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隸屬于南澳縣這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及漁業(yè)縣,地處閩粵交界的海面,為北回歸線所橫穿,因守于高雄-廈門-香港這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素有“東南門戶,漳潮鎖匙”的美稱,遂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本名意為“南方泊船之海灣”。相傳南澳一詞始載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間,廣東提舉楊萬里率軍平定侵犯南澳的海盜沈師一事!氨I沈師犯南粵,帥師往平之”。此后,寇亂、兵戈還有各色寶藏的傳說,在這座小島的歷史中常;仨憽
南澳島地理位置示意圖
南宋遺藏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元朝后,旋即大規(guī)模向南方進軍,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元軍直逼臨安,宋廷在戰(zhàn)和不定中亂成一團,太皇太后即封宋恭帝趙?(xiǎn)之弟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封趙禺為廣王,判泉州兼外宗正事,由陸秀夫、楊鎮(zhèn)等人護送往婺州、溫州一路南逃,成為傳遞失落火種的希望小隊。三月,臨安城破,朝廷奉璽降元,南宋滅亡,而陳宜中、張世杰、陸秀夫等人則效仿昔日南宋宋高宗之舊例,擁立趙昰成立都元帥府,以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改福州為福安府,號召天下軍民相投。五月,趙昰于福州即位,號端宗,改元景炎,封楊淑妃為太后,世稱“行朝”。此后,都元帥府這一抵抗中心便開啟了流亡抗元之旅,也為后世留下了不少遺跡。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古圣賢像傳略》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景炎元年(1276)六月,“行朝”從水路南下泉州、廈門入廣東,11月,“帝舟遷于潮州,初泊紅螺山(屬饒平縣),旋移南澳”。在南澳島上,都元帥府于澳前村東面修建行宮,也便是太子樓,他們還在東南面的沙灘上挖井,據說共有三口,供皇室飲用的叫“龍井”,供文武官員飲用的叫“虎井”,供將士軍馬飲用的叫“馬井”。如今南澳島上還有它們的遺址,其間刻字患漫難辨。因此,便有傳聞說,當時小皇帝趙昰和他弟弟趙昺(bǐng)見追兵逼近,就將隨身所攜的金銀珠寶留在南澳島,于石壁上做出記號以便日后再來尋找。只是可惜,景炎二年(1277)正月,他們乘舟離島赴惠州后,便就此一去不復返。祥興元年(1278)四月,端宗病死,年僅十一歲,八歲的趙昺被擁立為帝。祥興二年(1279)正月,元軍進攻崖山,二月初六日,崖海決戰(zhàn)宋敗,陸秀夫抱末帝趙昺投海死,“后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萬人”,南宋徹底滅亡,而所謂的寶藏也失去了它的主人。
宋少帝陵附近的陸秀夫負帝殉海像
1962年的夏天,一位到海邊撈蝦的青年發(fā)現海灘上有一口水井,還在井石四角的石縫中撿到四枚宋代銅錢,分別鐫刻了“圣宋元寶”“政和通寶”“淳熙元寶”“嘉定通寶”的字樣。這口古水井便是曾經的馬井。經專家考察分析,它原本應該挖在坡地,只是因為陸地下沉,才為海沙所吞沒,只有當由臺風引起的大型海潮到來卷走沙層時,才會顯露真身,這便是井露現象。雖然寶藏沒能隨著一同浮出水面,但當地很快便發(fā)現了宋井的另一神奇之處:被海水淹沒過的它竟然有清甜的淡水!甚至據說即便將苦咸的海水倒入其中,其水質也不會有過多改變。于是,又有很多人堅信此井有靈,其水或有延年益壽之能,不惜千里到訪,取水沖茶珍藏。
政和通寶。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那么,對此有什么科學的解釋嗎?此地的降水會滲入地下,并因重力作用向地勢更低的古井海灘處匯集,形成淡水為主的地下水。井露發(fā)生后,地下水便會因形成的水位差而通過砂礫井底上升泉涌,由于沙質的孔隙較小,淡水和原留在井內的海水相互融合的非常緩慢,又因為海水密度更大,淡水會浮在海水表層,為人所打撈起。這便是它被認為是淡水井的緣由。
大盜之寶
盡管南宋寶藏實屬無稽之談,但南澳的確有上天賜予它的財富,那便是它在航海貿易中得天獨厚,“為諸夷貢道所必經”的地理位置。明代的《南澳賦》便稱頌道:
“故大國小邦,外趨內附。呂宋、琉球南金大賂,占城、暹羅隨波飛赴,佛齊、阇婆弗敢互顧(賈),真臘、彭坑疾馳如鶩!
