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理胃氣時,可用微苦微辛或有芳香氣息的藥物。辛則開,苦則降,這是中焦脾胃升降運化和傳輸所需要的能量方向,用“微”而非“強”,是保證藥性既不過于向外開散,也不過于向下降泄,這兩者都可能導(dǎo)致“藥過其位、過于開泄而傷正氣”。
所以,用來調(diào)治中焦氣分層次的湯藥,通常不會是顏色很深、味道很重、稠厚而帶有強烈氣味的。中焦胃氣不足時,可用白術(shù)、茯苓、陳皮等物。如果患者很虛弱,可用黨參、黃芪、蓮子等。如果有寒,可用干姜、熟附子;如果便溏,可用蓮子、扁豆等。這些藥物在傳統(tǒng)就叫作“建中之品”——補充、建固中焦的作用。
如果中焦有郁滯,流通運化不利,即是“實證”。便秘,可用大腹皮、厚樸;舌苔厚膩,有口臭,可用大黃。氣分有熱,可用石膏或滑石。有人以為這類藥會傷胃氣,事實并非如此。大部分金石藥沒有味道,酌量“取其氣”,則不會損害脾胃。
此外,艾灸、熱敷、內(nèi)功按摩、靜坐和良好的睡眠可以整體提升人體的真氣,中氣也會同步充足。經(jīng)脈溝通表里內(nèi)外,中焦脾胃之氣通于肌肉、四肢及末梢,所謂“脾主四肢”。所以,中焦病的調(diào)治,除了評估中氣之虛實,也要觀察四末之寒溫、肌肉之有無、排汗是否正常,以確保脾胃之氣暢達(dá)于外。否則,就要用藥來幫助打開體表和經(jīng)脈(詳見下一章)。
注意:手足冷,可能是由于下焦元氣虛衰、中焦中氣不足,也可能因體表經(jīng)脈阻塞所致。如屬于下焦元氣虛衰,可以觀察患者左手尺部脈象,了解其下焦元氣的情況,如果精不足(脈緊、細(xì)、弱),用藥時,不能猛烈的開表,以免進(jìn)一步耗傷元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