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的歧途與共生:
談談沃興華與楊再春的不同書法際遇
□馮華(二馬頭陀)
沃興華與楊再春兩位書法家的相繼離世,在書壇引動了諸多思考。他們生前走在不同的路上:一個常被歸為“雅”,一個總被貼上“俗”的標簽。這“雅”“俗”二字,如陰陽兩極,道盡了中國書法藝術在當代社會里復雜而深刻的命運。
沃興華的書法,像一股倔強的水流,在喧鬧的時代里逆勢而行。他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舒適圈,目光投向秦磚漢瓦的斑駁、敦煌殘卷的墨跡,甚至民間書寫的粗獷線條,從中汲取古老而堅韌的生命力。筆下常有變形、夸張,甚至帶著“破壞”意味,充滿原始的張力與視覺沖擊。這更像是在探索筆墨的邊界,追問書寫的自由本質。他的線條,不是為了取悅誰的眼睛,而是內心掙扎的痕跡,是藝術靈魂的呼喊。
然而,這條孤絕的路注定布滿荊棘。他那“奇崛”“生澀”的書風,挑戰(zhàn)著大眾的審美習慣,常讓人覺得難以接近。沃興華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勘探者,執(zhí)意在筆墨世界里開掘新的精神礦藏。他的“雅”,是高蹈的、實驗的,卻也因過度沉浸于個人的精神遠征,而時常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那份孤獨感,與他的探索精神一樣,令人動容。
楊再春選擇的,則是另一條通向千家萬戶的路。他深諳書法普及之道,借助電視熒屏的廣泛影響和大量規(guī)范字帖的出版,把書法的種子撒進了尋常百姓家。他的字清麗、端正、美觀,深受大眾喜愛。筆下行楷,結構勻稱,筆法清晰,好認又好學,大大降低了書法入門的門檻。在書法被束之高閣、日漸遠離日常生活的年代,楊再春憑借其內容的稀缺性(彼時大眾渴求書法培訓)、平臺的權威性(央視平臺)和不懈的傳播熱情(持續(xù)講座和大量出版各種字帖),讓無數(shù)普通人重新感受到了筆墨的溫度。
然而,普及的另一面,則是“俗”的爭議。他的書風因過于追求實用,常被批評為有些“模式化”“老干體”,缺乏更深的藝術張力和情感沖擊。他的“俗”,是普及的、實用的,是底層大眾的認可與業(yè)內專業(yè)人士的鄙夷。
沃興華與楊再春不同的藝術際遇,恰好映照出雅俗在當代文化中的兩面。沃興華的“雅”,以其先鋒姿態(tài),拓寬了書法的藝術疆域,在當代藝術中贏得一席之地;楊再春的“俗”,則以其普及之功,夯實了書法的群眾基礎,讓筆墨在更廣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其實,在我看來,雅俗之間,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雅,需有俗的土壤滋養(yǎng)其根脈,方能避免成為空中樓閣;俗,需有雅的境界作為精神燈塔,方能免于流于淺薄。兩位先生的道路,看似分道揚鑣,實則共同構成了當代書法生態(tài)不可或缺的兩翼:沒有沃興華式的先鋒探索,書法藝術或將失去其銳氣與深度;沒有楊再春式的廣泛普及,書法藝術則可能淪為少數(shù)人的孤芳自賞,失去大眾對它的熱情烘托與時代加持。
如今兩位先生已經(jīng)飄然離去,他們的背影隱入了歷史的長河,也留下深刻啟示。書法的未來,既需要勇于突破桎梏的“雅者”,在無人區(qū)開疆拓土;也需要甘于鋪設路基的“俗者”,將藝術之光照進尋常巷陌。雅俗共生,方能共同撐起書法藝術在當代天空下那片廣闊而富有生機的穹頂。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說明:本文作者馮華(二馬頭陀),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書協(xié)理事、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河南省直書協(xié)副主席,書法秘笈主編】
本文作者習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