南澳成為遠洋貿易的驛站和地文標志,就連鄭和七次下西洋都經過了這里。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影視劇《鄭和下西洋》
然而,在明初,朝廷卻并沒有好好地經營此南澳,他們“或墟其地,或徙其民”。明太祖朱元璋數次頒發(fā)禁令,嚴禁海民私自制造二桅以上船舶,出海諸國并與之互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永樂二年(1404)和永樂七年(1409)還來回搬離過當地的所有居民,當時南澳當地本來人就不多,此后更為荒涼焦土。該做法背后確有“以偽吳張士誠據寧、紹、杭、蘇、通、泰,及方國珍據溫、臺等處,皆在海上。張、方既滅,諸賊強豪者悉航糾島倭人寇”的因素,但也有明廷希望推行市舶司制度來壟斷貿易的意圖。無疑,這加劇了沿海居民的苦難,也無法真正鞏固空虛的邊疆:
“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寇勢盛。”
南澳逐漸發(fā)展成為真正的海盜淵藪(sǒu)和番舶互市之地。
銅火銃,明代。來源/故宮博物院
當時,主要來到南澳進行走私的民船,多來自暹羅和安南等東南亞國家,葡萄牙商人在16世紀后也開始頻繁到訪。隨著走私市場的開拓,海禁漸漸名存實亡。
“成、弘之際,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奸人陰開其利竇,而官人不得顯收其利權。初亦漸享奇贏,久乃勾引為亂……至嘉靖而弊極矣!
仿官釉茶船,明代。來源/故宮博物院
其原因之一是葡萄牙人東來后,“有司自是將安南、滿剌加諸番舶盡行阻絕,皆往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駐剖”,南澳正是往漳州海面的要津。另一件事是嘉靖二年(1522)日本的爭貢動亂,唯一合法的市舶司被撤,“番船無所容,乃之南澳互市”。公無管束,私賊遂起。
嘉靖、隆慶年間,相繼有許朝光、林國憲、吳平、曾一本等?芤阅习膷u為巢,修起樓寨,私行貿易,并“修船、制器、市藥、裹糧,百無所忌”,號稱“毒害東南者十余年”。而這群海盜倒還真為南澳滋生了另一則寶藏傳說:據聞,當年的巨盜吳平,似乎就在島嶼最北端由幾塊礁石組成的小島嶼上私藏了十八壇金銀,該地也因而得名金銀島。
國歷君自制圖
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繼光奉命率兵5000人自浙來援,與潮州總兵俞大猷水陸夾攻,討伐了盤踞在南澳島的吳平勢力,蕩平?堋3⑽〗逃,南澳政策也為之一變。隆慶元年(1567),南澳有限制地開放了海禁。萬歷三年(1575),福建巡撫劉堯誨和廣東總督殷正茂聯(lián)合上奏朝廷《請設南澳副總兵疏》,潮州知府郭子章也表示為固海防,應當再設南澳為鎮(zhèn),他們的建議得到采納。萬歷設“閩粵南澳鎮(zhèn)”,置副總兵,下轄左、右營,兼領福建南路和廣東東路水師,南澳島就此從“海外荒域”變成東南沿海的軍事重鎮(zhèn)。設鎮(zhèn)后,原屬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太平鄉(xiāng)信寧都的南澳島,就此分廣東饒平、福建詔安兩縣共管,這一兩省共管南澳的想法最先還是戚繼光鑒于此前海盜們“福建捕急,則奔廣東;廣東捕急,則奔福建”的情況 提出的。
方案實行后,“……樹兵列臚,海防肅矣。崇壘突溝城守固矣。墾田構室,民趨眾矣。昔之鯨鯢依崇,今則海波不揚而為商旅之坦途矣。昔之孤鼠恣睢,今則戴柞而為生民之樂土矣。”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影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
如今的深澳古鎮(zhèn)之中,還留有南澳總兵府。明時,南澳總兵府“坐南朝北,高二丈二尺,皆甃以石。壕深八尺”。然而,隨著明的由盛轉衰,南澳也漸漸荒廢,“鄭芝龍麾下士卒皆芝龍散金以養(yǎng),芝龍時為南澳副總兵,是啟禎以后,南澳之兵蓋有兵而無餉”,因此,南澳逐漸為鄭芝龍家族所據,于明清之交再起狂瀾。
海防重鎮(zhèn)
順治三年(1646),南明皇帝朱聿鍵殉國,鄭芝龍降清,但其子鄭成功帶著80人,由陳輝、張進陪同,自福建乘舟“止南澳,招兵制械,得數千人 ”,往來于廈門、銅山、金門、澎湖和臺灣諸島嶼間,開啟了復臺抗清的道路。在南澳島上,他和文武大臣于澳屬獵嶼(古稱“烈?guī)Z”)設高宗皇帝神位定盟復明,遂延南明之正朔十八載。如今的明、清總兵府舊址前,還有一棵大榕樹,主干18米,樹冠南北近28米,相傳便是昔日鄭成功的招兵處,被稱為“招兵樹”。
鄭成功畫像。來源/中國臺灣博物館
