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于普京要來中國的消息越來越多,克里姆林宮直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這次訪問——這可不是媒體瞎炒,是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親口說的。為啥要用這么重的詞?說白了,就是這次普京來中國,規(guī)格高、帶的人多、要辦的事也多,目標還特別實在。
普京這次要在中國待四天,從8月31日到9月3日,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先去天津參加上合組織峰會,再到北京出席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間還得見不少國家領導人,開一連串雙邊會談和多邊交流會。俄羅斯把好多要緊事都堆在這四天里解決,態(tài)度已經(jīng)很明顯了。
大家最關心的,肯定是“史無前例”到底體現(xiàn)在哪兒。首先是時間夠長、行程夠密。要知道,俄羅斯現(xiàn)在正面臨外部壓力,還打著仗,一個大國領導人能在另一個國家待四天,這在俄羅斯歷史上真不多見。其次是帶的人夠全——來的不只是外交官和負責禮儀的人,還有副總理、十幾個部長,連國企和大企業(yè)的代表都來了,這說明不只是走個過場,是真要談具體合作。
還有個細節(jié)得提一句,這次會談安排了“一加四”的形式,簡單說就是普京身邊跟著幾位關鍵助手和核心部門負責人,涵蓋外交、安全、經(jīng)濟、工業(yè)這些關鍵領域,把能拍板、能落實的人全帶到談判桌前。這種配置,可不是說兩句漂亮話就走,是當場對齊想法、當場定方案。
那為啥俄羅斯現(xiàn)在這么看重和中國的合作?我覺得就兩個原因。一是現(xiàn)實需要:俄歐關系鬧僵后,俄羅斯對外做生意得找個穩(wěn)定的渠道。中國有大市場,工業(yè)體系也全,不管是能源、資源,還是裝備、基建,兩邊都能對上需求。咱們常說“互補”,其實一點不玄乎——你需要穩(wěn)定的買家,我需要穩(wěn)定的供給,兩邊都能得好處。
二是安全形勢緊張: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和軍事壓力沒停過,在亞太地區(qū)也老折騰;中國這邊在臺海、南海也得應對挑戰(zhàn)?,F(xiàn)在的情況很清楚,兩邊都面臨壓力,自然更愿意抱團取暖,免得被逐個針對。所以這次談的不只是買賣,更是長期安排——怎么把能源運輸、跨境付錢、供應鏈保障、安全配合這些事一步步落地。
有人覺得上合組織在天津開的這個會,就是個區(qū)域會議,影響不大,但俄羅斯把它當成了重要平臺。為啥?因為在上合這個框架下,能把安全、經(jīng)貿、交通、金融這些事兒湊到一張桌子上協(xié)調。比如跨境付錢,西方一制裁就卡支付通道,那咱就得有備用方案;再比如大宗商品運輸,港口、鐵路、口岸得配合好,別讓貨走一半卡??;還有“去美元化”,這不是喊口號,得有具體的支付系統(tǒng)、清算規(guī)則,還得想好怎么應對風險。
這次俄羅斯還安排了和印度、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塞爾維亞等國領導人見面,要是能在上合平臺上把這些國家的合作鏈條串起來,俄羅斯對外的“防護墻”就能更穩(wěn)。
再說說能源,這是大家最容易看明白的。俄羅斯賣石油天然氣,最需要的就是穩(wěn)定的大買家和能預料到的價格渠道;中國用能多、需求穩(wěn),工業(yè)體系也全,還愿意簽長期合同,這給了俄羅斯一顆“定心丸”。
能源不是一錘子買賣,涉及到管道、運輸、保險、付錢、標準這些,都得慢慢磨合。俄羅斯這次帶的部長和企業(yè)代表,就是來捋順這些流程、補全這些環(huán)節(jié)的。這么做的好處很明顯:就算外部環(huán)境有波動,兩邊該運貨運貨、該付錢付錢、該維護維護,受外界影響能小很多。
