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1、“爆款”藥物的第一性原理
One drug in pipeline或者Pipeline-in-a-pill (下簡寫為PiP)是一種藥物開發(fā)策略,其中一種藥物用于多種適應癥。
從前任藥王修美樂到現(xiàn)任藥王“K藥”都具備這樣的特點,一款藥物造就一個藥企龐大的藥物管線矩陣!
一藥多用,一雞多吃,自然就會成為別的藥無法企及的“重磅炸彈”!
那么,研究哪些特征使藥物本身有成為one drug in pipeline的潛力的是非常誘人了。
一旦掌握這些藥物的評價方法,就能極大提升藥物開發(fā)的效率:從“尋找下一個重磅炸彈”,到“造就下一個重磅炸彈”!
當然,競爭對手們還在“意淫下一個重磅炸彈”!
藥企可以使用此策略從單一藥物中獲得更廣泛的治療和商業(yè)潛力,這是一種進攻性策略,是“陽謀”!
當立項藥物達成目標時,PiP 可以創(chuàng)造巨大的戰(zhàn)果。
這點可從具有PiP潛力藥物的并購中得到證明:
BMS在2020年以13.1B的價格收購了Myokardia,用于其心血管藥物mavacamten;
吉利德在同年以4.9B的價格收購了Forty-sevety,以獲得了抗CD47單抗Magrolimab;
強生2020年以$6.5B購買 Momenta的抗FcRn抗體Nipocalimab。
那么,這些 PiP 藥物的價值“玄機”何在?
(1)臨床成本非常低- 一旦獲批一種新適應癥進入臨床,公司不必啟動新的發(fā)現(xiàn)和臨床前項目;
(2)最大化商業(yè)潛力- 可同時瞄準多個很少或者罕見適應癥的患者群體,在局部最大化可使用其的患者規(guī)模;
(3)商業(yè)化效率高- 一家公司 只有一種藥物,可以實現(xiàn)大量的銷售和營銷資源的節(jié)省,每種新的批準及其市場準入會因先前的批準而放大;
當然了,風險和收益是并存的!
PiP策略容易被模仿,尤其是“fast follow”的沖擊,如何做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就非常難。
此外,公司將大量資源押注于某一個候選藥物,如果該藥在首次臨床試驗中失敗,整個項目的價值可能會很快歸零,不過這個風險只在多個適應癥同時推進的情況下顯著存在的。
那么,立項的時候從哪些點下手,才有可能搞一把“爆款”藥呢?
(1)藥物的作用機制(MoA)必須是廣譜的,得是針對多條通路和多種疾病的靶點。這是成功實施PiP策略的前提。
這個邏輯很簡單,在此基礎(chǔ)上稍微復雜的點是廣譜作用機制還能帶來聯(lián)合用藥的潛力,從而進一步提升藥物價值。這就考驗公司對適應癥的臨床情況的判斷力了。
(2)差異化給藥和不同的遞送方式,使藥物能在不同的臨床場景下治療患者。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在腫瘤學中以高劑量應用,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中則以低劑量應用。
(3)進行長期安全性研究,及采用更高效的試驗設計。因為是同一款藥物的不同適應癥,因此可在臨床設計上統(tǒng)籌管理。安全性數(shù)據(jù)甚至是藥效數(shù)據(jù),在不同試驗間是可以互相參考、佐證的。
這一點,絕對的是“知易行難”,傻子都知道,但沒幾個公司能操作明白。
總之,符合上述特點的藥物有很多,
比如:Keytruda(PD-1單抗),Humira(抗TNF-α單抗),Avastin(抗VEGF-A單抗),Rituxan(抗CD20單抗),Avacopan(C5a受體拮抗劑),Neupogen(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Revlimid(免疫調(diào)節(jié)劑)、Soliris(抗C5單抗)等;
這些“爆款”藥物都是很好的PiP案例,今天胖貓?zhí)魞蓚€案例給大家擺擺龍門陣!
