞動的經(jīng)濟價值如果能被看見,可能是未來GDP增長的一個關鍵點。
佟新現(xiàn)場發(fā)言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因長期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母親,從學者轉變?yōu)椤?4小時照護者”,近年研究聚焦老齡化照護的社會支持問題。他也是呼吁家庭照護支持的積極倡導者。
在他看來,“公益”就是看見看不見的人群。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照護者,其中的酸甜苦辣讓他深切體會到照護的不易。這種負荷不只是身體的,更是心理的。
他說,照護這樣一件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事情,卻在社會中很少被談論、被估值。我們常常把照護者分為“正式”和“非正式”,被稱為“非正式照護”的無償照護不被計入GDP、不被衡量,這種劃分方式需要更正。照護需要被說出來、被看到、被支持、被幫助。
胡泳現(xiàn)場發(fā)言
作為職業(yè)照護的代表盧紅,擁有幼兒教育、養(yǎng)老院護理和家庭照護二十多年的一線職業(yè)照護經(jīng)驗。她所服務過的每個家庭、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需求。在工作中,她感受到雇主對家政工的需要,讓她感受到極大的自信,也希望社會能真正看到家政職業(yè)工作者的付出,給予更多尊重。
此外,盧紅還提到,家政從業(yè)者只有更專業(yè)才會被更多人認可。比如通過培訓、技能等級認證,做得越好,級別越高,薪資也會更高,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整個行業(yè)的價值也會被真正看到、被尊重。
盧紅現(xiàn)場發(fā)言
紀錄片《前浪》制片人謝琳通過鏡頭記錄老年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揭示那些被忽視的關于“照護”的真相,討論了老年生活面臨的失去與挑戰(zhàn),以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復雜關系。謝琳表示,老年本身意味著很多失去,它既是社會問題,也關乎每一個個體。最初我們并非主動聚焦“照護”,但拍完節(jié)目我才意識到,老年議題與照護根本分不開,每位老人可能是照護者,也可能是被照護者,這其中考驗感情、關系,也考驗智慧與力量。
謝琳希望通過紀錄片呈現(xiàn)真實,既看見困境,也提供一些可行的解決路徑——比如999護士上門、換藥服務、臨時”喘息照護”等。它應當成為一座橋梁,讓觀眾看到老年人真實的生活、照護者的努力與艱難,以及可能的支持方式。
謝琳現(xiàn)場發(fā)言
安孟竹博士是看理想《良善照護如何可能》主講人,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照護問題,在學術研究和公共發(fā)聲兩個層面推動社會對照護的重新理解。
安孟竹理解的“良善照護”是一種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共善”(common good),不僅關注被照護者的尊嚴和生活質(zhì)量,也涉及照護者是否得到充分的支持,并且能夠可持續(xù)地運行。
她也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當今主流觀念下,照護成了對家庭資源和能力的考驗。追求良善照護必須重新思考照護責任在社會中的分配,在親緣之外建立新的照護制度與關系,比如加入社群力量、完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更包容的公共空間、公共部門積極響應等等。
我們每個人都在照護與被照護的角色間交替。享受別人照護時,請尊重這些勞動,不僅是物質(zhì)回饋,更是通過配合行動表達“我看見了你”。當我們成為照護者,請多代入被照護者的處境,聆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意愿和自主權,也記得你有休息、倒下和尋求支持的權利。
安孟竹線上發(fā)言
邁向可持續(xù)照護的未來
聯(lián)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項目分析師彭予興在總結中引用多項數(shù)據(jù)介紹,全球女性無償照護勞動時間遠高于男性,無償照護勞動對應的經(jīng)濟價值在某些國家可達GDP的40%,如果改善現(xiàn)有照護政策并擴大體面照護工作,全球到2035年可創(chuàng)造近3億個就業(yè)崗位。
彭予興總結發(fā)言
本次“看見隱形照護者”主題對談活動形成了多項共識:構建可持續(xù)照護體系需要政策支持、文化引導和社會參與;承認照護勞動的價值,提供支持和資源,改善照護者的工作條件和社會保障。提高照護工作的社會地位和吸引力,需要從職業(yè)化角度入手,包括薪酬和職業(yè)尊嚴等方面的發(fā)展和集體支持與互助;媒體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照護勞動是確保每個家庭以及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性勞動,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尊嚴。此次活動不僅是學術與實務的對話,更是一次呼吁:唯有當照護成為全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而非某個性別、某個家庭或某個群體的孤立奮斗,我們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可持續(xù)的照護未來。
參加活動的家政工姐妹
“看見隱形照護者”展覽現(xiàn)場
(活動攝影:三禁肉)
“看見隱形照護者”同名主題展覽在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店展出至2025年9月7日(本周日),期間向公眾免費開放,歡迎到店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