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打開全球軍費排行榜,美國的數據總能瞬間抓住所有人的目光,2024年軍費突破8500億美元,2025年預算更是劍指90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中國軍費的3倍以上。
從常識來看,軍費投入往往與軍事力量呈正相關,可現實卻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美國拿著如此巨額的軍費,為何沒能像預期那樣拉開與解放軍的差距反而被中國不斷追趕甚至局部超越?
是美國的軍費花得“不實在”,還是中國在軍工發(fā)展上藏著什么“高效密碼”?
美國軍工的興衰
總的來說美國軍工產業(yè)的崛起離不開戰(zhàn)爭的催化,二戰(zhàn)時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國迅速轉入戰(zhàn)時動員,半年內大量民用工廠轉型軍工生產,短短幾年間生產近30萬架戰(zhàn)機,平均每63分鐘就能組裝出一架轟炸機,成為全球盟軍的“核心兵工廠”。
冷戰(zhàn)階段,美蘇爭霸讓美國軍工迎來黃金時代,當時美國軍費占GDP比重極少低于5%,1967年更是高達9.42%,巨額投入催生出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一批軍工巨頭,也孕育出F-14、F-15等多款領先全球的明星裝備。
僅戰(zhàn)機設計公司就有近10家,技術儲備雄厚到70年代就有七八家企業(yè)能參與隱身戰(zhàn)機研發(fā)。
但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軍工開始走下坡路,軍費占比大幅下滑,裝備采購量銳減,不少軍工企業(yè)要么轉型民用、要么倒閉,道格拉斯、康維爾等曾經的行業(yè)力量相繼被兼并。
更關鍵的是,美國經濟金融化與全球化進程,讓軍工生產鏈條逐漸“外移”,低附加值環(huán)節(jié)大量外包,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越來越依賴進口。
甚至五角大樓報告顯示,導彈防御系統(tǒng)11.1%的關鍵供應商、彈藥生產線10.6%的產能都要依賴中國,稀土加工、鋰提煉等核心原材料更是被中國掌控全球主要份額。
如今的美國軍工,面臨著效率低下與創(chuàng)新乏力的雙重難題,一方面,壟斷格局導致競爭缺失,五大軍工巨頭掌控73%的空軍訂單,企業(yè)缺乏降本和創(chuàng)新動力。
另一方面,研發(fā)流程繁瑣低效,一枚新型導彈從立項到列裝要填238份表格,等批文落地時,中國同款裝備可能已完成兩次迭代。
種種問題疊加,讓美國軍工雖有高額投入,卻難再重現往日輝煌。
美國軍費流向
美國每年近萬億美元的軍費,并非都用在“刀刃”上,反而有大量資金消耗在非核心環(huán)節(jié)。
首當其沖的是全球軍事基地的維護開支,美國在全球擁有超過300個海外軍事基地,駐日美軍年開支就達50億美元,駐德美軍更是要70億美元,這些資金多用于基地設施維護、駐軍薪資福利,而非直接提升戰(zhàn)斗力。
此前阿富汗戰(zhàn)爭更具代表性,美軍在當地駐軍20年,累計花費2.2萬億美元,最終卻狼狽撤軍,大量裝備直接遺棄,投入與產出完全不成正比。
武器裝備的研發(fā)與采購,本應是軍費的核心用途,但美國軍工系統(tǒng)的問題讓這部分資金也存在嚴重浪費。
軍工企業(yè)過度追求技術復雜度過高,導致項目延期、成本超支成為常態(tài),海軍星座級護衛(wèi)艦因頻繁修改設計要求,施工時間延長3年,F-35戰(zhàn)機最初計劃單價4000萬美元,最終基礎款漲到8000萬美元,加裝配件后更是突破1億美元。
腐敗現象也層出不窮,2024年美國眾議員邁克·沃爾茲爆料,空軍采購一袋襯套花了9萬美元,而同款產品在中國電商平臺僅售9.9元,“1000美元馬克杯”“600萬美元買9只山羊”等事件,更是將軍費使用的混亂暴露無遺。
除此之外為維持全球霸權,美國需要在歐洲、亞太、中東等多個地區(qū)部署力量,資金被分攤到不同戰(zhàn)略方向,難以集中投入到關鍵裝備研發(fā)或產能提升上。
相比之下,中國軍費使用更聚焦,沒有大量海外基地需要維護,近四成預算直接用于裝備采購和研發(fā),資金集中投向航母、驅逐艦、先進戰(zhàn)機等核心領域,形成“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效果,這也是解放軍能在軍費較少的情況下,不斷縮小與美軍差距的重要原因。
中美軍工供應商差距
在軍工供應商層面,中美之間的差異,直接影響著兩國軍費的使用效能,也決定了兩軍實力差距的走向。
中國軍工供應商的核心優(yōu)勢,在于完整的自主工業(yè)體系與高效的生產能力,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制造業(yè)體系,工業(yè)產值達5.53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和歐盟總和,這讓軍工生產能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鏈條自主,無需依賴外部供應。
同時,軍民融合機制讓民用技術能反哺軍工,比如造船業(yè)的模塊化技術應用到軍艦建造,使得055型驅逐艦不僅造價僅8.5億美元(僅為美國伯克III級驅逐艦的1/3),建造速度還能達到美國的3倍,快速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
中國軍工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動力也在持續(xù)增強,在國家統(tǒng)籌規(guī)劃下,企業(yè)無需過度追求短期利潤,而是將重心放在技術突破上,航天領域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量是美國的三倍,核技術專利申請量也遠超美國,先進預警機、高超音速導彈等裝備的技術水平已實現對美軍的局部超越。
成本控制能力同樣突出,得益于制造業(yè)規(guī)模效應和高效管理,中國軍工產品成本遠低于美國,即便是普通炮彈,美國造價3000美元,中國同類產品僅需幾百元人民幣,這種成本優(yōu)勢讓中國能用更少的軍費,采購更多、更先進的裝備。
反觀美國軍工供應商,除了壟斷與依賴問題,還存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短板,受去工業(yè)化影響,美國軍工產能大幅下滑,2023年海馬斯火箭炮全年產量不足100套,炮彈月產量僅4萬發(fā),遠低于俄羅斯上千套火箭炮、20萬發(fā)炮彈的月產能。
更關鍵的是,美國軍工企業(yè)多為私人企業(yè),首要目標是追求股東利潤,而非提升國家戰(zhàn)斗力,洛克希德·馬丁等企業(yè)通過哄抬裝備價格、游說國會增加訂單獲利,甚至國會議員持有軍工企業(yè)股份,通過炒作“威脅論”推動軍費上漲,形成利益閉環(huán)。
這種以利潤為導向的模式,讓美國軍工供應商難以集中精力提升技術和效率,也讓美軍即便投入高額軍費,也難以在與解放軍的對比中占據明顯優(yōu)勢。
結語
軍費數額并非決定軍事力量的唯一因素,資金的使用效率、產業(yè)的自主能力、體系的運行效能,才是更關鍵的變量。
美國軍工曾憑借戰(zhàn)時動員和技術積累締造輝煌,但如今巨額軍費被分散在全球基地維護和腐敗浪費中,難以轉化為實際戰(zhàn)斗力。
而中國軍工依托完整工業(yè)體系、高效統(tǒng)籌機制和聚焦的資源投入,實現了“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也讓解放軍能在軍費較少的情況下不斷縮小與美軍的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