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的清宮劇,想必大家對于雍正的認識并不陌生,他原名胤禛,在位雖僅十三年,卻以其強硬作風(fēng)和大刀闊斧的改革,深刻地改變了清朝的走向,為之后的康乾盛世延續(xù)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對于雍正的繼位一直都眾說紛云,有說是他修改了遺召,本是傳位于十四阿哥,被他改成了四阿哥,這顯然是有點扯的。
康熙帝在位時,作為其諸皇子之一的他,并無太多出彩之處,但也沒摻和到你死我活的皇位爭奪里去??蓻]想到,在康熙晚年皇子們都偷偷較勁搶皇位的時候,他這種不聲不響的性子,反倒成了獨一份的好處。
這才是真正的高手,不顯露于色。康熙五十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領(lǐng)管祭祀事務(wù),他盡心盡力,行事規(guī)范嚴謹,逐漸在康熙面前展現(xiàn)出自己的才能與可靠??滴趿荒甓滴醯垴{崩,胤禛在一片爭議聲中繼位,年號雍正。
作為清朝一代帝王的雍正皇帝,大伙對他的評價都是勤勉為政,不過他的書法更是寫得精彩,例如這幅圣旨書法就值得學(xué)習(xí)。這是雍正用行書寫的一幅經(jīng)典行書之作《柏梁體詩序》,也是一部圣旨書法,十分珍貴罕見。此作也叫《九日宴群臣擬柏梁體詩序》,是他于雍正四年(1726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所書。
當(dāng)時朝廷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雍正與群臣在這次宴會上,他追憶了康熙朝癸未年重陽節(jié)老皇父命和詩的盛況,表達了對康熙帝的緬懷與敬仰之情,以及自己繼位后勵精圖治,希望與群臣一德同心,共治天下,以報答康熙養(yǎng)育之恩的愿望。序文開篇為 “朕繼大統(tǒng),惟朝乾夕惕,兢兢仰法,考緒前王,育之利群生,黔黎銜恤,莫遂乃心,于戲休哉”,其后便描繪了往昔盛景,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先帝的思念和對當(dāng)下的期許。
做為皇子的他,早年就接受嚴格的教育,其中書法也是得到名家指教。他的書法早年學(xué)的是諸遂良,后又多取法于米芾、趙孟頫二家書風(fēng),雍正皇帝從小就接受著特別嚴格的教育,在書法這事兒上,早年他學(xué)了好多名家的字體,尤其多借鑒米芾和趙孟頫這兩位的風(fēng)格。
而且為了迎合康熙,他還模仿學(xué)習(xí)董其昌的書法,再加上當(dāng)時朝廷上下漸漸流行的館閣體也對他有影響,慢慢就形成了自己那種遒勁雄渾、爽朗剛健,又圓潤融合、渾厚有力的獨特書法風(fēng)格。
就說這卷書法作品吧,字的結(jié)構(gòu)瘦硬有力、緊湊工整,筆畫的收和放都特別自如,墨的顏色濃淡也恰到好處。既有著館閣體那種端正嚴謹?shù)臉幼?,又帶著文人書法的瀟灑隨性,充分展現(xiàn)出雍正帝 “書法遒勁雄渾,各種字體都寫得精妙” 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此作還曾兩度被《石渠寶笈》著錄,先是《石渠寶笈》初編卷一乾清宮,后又被《石渠寶笈三編》乾清宮再次著錄,一者是其地位之高,一者是其書法之好。
再者就是其歷史價值之高,此作不僅是研習(xí)書法的價值,還反映了雍正帝繼位初期的政治理念與治國抱負,以及當(dāng)時宮廷文化活動的盛況,是研究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柏梁體的由來,得從漢武帝時期的一場賽詩會說起。當(dāng)時,漢武帝在柏梁臺召集了大臣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聯(lián)成一首詩,而且每一句都押著韻腳。
打那以后,人們就把這種每句都押韻的詩體叫做 “柏梁體”。柏梁體有個明確的要求,就是詩里的每一句都得押韻,句式大多是七個字。這種詩體讀起來氣勢宏大,音韻也很和諧,特別適合用來表現(xiàn)莊重又華美的內(nèi)容,所以常常被用在宮廷里那些奉命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zhuǎn)內(nèi)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