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jīng)典詩詞,講歷史故事,北窗讀詩誠邀您的光臨。
?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
君王自起新豐后,項羽何曾在故鄉(xiāng)?!?李商隱《題漢祖廟》
簡譯:
男子漢應當馳騁天下,乘著有利的時勢去統(tǒng)一八荒,大丈夫怎能胸無大志貪戀故鄉(xiāng)?
劉邦坐上君王寶座仿家鄉(xiāng)建造新豐縣城時,項羽衣錦還鄉(xiāng)的理想早成了一枕黃粱夢。
?
賞析:
大中四年(850年),李商隱在徐州盧弘止幕府任節(jié)度判官,有機會游歷漢高祖故鄉(xiāng),《題漢祖廟》即作于彼時。
這是一首詠史詩,熱情地歌頌了有志者的遠大抱負,全詩氣勢恢宏,視野遼闊,色調(diào)明快,格調(diào)激昂,意境闊大。
此詩篇幅雖短小,但卻氣勢豪邁,意義深遠,蘊含著對歷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和對人生志向的慷慨抒發(fā),堪稱佳作。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
開篇直抒胸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滿豪情壯志,以一種雄渾豪邁的氣勢,直接點明了全詩的主旨。
首句強調(diào)有志男兒應胸懷天下,把握時機,以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抱負去開拓事業(yè),不應該局限于一隅。
“乘運”指順應時代賦予的機遇運勢,“宅”有占據(jù)、安頓之意,“八荒”指天下、四面八方極遠之地。
這是一種囊括四海、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氣魄,同時也是李商隱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更是他的遠大志向。
次句與首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池隍”常借指城市,古代掘土為城,城下之地,有水為池,無水為隍。
此詩代指故鄉(xiāng)或狹小的地域范圍,一個是志存高遠的鷹擊長空,一個是胸無大志的井底之蛙,高低立現(xiàn)。
李商隱有凌云壯志,渴望如劉邦那樣投身廣闊天地,成就一番事業(yè),而非如項羽似的沉溺個人的小天地。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可惜,他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一生難得有所作為。
作此詩時,李商隱37歲,任職徐州盧弘止幕府,雖然還是幕僚的角色,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深刻思考,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困境中亦堅守信念,追求理想,正是其詩歌的魅力所在。
?
君王自起新豐后,項羽何曾在故鄉(xiāng)。
后兩句巧妙地運用劉邦和項羽的歷史典故,將兩位歷史人物的不同命運進行對比,從而深化詩歌發(fā)主題。
“君王”即漢高祖劉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在沛縣起兵反秦,在此期間,常年征戰(zhàn)在外。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劉邦在在定陶登基為帝,建立漢朝,七年后遷都長安,將父親接入城中。
可父親年老思鄉(xiāng),整日郁郁寡歡,為解老父親的思鄉(xiāng)之情,劉邦命人在長安灞橋仿照豐邑建造了新豐縣。
新豐縣城的格局和故鄉(xiāng)一模一樣,而且,劉邦還將豐邑居民整體移居至此,形成了“雞犬識家”的景象。
劉邦生于徐州沛縣,后來定都長安,為了安撫父親,又建一座和家鄉(xiāng)一樣的村莊,人在哪,家就在哪。
這就是劉邦的寬廣胸懷,不局限于一隅,有進取的精神和開拓的勇氣,兼具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從容自信。
可再看項羽,明明是各個方面都超脫劉邦,可就因為他兒女情長,沉溺于個人的小天地,最終一事無成。
項羽本來有在咸陽建都稱帝的機會,可是他卻一心歸鄉(xiāng),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他懷念故鄉(xiāng)的親人,懷念為他祈福的虞姬,更渴望實現(xiàn)“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執(zhí)意回歸江東。
可是,就因為他對故鄉(xiāng)的過度執(zhí)著,以及剛愎自用,和不能知人善用,最終導致了烏江自刎的悲劇結(jié)局。
一心想要衣錦還鄉(xiāng)的最終埋骨他鄉(xiāng),天下為家的成就了帝王偉業(yè),真是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劉邦和項羽,于李商隱而言,是歷史的反思,是興衰之嘆,更是“宅八荒”的勇氣與“破池隍”的決絕。
參考資料:
《李義山詩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