GO
2、經(jīng)典案例分析
(1)Soliris依庫珠單抗
Soliris(依庫珠單抗)是一種補體抑制劑,它徹底改變了極罕見疾病患者的用藥,并將Alexion公司打造成為標志性的藥物開發(fā)企業(yè)。
Soliris是PiP策略的典型案例:在過去約20年中,該藥在4個主要適應癥上取得了成功,同時也經(jīng)歷了9次失敗。
2007年,Soliris在經(jīng)歷了4次中止的臨床試驗后,獲批用于治療陣發(fā)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癥(PNH)。
2011年,F(xiàn)DA批準Soliris用于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綜合征(aHUS)的治療。Soliris是這兩種極罕見孤兒病的首個獲批藥物。
此后,Soliris又陸續(xù)獲批用于治療成人廣泛性重癥肌無力(MG)和視神經(jīng)脊髓炎(NMO)。
Alexion公司在PiP策略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采取了產(chǎn)品組合策略:一方面不斷拓展Soliris的適應癥范圍,另一方面開發(fā)其他補體抑制劑。
Soliris之所以能成為PiP藥物,關(guān)鍵在于其靶向補體系統(tǒng),而補體系統(tǒng)在多種免疫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都起著核心作用。
盡管Soliris在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大適應癥上失敗,但通過聚焦那些缺乏標準治療或根本沒有標準治療的極罕見疾病,并借助FDA支持下更高效的臨床試驗,Alexion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產(chǎn)品系列。
Soliris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案例,展示了單一藥物如何通過不斷擴展適應癥,逐步增加其臨床應用范圍,同時也告訴我們,PiP失敗的風險也是同時并存的。
(2)Rituxan(利妥昔單抗)
Rituxan是PiP策略的另一個典范。憑借其廣泛的B細胞靶向作用和精準醫(yī)學特性,Rituxan不僅徹底改變了NHL等疾病的治療格局,還成功擴展到多種自身免疫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成為抗體藥物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
利妥昔單抗 靶向CD20,由基因泰克(Genentech)與IDEC(現(xiàn)為Biogen)合作開發(fā),是首個獲批用于癌癥治療的抗體藥物。
其適應癥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肉芽腫性多血管炎、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以及尋常型天皰瘡等。
此外,還常被“超說明書off label use”用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球蛋白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伯基特淋巴瘤、多發(fā)性硬化癥、韋格納肉芽腫、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水皰性皮膚病和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等多種疾病。
作為B細胞清除療法,該藥的適應癥領(lǐng)域橫跨血液瘤和自免疾?。?/p>
1985年,IDEC Pharma成立,公司聚焦于通用的B細胞靶點——CD20藥物的開發(fā)。其基本思路是通過靶向CD20,清除患者血液和骨髓中的B細胞(包括正常和惡性B細胞),但保留記憶性B細胞。
1992年,IDEC提交了IND,并于1994年在1期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積極療效(15例患者中6例腫瘤縮小)。
但彼時,IDEC開發(fā)的是全新治療模式——單克隆抗體,且適應癥NHL年發(fā)病僅約4萬人,被認為市場有限。
因資金短缺難以繼續(xù)推進臨床。1995年IDEC與基因泰克合作,為Rituxan開發(fā)提供了資金。隨后,Rituxan在一項關(guān)鍵性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并于1997年首次獲FDA批準用于NHL。
后續(xù)研究顯示,Rituxan聯(lián)合化療效果更佳,并成為一線治療選擇。
自首個臨床試驗至今近40年,Rituxan依然作為單藥、聯(lián)合和維持治療方案,每年治療約50萬名患者。
作為首個獲批用于癌癥的單抗,展現(xiàn)了精準醫(yī)學的力量,也為Herceptin、Avastin等后續(xù)抗體藥物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Rituxan之所以能夠成為PiP,有以下幾個原因:
利用當時的新技術(shù)——單克隆抗體(mAbs),為疾病帶來了比傳統(tǒng)藥物更高的精準度。如今的細胞治療、ADC和基因治療等新模式具有類似潛力。
選擇進展相對緩慢的適應癥,使Rituxan可用于維持治療,并有更多機會與其他療法聯(lián)合應用。
B細胞消耗在腫瘤和自免疾病中有廣泛作用,可以探索所有由B細胞驅(qū)動的疾病。
GO
3、小結(jié)
PiP確實策略能夠帶來的巨大患者影響和商業(yè)規(guī)模,后續(xù)還會重點分析其他幾款重點藥物。
這種“進攻型”的藥物立項開發(fā)策略確實兇殘,但是風險也是夠大的!
與之相對應的“保守型”立項開發(fā)策略還有Portfolio和Platform型,后面也會系統(tǒng)跟大家分享。
或許能幫大家抽絲剝繭看清楚現(xiàn)在很多公司在立項和開發(fā)上的底層邏輯。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立項的時候,能用上這些邏輯!讓在的工作在老板眼前一亮,升職加薪,不在話下!
說一千,道一萬,看懂了胖貓分享的內(nèi)容,觀眾老爺們要及時轉(zhuǎn)化成自己的“搞錢!搞錢!搞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