除了這些“實打實”的合作,很多人也關心象征意義,比如普京參加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這事兒很重要——兩國在歷史記憶上能找到共鳴,政治互信就能更強。這可不是虛的:互信高了,談判就順,合作風險就低,遇到外面挑撥也不容易被帶偏。俄羅斯這次讓普京在中國待四天,也是用行動表明重視——把時間擠出來,關鍵節(jié)點都走到,釋放的信號很明確。
說到這兒,繞不開特朗普。他這段時間和普京見了面,給的禮遇不低,說話也客氣,想拉著俄羅斯緩和沖突,好把精力多放在對付中國上。但俄羅斯不看表面熱鬧——他們現(xiàn)在更需要穩(wěn)住經(jīng)濟、穩(wěn)住外貿、穩(wěn)住能源出口、穩(wěn)住技術和裝備的維護,這些現(xiàn)實問題,一兩場會面根本解決不了。
那特朗普會不會后悔沒來中國?估計他不會承認,但心里不痛快是大概率的事。因為這四天里,中俄會把一堆“能落地”的事往前推一步——你沒到場,就少了發(fā)言權,等以后再來,只能在已經(jīng)定好的框架里找位置。外交不是搶鏡頭,是看誰能把流程定下來、把時間表列出來、把負責人點出來,誰先定,誰就占主動。
還有人問,中美關系會不會因為這次訪問更緊張?這個話題大,我只說一點:一味加關稅、搞斷供,對中國這種產業(yè)鏈全、市場規(guī)模大的國家,沒啥用,還容易傷到自己。中國手里也不是沒反制工具,像稀土這種敏感資源,就不用多說了。與其硬碰硬,不如回到平等合作的路上——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愿意談;動不動給人下絆子,人家自然會找更可靠的伙伴。俄羅斯這次把“對華優(yōu)先”說得這么直白,就是在回應這種現(xiàn)實選擇。
這次訪問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俄羅斯安排了和中國、蒙古的三邊會談,還會和印度、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領導人見面。把這些國家串起來,不是擺樣子,是搭網(wǎng)絡——網(wǎng)絡搭好了,哪怕一條線出問題,其他線能頂上,彈性就出來了。對俄羅斯來說,這是穩(wěn)住外部環(huán)境的關鍵;對中國來說,這是拓展伙伴、分散風險的路子。兩邊把盤子做大,才有更大的回旋空間。
再回到“史無前例”這四個字——俄羅斯以前很少用這么重的詞,現(xiàn)在用了,說明他們有預期、有準備,也愿意投入成本。怎么判斷這詞是不是名副其實?看兩點:一是有沒有具體成果能驗證,比如有沒有簽協(xié)議、定項目、打通通道、建機制,哪怕只推進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進步;二是能不能扛住波動,要是遇到外部風浪,這些安排能不能頂住、能不能有替代方案、能不能快速修復。只要這兩點能看到,就不用糾結詞用得大不大。
特朗普會不會后悔沒來中國?就算不說后悔,也該意識到“缺席的代價”。中俄把合作往深了推,流程和機制是有先來后到的——你沒參與設計,就少了話語權;等規(guī)則基本定了,再想進來,只能按現(xiàn)有條款來,想改就難了。國際關系就是這樣,不是誰嗓門大誰說了算,是看誰能把事做實、把橋修好、把路打通。普京這次四天行程排這么滿,就是奔著“做實”來的。
普京訪華這四天不算長,但足夠把圖紙攤開、把工序排好,剩下的就看怎么落實了。對中國來說,只要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把自己的事做好,就不怕風浪;對俄羅斯來說,只要把“向東轉”的路走穩(wěn),找到可靠伙伴,也能跨過眼前的坎。
當然,我們希望這次訪問能出更多成果,但更看重的是,把“長期、穩(wěn)定、能扛事”的合作基礎打得更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