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建立鄭氏政權?滴踉辏1662),鄭氏部下陳豹降清,楊金木、杜輝繼續(xù)經營據守南澳島?滴跞辏1664),在黃岡總兵吳六奇的招降下,最后的杜輝也投降清朝,明朝制度的影響在南澳落下帷幕,其部眾遷往揭陽、黃岡,南澳遭到廢棄。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才準民復墾,“五年起稅”。此時,康熙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南澳對海防的價值,該政策正是為了后續(xù)的設鎮(zhèn)駐兵做準備。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影視劇《康熙王朝》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詔設南澳總兵,移廈門鎮(zhèn)總兵官并中、左、右三營官兵駐南澳,旋裁中營,改為左、右二營,左為福營,右為廣營”,其中左營派駐臺灣、淡水、澎湖,三年一調防。南澳島分屬饒平、詔安二縣。次年,“澄海協(xié)、達濠營水汛官兵船只改歸南澳水師鎮(zhèn)就近統(tǒng)轄”。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又設立海門營。至此,南澳鎮(zhèn)所轄包括左、右二營,澄海協(xié)、海門營、達濠營等五協(xié)營,其中只有左營由閩浙總督節(jié)制,其他四協(xié)營隸屬于兩廣總督節(jié)制。康熙五十六年(1717),時任廣東總督楊琳在全省范圍修筑炮臺,并提到了粵東海域防御的重要性,“惠、潮之洋盜絕,而全粵之海面寧”。這一提議背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南澳作為南北遠洋貿易中途停泊,以及肩負造船,燂洗(火燎涂灰以避海蛆)、產糖等其他功能之所的地位逐漸得到恢復。
同樣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下令“各處商船往東洋者,必由定海鎮(zhèn)所轄要汛掛號,往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又泛指爪哇等島)、 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又泛指菲律賓群島)等處出洋,必由澎湖、南澳所轄之要汛掛號”。然而,由于當地的軍事化管理體制越來越難以應對招民開墾,商漁云集,豪強勢大,糧餉失控這一系列的新問題,康熙五十六年(1717),朝廷禁販南洋,并開始思考進一步的管理革新。
輪船式風雨表,清代。來源/故宮博物院
雍正十年(1732),清廷詔設“粵閩南澳海防同知”,又稱南澳廳,等同州縣,受廣東督撫兩院、三司及潮州府節(jié)制。其時,據清人齊翀《南澳志》記載:
“南澳,一名井澳;一名白城;一名島南;一名瀛南。地分四澳:深澳、隆澳、云澳、青澳。深澳、隆澳屬粵;云澳、青澳屬閩。”
至此,南澳也正式成為行政上的區(qū)劃地理單元。
鐵柄鯊魚皮鞘瑩銠腰刀,清代。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朝末年,南澳再一次與走私貿易和王朝終局結合在了一起。道光年間,英國的鴉片商人曾買通南澳總兵沈鎮(zhèn)邦在南澳交貨。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林則徐抵廣州查禁鴉片,連撰《會札南澳鎮(zhèn)諭令長山尾等洋夷船一律全繳鴉片稿》和《札飭嚴辦東路賣煙夷船由》要求配合。最終,南澳鎮(zhèn)總兵賴恩爵會同陸豐、碣石鎮(zhèn)守軍,在廣大漁民的配合下,于該年八月在海面截獲英國走私鴉片船,繳獲鴉片二萬多斤,連同毒販一起押解廣州。此后英鴉片船仍試圖以南澳長山尾洋為秘密交貨點,但都被打斷收繳;㈤T銷煙的白霧中,湮沒了南澳的輝煌過往,也將在硝煙散盡后迎來它的新生。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電影《鴉片戰(zhàn)爭》
20世紀90年代,南澳成為廣東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區(qū)域,和汕頭經濟特區(qū)的改革前沿。如今,它身上的南宋遺藏、明清舊跡也被視作旅游資源,得到重視和開發(fā);蛟S,那些人從來沒有留下真正的寶藏,它只是藏在潮來潮往的天地間,留在勤懇工作的人民手心里。
今天的南澳島。來源/紀錄片《美麗中國自然》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irwl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