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年時間打造6000億盛宴
自從8月27日寒武紀“股價短暫超越茅臺7分鐘”后,A股上演了一場“王座”爭奪戰(zhàn)。寒武紀不斷刷新自己的歷史,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收盤價連續(xù)超過貴州茅臺登頂,并在8月28日總市值達到6643億元的歷史高點,成為各大股吧熱議的“寒王”。
9月2日,寒武紀盤中漲幅超4%,股價一度站上1500元/股,但截至收盤時,股價回落至1480元/股,市值為6192億元,當日貴州茅臺收報1491元/股。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日,寒武紀總市值在A股市場中排名第21位,相當于英特爾市值的77%。這一市值水平,已超越了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以及中信證券等大型金融股。
▲近4年貴州茅臺和寒武紀股價走勢圖
“史詩級暴漲”的熱潮下,投資者已不再糾結于解析股價、市盈率、市凈率等各項指標了。股吧中熱議紛紛,有人驚訝地說“真是魔幻啊”,也有人在擔憂寒武紀“拿什么支撐高市值”。
在寒武紀股價上漲背后,這場財富盛宴的最大贏家,要數其創(chuàng)始人陳天石。陳天石出生于1985年,他16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25歲便在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拿到博士學位,于2016年創(chuàng)立寒武紀。
隨著寒武紀股價飆升,陳天石的身家跟著水漲船高。今年3月27日,陳天石就以870億元財富位列《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95位,以持有寒武紀29.63%股份市值計算,如今身家已高達1835億元。
隨著寒武紀股價的暴漲,其他投資者的動向也引起了股民的廣泛關注。其中,最引發(fā)輿論熱議的要數章建平,其因投資寒武紀暴賺數十億元,被市場稱為“最強牛散”。
數據顯示,在寒武紀2024年年報中,章建平躋身其前十大股東,持股數為533.88萬股,以2024年12月31日股價計算,彼時其所持股份的參考市值為35.13億元。寒武紀2025年半年報顯示,章建平持有寒武紀股份已進一步升為608.63萬股。
若以去年四季度股價均價測算,章建平的買入成本約為30.46億元。對比9月2日寒武紀的收盤價1480元/股來看,其持有股份市值已突破90億元。這意味著,靠著投資寒武紀,章建平的賬面浮盈已有約60億元。
此外,不少重點配置寒武紀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及主題型ETF,也跟著迎來了業(yè)績大豐收。Wind統(tǒng)計數據顯示,部分產品凈值增長率已超過60%,其中業(yè)績最突出的一只興證資管旗下基金,其年內回報率已超85%,大幅跑贏市場主流指數及同類產品平均水平。
實際上,作為國產“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于2020年7月才成功敲開A股資本市場大門。到2024年第三季度之前,它還只是資本市場的“小透明”,股價表現始終平平。時至去年9月,不少公募機構悄然加倉,讓寒武紀迅速耀眼了起來。
近一個月以來,在國產芯片產業(yè)前景爆發(fā)、DeepSeek版本升級、技術生態(tài)升級等多重因素的利好消息影響下,寒武紀股價高歌猛進,漲幅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近期半年報的發(fā)布,又為寒武紀的股價打了一針強心劑。
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寒武紀實現營業(yè)收入28.81億元,同比暴增4347.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0.38億元,實現扭虧為盈,毛利率高達55.93%。
2017年至2024年,寒武紀因商業(yè)化不足等原因,曾連續(xù)8年虧損,虧損總額達55億元。這次披露的半年報,讓市場見證了寒武紀的“華麗轉身”。
02、寒武紀的AI芯片,被誰爆買
寒武紀業(yè)績改善的背后,是國內大客戶對算力需求的爆發(fā)。尤其是在今年,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都拿出了“All in AI”的投資熱情,寒武紀訂單數量和互聯網客戶收入都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
根據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寒武紀云端智能芯片訂單達1.2萬片,創(chuàng)下季度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寒武紀的互聯網客戶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8%提升至22%,商業(yè)化進程明顯加速。
長期以來,寒武紀的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尤其是第一大客戶收入,于2024年達到9.29億元,占比高達79.15%。在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前五大客戶應收賬款和合同資產期末余額合計占總額的85.31%,第一大客戶占比超過40%。
寒武紀并未披露其大客戶信息,但隨著互聯網客戶收入占比提高,它和互聯網大廠之間的關聯也引發(fā)了市場的想象。市場曾長期傳聞稱,字節(jié)跳動是寒武紀第一大客戶。國際知名投資機構伯恩斯坦WAP于今年4月的研報中提到,寒武紀2024年向字節(jié)跳動交付了約2萬~3萬片思元590芯片。
今年3月,更有消息稱,字節(jié)跳動向寒武紀下單了4萬片單價2.5萬元的思元580芯片,總價值達10億元。不過,對此字節(jié)跳動曾公開表示“消息不實”。
除此之外,其他互聯網巨頭和寒武紀的合作態(tài)勢,基本已都是“明牌”了。阿里自2024年第一季度起,通過阿里云采購寒武紀芯片,主要用于大模型推理和金融風控系統(tǒng)。騰訊也在自家的混元大模型訓練中對思元690芯片進行測試。
