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吃的10種玉米,糯嘰嘰好吃極了
玉米這物件,不是土生土長的,明朝中后期才從美洲飄洋過來。
初到華夏,先在南方山窩窩里落腳,后來不知怎的,竟往北方闖,黃土坡、黑土地,它都肯扎根。
這 “外鄉(xiāng)人” 不嬌氣,貧瘠地也能結(jié)出飽滿棒子,老百姓漸漸把它當(dāng)成自家人。
清朝時(shí)人口猛地往上躥,不少地方靠它撐著。
陜北婆姨蒸窩窩頭,山東漢子啃玉米餅,一口下去,都是日子的實(shí)在。
災(zāi)年里,別的莊稼趴下了,它還能留些顆粒,成了 “救命糧”。
老輩人說,哪村沒幾棵老玉米,哪戶沒靠它熬過難?
如今日子好了,窩窩頭成了稀罕物,可超市里的玉米碴、玉米面,還帶著土腥氣。
它陪咱走了幾百年,從陌生到成了日子里的老伙計(jì)。
就像村口老槐樹,不聲不響,卻把根扎進(jìn)了民心。
綏化鮮食玉米
那可是黑龍江黑土地上"憋"出來的寶貝疙瘩。
早些年北大荒開墾那會兒,老輩人把本地"黃金糧"跟關(guān)內(nèi)甜玉米雜交,
整出個(gè)"綏玉7號",棒子大、粒兒飽,蒸熟了能香透三層棉被。
您瞅這玉米棒子,金黃飽滿的,跟小燈籠似的掛桿上。
剝開苞葉"咔嚓"一掰,汁水能濺到袖口上,甜得跟摻了蜜似的,咬一口"嘎嘣"脆生,滿嘴都是陽光曬過的甜香。
綏化人管這叫"甜稈兒",說它"甜過初戀,脆賽嫩黃瓜"。
做法也簡單,水開下鍋蒸十分鐘,或者裹層保鮮膜微波爐轉(zhuǎn)三分鐘。
現(xiàn)在城里超市都有真空包裝的,
但老饕們都說:"離了黑土地的鮮勁兒,咋整都差口仙氣兒。"
橫縣甜玉米
產(chǎn)自廣西南寧橫州。
這金燦燦的玉米棒子,皮薄得跟紙似的,一咬“咔嚓”響,甜水兒直往嗓子眼鉆,跟嚼了蜜罐子似的。
當(dāng)?shù)乩限r(nóng)講:“這玉米種在富硒土里,喝的是郁江水”
話說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末,廣西農(nóng)學(xué)院在橫州校椅鎮(zhèn)鼓搗出“超甜20號”,
從此這金珠子就扎下了根。
煮法也簡單,剝兩層皮留須,冷水下鍋加鹽,煮十二分鐘,甜得能掐出水!
橫州人管甜玉米叫“甜粟”,夜里摘玉米常說:“趁露水重,甜粟更潤!”
這玉米排骨湯、奶香玉米、鮮榨玉米汁,樣樣都是橫州餐桌的魂。
從地頭到舌尖,這甜味兒里裹著陽光、泥土和鄉(xiāng)親的巧心思,你說能不饞人?
