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水東講村名》從視頻版精心打磨為文字版,不僅傾注了我們大量的心血與精力,更離不開雄厚財力的支撐,因此格外需要廣大朋友的鼎力支持。
我們最初從320村篩選出 150 個村落,之后精簡至 120 個,最終確定為 100 個。這并非是被刪減的村落故事不夠精彩,也不是我們刻意追求極致的完美,實在是受限于財力。在此,我們誠摯期待富有公益之心的企業(yè)家能在本書中投放廣告頁,這不僅能為我們減輕巨大的壓力,讓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更能借助書籍的傳播力,為企業(yè)贏得廣泛的關注與良好的社會聲譽。
此外,七市村的內(nèi)容將作為樣本案例呈現(xiàn),既為書寫團隊提供參考范例,也方便有意向投放廣告的朋友在書籍出版前提出寶貴的糾錯建議,助力我們將這本書做得更好。
橋邊歲月記過往——七市村
【村名來歷】
七市村名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清雍正六年的縣區(qū)劃分。關于其地名與村名的由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民俗專家認為,此地原屬三門灣青山港的港汊區(qū)域,分布著七個小礁嶼。隨著海涂逐漸上漲,其中四個礁嶼被泥沙覆蓋,隱入地下,另外三個則露出地表,形成小山,民間便有了 “四個暗龜與三個明龜” 的說法。因村域內(nèi)曾有七個礁嶼分布,最初稱 “七嶼”,后因 “嶼” 與 “市” 同音,逐漸演變?yōu)?“七市”。這一說法與村民的講述相互印證 —— 當?shù)卮迕穹Q,若向地下挖掘數(shù)米,便能觸及海涂泥,即使用長毛竹插入,也會陷入“花花軟”(松軟)的土層,深不見底。民間諺語 “七市洋,高山殿,七蕻樟,吊洋船”,說的就是這一帶曾有洋船直進直出,旁邊的樟樹還能吊大船的情景。
從村落人口構(gòu)成來看,七市村為雜姓聚居之地,素有“顧張應盧禇金吳,王李楊陳馬葉蘇”的說法。探究其根源,或與“禁海令”有關,或與當?shù)禺a(chǎn)業(yè)變遷密切相關:清嘉慶二年,大林、寶蓮兩團(原梅七鄉(xiāng))廢鹽轉(zhuǎn)農(nóng),原在各個小灣內(nèi)鹽民聚居成村,形成多姓共居的村落格局,這也為“七市”作為聚居地名稱的固化提供了社會基礎。
【四達橋邊的激戰(zhàn)】
“圍三闕一”作為古代兵法中的經(jīng)典戰(zhàn)術,在歷代戰(zhàn)爭中不斷發(fā)展完善。1949年7月解放寧??h城時,我軍便靈活運用了這一戰(zhàn)術:21軍61師183團負責攻打北門和西門,181團2營、3 營主攻南門,唯獨將東門留作缺口,虛設一條生路,誘迫敵人從空隙中豕突東逃時,憑借白嶠嶺天然屏障切斷去路,將其截而殲滅。
182 團由團部直屬連張指導員帶領一個尖兵排,從一市翻過石夾嶺,沿土地廟這條溪坑到達四達橋時,被“寧象臺邊區(qū)剿撫司令部第2支隊”任小青匪部發(fā)現(xiàn)。匪部隱藏在四達橋(上通寧、紹,下通臺、溫,謂四達)橋頭應象賢的四合院 —— 這里后來曾成為一市區(qū)公所和七市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任小青部憑借四合院堅固的圍墻,占據(jù)了有利地形。尖兵排猝不及防傷亡20 余人,張指導員也不幸犧牲。
182團大部隊聞訊迅速趕到,立即對任匪駐地進行火力封鎖,同時登上橋頭碾子房、濟生堂屋頂發(fā)起猛烈進攻。沒多久,老屋內(nèi)百余名殘匪除任小青翻墻潛逃外,其余全部被俘。
這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zhàn)使戰(zhàn)況有所變化,導致從縣城東門逃出的部分國民黨部隊趁機逃脫,未能實現(xiàn)預期的堵截效果。四達橋邊的這段經(jīng)歷,也成為解放寧海戰(zhàn)役中一段難忘的插曲。(審核/劉開文)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寸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