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身份最特殊,直接稱王與周天子對標(biāo),還真是有點“出類拔萃”。
春秋時期各國君主大多以公相稱,比如《史記索隱》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除了楚國君主楚莊王之外,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由此可見,楚莊王跟他們之間是有多格格不入了。
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其實就是發(fā)動爭霸戰(zhàn)爭,這種爭霸戰(zhàn)爭從來都不是毫無目的的發(fā)動戰(zhàn)爭,而是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希望能夠以自己為主導(dǎo),恢復(fù)分封制的秩序。
所謂分封制的秩序,也就是當(dāng)初周天子大分諸侯時的格局,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大肆分封諸侯國71個,然而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遠(yuǎn)不止于此,周公攝政的時候還不斷增加數(shù)量,再加上很早以前就存在的諸侯國,可以肯定西周初年的諸侯國不下一百個。
這么多的諸侯,身份地位也是不一樣的,于是就有了爵位制度,從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一般跟周王室親近的宗親諸侯國國君才是公爵;類似齊國這樣的功臣諸侯國,國君是侯爵;其次是伯爵,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再小一點的就是子爵,最后是男爵。
西周初年的時候,各個諸侯國的封地都很小,公、侯一級的能夠達(dá)到百里,伯爵有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僅僅五十里。
到周公攝政的時候,對諸侯國的封地進行修改,規(guī)定:
“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說白了,爵位越高,地盤越大,上稅也越重,爵位越低,地盤越小,稅負(fù)也越輕。
這就要說到楚國的爵位了,雖然我們后世看到楚國一直是老牌強國,從春秋五霸到戰(zhàn)國七雄都有楚國的影子,但是在周王室的分封體系中,楚國就是一個子爵,對沒錯,就是上面在西周初期只有五十里封地,后來可以達(dá)到二百里封地的小國。
由于地處偏遠(yuǎn),爵位較低,每年只需向周王進貢幾車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
為什么后世的楚國這樣強大,卻只是一個子爵的爵位呢?這就要從楚國的發(fā)源時期開始說起了。
楚國最早只是一個部落,在商朝逐漸衰亡,而周朝逐漸崛起的時候,楚國最早的祖先鬻熊審時度勢,投靠了周文王,因為其原來是蠻夷部落,周王室給了他一個子爵的封號,從此臣屬于周朝。
在建國指出,楚國積貧積弱,是逐漸發(fā)達(dá)起來的,根據(jù)史料記載,當(dāng)時楚國國君不僅要風(fēng)塵仆仆的到周朝進貢,還要管理祭品,并且沒有資格參加諸侯盟會,可見身份地位之低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