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補課傳單拍在我臉上的時候,我正坐在樓下便利店啃烤腸。
傳單上寫著:“不補課,初中三年白上。”我看著這句像毒雞湯又像詛咒的口號,差點把烤腸噎回氣管。
想起自己讀初中的時候,班里90%的同學都在偷偷“開外掛”。
明面上是同桌,晚上各自回家就是敵對勢力:一個在輔導班用手寫板畫函數(shù),另一個在家靠B站跟著up主抄題。
你以為自己和他們是一起起跑的,結(jié)果你在家擼貓,他們在外搞題海。你在被窩里和周公下五子棋,他們在奧數(shù)教室和坐標系貼貼。
第二天一早,數(shù)學小測,題目一出,那孩子拿起筆就像特工拆炸彈,而你則像路人誤踩了雷管——懵。
但補課風暴中,確實也有那么幾位“釘子戶”,在補課世界里不動如山,硬是一節(jié)課都不沾。
你問他們靠啥挺住的?一開始我以為他們是拼爹,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拼的是——各自的“命”。
一、有些孩子,不是沒補,是“補不起”
社會的鐮刀,最鋒利的時候,是掛上“教育公平”那塊牌子的。
你以為不讓老師校內(nèi)講重點,是為了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結(jié)果你發(fā)現(xiàn),重點變成了校外獨家內(nèi)參,只對能買得起“會員”的開放。
我初三那年,隔壁王二狗數(shù)學總是吊車尾,老師早就默認他考試是靠蒙。
他爸是修水管的,常年在城中村扛扳手,王二狗媽是保潔,拿一千多塊月薪。你說他要不要補課?他當然想。他也幻想過能像同學那樣,寒假進個數(shù)學沖刺營,化身函數(shù)小王子。
問題是,他連公交卡都是用他媽前天撿瓶子換的零錢充的。
有次老師布置周末練習卷,他跑去文具店花兩塊錢復印了一份,蹲在巷子口自學到晚上九點。復印紙差點被夜露泡皺。他考了全班第17,第一次超過了隔壁那位“補課一條街”出身的富二代。
后來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窮版柯南,窮得連配角都沒有的那種。
有一年冬天,咱們小區(qū)一個輔導班搞促銷:前十名報名有8折優(yōu)惠。
王二狗他爸咬牙交了300塊押金,勉強搶到最后一名額。第二周輔導老師說要換教材,每本98元,還不包資料費。王爸回家后把煙掐了半根,說:“咱不學了,兒子自己看書也能成材。”
結(jié)果,王二狗第三次段考后,試卷寫滿批注,語文作文還被老師拿去當范文貼在教室后墻。
我們都說,這叫“經(jīng)濟適用型學霸”,考神沒打補丁,反而自帶外掛。
二、太聰明,補課反而浪費時間
我碰見過一種學生,平時上課仿佛在養(yǎng)生,手握水杯、嘴角含笑。
數(shù)學老師講題講得唾沫橫飛,他卻像在聽一首抒情老歌,悠然自得。
但考試一來,直接把“題王”們拉下馬。他不是不學,而是走的另一條“內(nèi)功路線”:對題目天然敏感,一眼掃過,腦中建模,思路比光速還快。
你讓他去補課?
那跟逼金庸筆下的掃地僧去報詠春培訓班一樣荒謬。
他們不需要把時間浪費在一堆早就會了的公式和套路上。他們的痛點不是“不會”,是“太會”,一講他們就煩。
我同桌小陶,爸媽實在太焦慮,非要給他報補課。
他一臉生無可戀地去上了兩節(jié)英語,回來后說:“感覺像進了‘慢直播’,上課時我看了三個短視頻,還解了道數(shù)學題。”有一次他太無聊,在老師講語法時給整班畫漫畫頭像,后來還出了一本畫冊叫《英輔日記》。
段考他還是第一,老師還以為他偷聽課,狠狠表揚了他爸媽的“輔導有方”。
后來他爸媽興奮去續(xù)費,小陶當天就逃課跑路了,理由是:
“這錢不如買套PS教程,我至少能當個設(shè)計狗?!?/p>
三、有后援團,當然不慌補課
有一類人,命中自帶“家教模板”。
爸媽一個985,一個211,家里電視遙控器都歸“學習頻道”調(diào)度。他寫作文前,他爸先引用了魯迅,他媽講了艾略特,然后他們還說:“你自由發(fā)揮。”
他們的補課,是親情牌,是家庭內(nèi)卷,是“你先把這本《道德經(jīng)》看完,我們再談數(shù)學的本源。”
這種孩子哪怕放學回家洗碗,他腦子里也在推理電解水的離子反應式。
你讓他花錢去外面補課?他爹直接端出自己30年前的競賽筆記,說:“孩子你看,這才叫思維導圖?!?/p>
我鄰居小林,他爸媽一個學工程力學,一個研究教育心理。
他成績中游,他們卻天天給他開“復盤會議”。一次數(shù)學考了75分,他媽拿出心理測試表格說:“是不是最近情緒不穩(wěn)定?”他爸拿出草圖紙講了個斜拋運動原理,講著講著一轉(zhuǎn)頭:“孩子你知道為什么你不會做?你沒建坐標系?!?/p>
后來小林索性自己做了一套思維導圖,每天自己“教學自救”。中考那年他考進了本地最強高中,全靠家里自制“清北預科班”。
他說:“你以為我不補,其實我每天都在‘家庭特訓營’?!?/p>
所以,補與不補,真不是看臉的玄學。
如果說補課是個“偽命題”,那不補課的背后,一定有更深的真問題。不是誰走了捷徑,是每個人的路徑不同。有人靠資源突圍,有人靠時間熬成高手,還有人靠腦子,直接跳過“苦勞”那段。
問題不是補不補,而是怎么補、為誰補、補完后還有沒有余力去生活、去思考、去感受學習本身的節(jié)奏。
最怕是那種補到最后,人沒了,成績也沒了,時間掏空,興趣蒸發(fā),一切換來的只是“考得還行”。更怕是補成了習慣,卻失去了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沒人領(lǐng)路,就成了原地打轉(zhuǎn)的風箏。
教育這個事兒,說到底是個長期戰(zhàn),不是誰提前沖刺就贏了,更多時候是,看誰能跑得久、跑得穩(wěn)、跑得開心。
所以啊,不補課的孩子,有可能掉隊,也有可能成為黑馬。別急著貼標簽,畢竟人生不是一次月考就能判生死。有空多看看他們怎么想,怎么走,再決定要不要拉他們進補課的大軍。
別讓“補不補”,變成家長的焦慮風向標,而不是孩子的成長指南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