寒武紀在半年報中明確指出,其訓練軟件平臺進一步擴展了對DeepSeek系列、阿里Qwen系列、騰訊Hunyuan系列模型的支持,重點優(yōu)化了通信計算并行方面的性能,提高了混合專家模型訓練的整體吞吐。
從當前預付款和存貨方面來看,寒武紀未來一段時間的訂單都不用太發(fā)愁。今年第二季度末,寒武紀預付款項達到8.28億元,存貨余額為26.9億元,相比2024年年末有所增長,其中存貨余額占總資產比例為31.95%。
互聯網公司為何紛紛采購寒武紀芯片?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國產芯片性能表現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與英偉達芯片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尤其是性能提升、供應鏈優(yōu)勢以及生態(tài)建設方面都有了相對不錯的表現。
一方面,寒武紀自主研發(fā)的思元系列AI芯片,是國產AI芯片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如寒武紀最新一代思元590芯片,便是采用了7nm工藝和Chiplet(芯粒)架構,綜合性能表現接近英偉達A100芯片的80%。
如今,寒武紀正快馬加鞭布局下一代3nm工藝芯片。有報道稱,其思元690芯片已經進入最后測試階段,性能對標英偉達H100芯片,未來有望成為國產最強算力載體。
另一方面,在供應鏈本土化方面,寒武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英偉達相比,寒武紀無需依賴海外架構或工具,既能滿足自主可控的要求,也能幫助客戶規(guī)避供應鏈風險。
生態(tài)適配是其中更關鍵的一環(huán)。要知道,芯片軟件生態(tài)的成熟程度,直接決定了開發(fā)者黏性和市場滲透率,此前英偉達便是靠構建起CUDA生態(tài),讓后來者久久無法撼動其地位。為了突破生態(tài)瓶頸,寒武紀也在努力打破限制,構建了NeuWare軟件棧。目前其生態(tài)中擁有超10萬開發(fā)者,雖然還比不上英偉達生態(tài)500萬開發(fā)者的數量,但也已覆蓋阿里、騰訊等頭部客戶。
不過,一位產業(yè)鏈人士也對《財經天下》表示,英偉達成熟的CUDA生態(tài)是其最大的護城河,“未來寒武紀在開發(fā)者數量、算法庫的豐富度以及社區(qū)活躍度等方面,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投入和產業(yè)協(xié)同來破解”。
據其進一步透露,“去年底有一家互聯網企業(yè)就曾計劃大量訂購寒武紀芯片,后來由于生態(tài)適配的問題最終不了了之”。
03、競爭激烈,“寒王”穩(wěn)不穩(wěn)?
寒武紀無疑開啟了屬于自己的資本敘事。然而,當一家企業(yè)“加冕稱王”時,也預示著它來到了一個冰火交替的新階段。想要長久穩(wěn)坐“股王”之位,寒武紀的挑戰(zhàn)并不低。
眾所周知,此前不少股價超越貴州茅臺的公司都是曇花一現,如暴風科技、長春高新等,但維持時間最短不到一天、最長也就一年左右。當前,寒武紀和貴州茅臺兩只新舊“股王”仍在激烈纏斗中。
敏銳的公募基金已提前嗅到了新風向。回看第二季度交易情況,此前選擇重倉壓住的基金持倉數據,已開始顯露出明顯的態(tài)度分化,甚至有部分機構開始兌現收益,提前給寒武紀的“高溫”潑了一些冷水。
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有269家基金選擇增持寒武紀,但與此同時也有119家基金選擇減持,基金持股總數6709.63萬股,對比去年同期的9777.88萬股已大幅下降,達到近兩年來的低點。
背后的原因在于,寒武紀高估值背后,市場也并非全無擔憂。
一位半導體產業(yè)鏈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雖然與英偉達頂級芯片仍有代差,但在特定模型,尤其是推理場景和特定應用上,很多國產芯片已具備可替代性,當前也都在大規(guī)模出貨中,寒武紀面臨的競爭壓力并不低?!?/p>
尤其是手握大量算力需求的大廠,和AI芯片供應商很難形成十分緊密的綁定關系。當前,互聯網巨頭已紛紛開啟自研芯片之路,既可以掌握核心技術,又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例如,百度旗下有昆侖芯,騰訊也在投資芯片領域。近期更有市場消息傳出,阿里打算直接下場自研芯片。這些都打破了它們與上游芯片企業(yè)的合作關系和商業(yè)模式,催生出“既合作又競爭”的復雜局面。
曾有市場傳言稱,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為滿足自身需求,追加購買寒武紀思元370芯片至15萬片。對此,9月1日阿里云對外回應稱,阿里云確實一云多芯支持國產供應鏈,但傳言阿里采購寒武紀15萬片GPU的消息不實。
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對《財經天下》說道,“芯片行業(yè)技術更新快,比如AI芯片領域就從GPU到TPU,再到各種ASIC,大廠保持靈活可以隨時切換供應商,避免被卡脖子”。
回到更為理性的業(yè)績層面,盡管寒武紀今年上半年營收有了大幅上漲,但其營收規(guī)模僅僅約29億元,無論是和英偉達同期營收約5973億元,還是和貴州茅臺同期營收910億元相比,差距都十分巨大。
就研發(fā)投入而言,寒武紀在半年報中提到,公司保持了較高強度的研發(fā)投入。上半年其研發(fā)投入達4.56億元,研發(fā)投入占營收的比例為15.85%,同比下滑675.07%。對比來看,英偉達2025年財年的研發(fā)投入則超百億美元。
作為A股唯一千元科技股,寒武紀已成為AI芯片領域的頭號玩家。回顧A股歷史,曾有不少企業(yè)股價超越貴州茅臺,但在短暫登頂后,大多沒能守住高位,難以穩(wěn)居千元陣營。
寒武紀無疑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代表”,但尚未成為商業(yè)成功的“成熟典范”,它能否打破A股“茅臺魔咒”,仍需時間檢驗。
(作者 |豆蔻,編輯 |陽一,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