忻州糯玉米
真是可帶勁了!這物件是山西忻府區(qū)的特產(chǎn),早年間被農(nóng)業(yè)部蓋了章,成了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
要說這玉米的來歷,還跟云南媳婦的嫁妝有關(guān),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北趙村的小伙從云南帶回老玉米種子,種在黃土坡上,沒想到長出的玉米比老家的還香糯。
如今這玉米在忻州扎根近五十年,成了全國知名的"軟糯甜心"。
這玉米棒子長得瓷實(shí),顆粒像排兵布陣的娃娃兵,煮上十分鐘就軟乎得能拉絲。
咬一口皮薄無渣,甜得跟摻了蜜似的,可又不齁嗓子。
當(dāng)?shù)乩限r(nóng)說,這得歸功于忻州晝夜溫差大,糖分?jǐn)€得足。
現(xiàn)在市面上的白糯、黃糯、黑糯各有各的妙處,煮著吃、熬粥、炒肉都美氣得很。
要我說,最地道的吃法還得是清水煮。水開丟玉米,撒把鹽提鮮,八分鐘關(guān)火。
剝開綠衣裳,金黃的玉米棒子冒著熱氣,咬一口黏得能拽出絲來。
通遼黃金玉米
通遼這地界兒,跟美國、烏克蘭的玉米帶齊名,號稱“三大黃金玉米帶”。
乾隆年間就種上了玉米,如今一年能產(chǎn)八百萬噸,全國每二十斤玉米就有一斤是這兒出的。
黃玉米棒子長得俊,穗長二十來公分,籽粒金黃锃亮,跟撒了層金粉似的。
淀粉含量高,蛋白質(zhì)也足,咬一口軟糯香甜,跟嚼了蜜似的。
煮著吃最得勁兒,帶包裝扔鍋里,水開煮一刻鐘,掀蓋兒那叫一個(gè)香!
烤著吃也中,撒把孜然辣椒面,外焦里嫩,嘎不溜脆。
做法簡單,煮、烤、煲湯、拌沙拉,咋整都好吃。
這玉米就是點(diǎn)兒正的產(chǎn)物——天時(shí)地利,再加上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才有了這金貴的黃玉米。
漢南甜玉米
那可是湖北武漢的一絕,人稱“水果型玉米”,生吃熟食皆相宜。
這玉米原是給豬吃的飼料玉米,三十多年前一場大水,未熟的玉米被采來充饑,
竟意外發(fā)現(xiàn)其清甜可口,這才有了如今的“中國甜玉米之鄉(xiāng)”。
漢南地處長江中游沖積平原,
沙質(zhì)土壤富含有機(jī)質(zhì),水源充沛,氣候適宜,
種出的甜玉米穗大、籽粒飽滿、色澤鮮亮,青棒階段皮薄汁多、質(zhì)脆而甜,含糖量高達(dá)20%,是普通玉米的兩倍。
生吃時(shí),甜度明顯,有新鮮水果味;熟食則甜度更高,香氣四溢,皮薄渣少,回味悠長。
做法也簡單,剝?nèi)ネ鈱悠?,留兩層?nèi)皮和玉米須,加水煮12-15分鐘,加鹽提味即可。
這玉米甜得跟蜜似的,吃一口,心里頭美得慌,
難怪連“岔巴子”田克兢都夸:“好吃,像水果一樣甜!”
董浜黃金小玉米
蘇州常熟董浜鎮(zhèn)的“透靈”寶貝。
這玉米非雜交,能留種,幾百年前就扎根這片烏沙土,喝陽澄水,曬足2130小時(shí)日光浴,養(yǎng)得籽粒金黃飽滿,
支鏈氨基酸比普通玉米高761.5,葉黃素多54.9%,葉酸高18%,活脫脫“黃金作物”。
蒸煮最見功夫,
冷水下鍋煮15分鐘,燜2分鐘,皮薄如紙,咬開“糯搭搭”的,甜味像老蘇州的評彈,婉轉(zhuǎn)著從齒尖漫到舌根。
