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預料到,在2025年7月,全球軍貿圈被一則消息攪動:土耳其與印尼簽署100億美元合同,計劃向后者出口48架“可汗”五代機。這看似是雙方都獲利的局面,其實背后或許暗藏玄機,其中的政治算計才是雙方的最終目的。實際上,印尼斥巨資購買的“可汗”,不僅是一款尚未完全成熟的戰(zhàn)機,更成為土耳其試圖竊取中國殲-35發(fā)動機技術的跳板。所以,與其說這場交易是印尼的“技術躍遷”,倒不如說是一場被精心設計的“技術陷阱”。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眾所周知,“可汗”戰(zhàn)機是土耳其首款國產五代機,2024年2月完成首飛,但至今僅進行兩次試飛,且第二次試飛后因結構問題返廠維修。其動力系統(tǒng)依賴美國通用電氣的F110-GE-129發(fā)動機,推力130千牛,但無法實現(xiàn)超音速巡航。土耳其雖宣稱2032年將推出國產TF-35000發(fā)動機,但目前連設計圖紙都未公開。更關鍵的是,“可汗”的雷達、航電系統(tǒng)核心部件仍依賴以色列和英國技術,隱身涂料和電子戰(zhàn)設備尚未成熟。
從一組數(shù)據就能看出問題:土耳其的國防預算僅120億美元,而“可汗”項目總投資已超200億美元,資金缺口巨大。資金短缺便無法繼續(xù)開展項目,雖說印尼的100億美元訂單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但也僅占項目成本的50%。如果技術瓶頸無法突破,項目延期或擱淺的風險極高。
那么土耳其為何急于推銷“可汗”?答案或許藏在另一筆交易中:2025年7月,土耳其與英國簽署協(xié)議,計劃采購40架“臺風”四代機,總價56億美元。這一舉動暴露了土耳其的真實意圖——通過“可汗”訂單獲取資金,同時引進“臺風”的EJ-200發(fā)動機技術,試圖填補自身動力系統(tǒng)的空白。
印尼空軍現(xiàn)役戰(zhàn)機包括美制F-16、俄制蘇-30、法制“陣風”等,裝備來源分散,維護成本高昂。面對新加坡即將到貨的F-35,印尼迫切需要一款五代機實現(xiàn)空中優(yōu)勢。此前,印尼曾評估中國殲-10C的采購可行性——單價約4000萬美元,性能穩(wěn)定,且中國能快速交付。然而,最終印尼卻選擇了尚未量產的“可汗”。
土耳其承諾的“技術轉讓”和“本地化生產”模式,對印尼而言極具吸引力。根據協(xié)議,印尼將參與“可汗”的總裝,42架戰(zhàn)機將在本土完成生產。土耳其宣稱,這將幫助印尼建立完整的航空工業(yè)體系。但歷史經驗表明,這種“組裝式合作”模式風險極高。2018年,韓國與印尼合作KF-21項目,因技術轉讓不徹底導致項目陷入僵局;2024年,韓國指控印尼技術人員竊取KF-21系統(tǒng)數(shù)據,雙方合作徹底破裂。印尼若重蹈覆轍,不僅無法獲得核心技術,反而會加深對外依賴。
印尼長期面臨中美俄三強的拉攏。2024年,美國以《通過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案》施壓,迫使印尼放棄采購俄羅斯蘇-35;而中國殲-10C的性價比雖高,但印尼擔憂過度依賴中國會引發(fā)西方反彈。土耳其的“可汗”戰(zhàn)機,恰好成為印尼“多方下注”策略的理想支點。
土耳其的身份極具特殊性:它是北約成員國,卻采購了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tǒng);它與美國關系緊張,卻仍能獲得英國“臺風”戰(zhàn)機的采購權。這種“不偏不倚”的姿態(tài),讓印尼看到了平衡中美影響力的可能。通過采購“可汗”戰(zhàn)機,印尼既可向西方展示“非中俄依賴”,又能通過技術合作拉近與中東國家的關系。然而,這種“技術+地緣”的雙重收益,能否抵消“可汗”項目的技術風險?
要知道,中國在航空發(fā)動機領域已實現(xiàn)重大突破。殲-35搭載的渦扇-19發(fā)動機,最大推力達12噸,推重比超過10,性能超越美國F-35的F135發(fā)動機。中國對核心技術的保護極為嚴格,殲-20的關鍵設計始終未外泄。2023年,土耳其曾試探性接觸中國殲-31戰(zhàn)斗機的采購可能性,但被直接拒絕。此后,土耳其試圖通過巴基斯坦間接獲取中國技術,但中國對出口裝備采取分級技術保護,即便巴基斯坦轉交,也無法完整獲取核心設計數(shù)據。
2025年7月,中國軍工系統(tǒng)多次重申,不向非戰(zhàn)略合作國提供敏感軍用動力技術。這一立場,直接封死了土耳其通過“可汗”項目竊取中國發(fā)動機技術的路徑。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可汗”項目的“出口奇跡”實則隱藏重重隱憂。48架訂單背后,并非完全基于技術實力,更多反映出印尼空軍的無奈與對西方裝備的不完全信任。土耳其的發(fā)動機困境、技術合作受阻、對外繞道的嘗試,正成為全球軍工合作的縮影。美國與歐洲在軍用航空動力領域的壟斷地位難以撼動,即便是中國,憑借自主創(chuàng)新突破美國與俄羅斯封鎖,也投入了數(shù)十年巨額資金。
未來十年,亞太空軍現(xiàn)代化將持續(xù)加速,但核心動力技術“卡脖子”難題短期內難以突破。土耳其“可汗”項目若無法實現(xiàn)發(fā)動機自主,極有可能重蹈“印度光輝”戰(zhàn)機項目的覆轍——訂單雖多,戰(zhàn)力卻被核心動力技術嚴重拖累。印尼若繼續(xù)在“技術夢”中徘徊,最終可能面臨的,是技術未得、話語權盡失的雙重困境。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