老饕們說,這甜是“甜津津”的,比水果玉米含蓄,比糯玉米清鮮,連煮玉米的水都能冰鎮(zhèn)了當(dāng)茶喝。
吉林公主嶺玉米
老話兒說“玉米稈子高,產(chǎn)量節(jié)節(jié)高”,咱公主嶺的玉米那可是頂天立地的好東西。
黑土地攥一把能出油,年日照三千小時(shí),玉米粒兒長得那叫一個(gè)瓷實(shí)。
您瞅這玉米棒子,金黃金黃的,皮兒薄得跟紙似的,一咬“咔嚓”就爆汁,甜得跟蜜似的,可又不齁嗓子。
早起來煮兩根,再配個(gè)雞蛋,那叫一個(gè)得勁兒!減脂的姑娘小伙兒拿它當(dāng)主食,低脂高纖維,吃完了肚子不餓得慌。
做法也簡單,鍋里添水,玉米扒了皮往里一扔,大火煮十分鐘,撈出來晾涼就能啃。
要是想換個(gè)花樣,切成段跟排骨一起燉,湯都帶著玉米香,喝一口渾身舒坦。
云南西雙版納拇指玉米
西雙版納景洪市勐龍鎮(zhèn)的傣家寨子里,
藏著種叫“小包谷”的拇指玉米,跟手指頭差不多粗細(xì),白生生的像串珍珠。
這老品種有八百年歷史了,原先差點(diǎn)讓雜交玉米擠沒了,
如今又讓傣家人從山旮旯里找回來,種在北緯21度的雨林邊上。
這玉米嬌貴得很,非得喝山泉水、曬足全年陽光才肯長。
天沒亮就得去地里掰,露水正濃時(shí)摘的才最甜。蒸熟了聞著有股子葉香,
咬一口“咔滋”脆皮,里頭糯得能拉絲,甜得跟嚼了塊軟糖似的,連玉米須都帶著清香味。
傣族阿婆蒸玉米有講究,柴火灶上擺個(gè)竹甑子,玉米碼得整整齊齊,火候要拿捏得準(zhǔn)。
四川牛奶玉米
在成都新都區(qū)石板灘的田坎上,最近冒出個(gè)稀罕物——牛奶玉米。
這玉米能直接生啃,汁水多到能爆漿,甜度賽過甘蔗,還帶點(diǎn)奶香,
當(dāng)?shù)厝顺吨ぷ雍埃?strong>“掰下來直接啃,甜得遭不?。 ?/strong>
這玉米來頭不小,是云南農(nóng)大耗時(shí)11年搞出來的“國貨之光”。
以前國外品種卡脖子,現(xiàn)在咱自己培育的“晶白甜”系列,糖度直接飆到16-20度,比普通甜玉米甜60%!
生吃脆甜,煮著更香。本地人教你這么整:
玉米掰段,丟鍋里加牛奶、白糖,大火煮20分鐘,那香味能飄半條街。
冷藏后啃,像在吃冰淇淋;微波爐叮5分鐘,又軟又甜。
用四川話講:“這玉米,安逸慘了!甜得心頭打顫顫!”
曲周甜玉米
那可是河北邯鄲的“金疙瘩”。
這玉米粒兒薄得透光,咬一口“咔嚓”響,甜得跟灌了蜜似的,黏糊糊的像嚼軟糖。
當(dāng)?shù)厝斯苡衩捉?strong>“玉熟”,
老輩兒人常說:“玉熟甜,賽神仙,煮一鍋,香透天!”
這話不假,蒸煮時(shí)加勺鹽,玉米甜得更透亮,連湯都帶著奶香。
曲周的沙土地種出的甜玉米,蛋白質(zhì)超13%,氨基酸是普通玉米兩倍,維生素更是管夠。
您要是來曲周,準(zhǔn)能聽見老鄉(xiāng)吆喝:“來根剛摘的甜玉米,不甜不要錢!”這味兒,
保準(zhǔn)讓您咬了第一口,就惦記著第二根。
玉米攤前,老主顧掂著根金黃的棒子:“這物件,打外洋來,倒比咱地里長的還親?!?/p>
攤主麻利地裝袋:“可不?
饑年當(dāng)命,豐年是景。三塊五兩根,管飽也管饞?!?/p>
掰開燙手,吹著氣啃一口,甜糯直頂心口窩。
日子就在這熱氣里晃悠,嚼著嚼著,就踏實(sh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