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回到家,都“刷”手機。
七十年前,別說手機了,連電視機長啥樣,普通百姓見都沒見過。
收音機,大家倒是知道,但上世紀五十年代,能享受到收音機的,可不是一般人。
普通老百姓,家里用的,是“喇叭”。
“有線廣播喇叭”,長這樣:
一拽左邊兒那根藍色的開關(guān)線,喇叭就響。
一座城,一個廣播電臺,廣播員念稿子念累了,就放歌放曲子給大家聽。
喇叭有個最大的好處,不耗電。
所以家家戶戶,也不大用那根開關(guān)線 —— 既然能“白聽”,就整天開著唄。
那時,大家都睡得早。
晚上九、十點鐘,該睡覺了,全天播音節(jié)目也該結(jié)束了。
結(jié)束前,大多數(shù)廣播電臺,都播一首“終了曲”。
曾經(jīng)很多年,無錫人民廣播電臺每天的“終了曲”,就是《二泉映月》。
阿炳的《二泉映月》,在1950年9月錄音后,迅速風(fēng)靡全國,無錫人民深深地引以為自豪。
因為這首曲子早已在無錫家喻戶曉。
阿炳出門賣藝,邊走邊拉琴,總是拉《二泉映月》。
每天晚上,阿炳賣藝結(jié)束,回家的路上,他還是邊走邊拉琴。
夜?jié)u漸深了,城里城外要安睡了,只有阿炳的《二泉映月》,仍在無錫寧靜的夜空里裊裊回蕩,傳遍千家萬戶。
人們聽到阿炳熟悉的琴聲,就會喃喃自語:阿炳也回家了,不早了,要睡覺了。
《二泉映月》錄音的當年,阿炳沒熬過冬天,駕鶴西去。
難眠的夜晚,聽慣了阿炳琴聲的無錫百姓,多么懷念阿炳,懷念那熟悉的《二泉映月》!
于是,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給全城的無錫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從1956年10月開始,正式將每天節(jié)目的“終了曲”,定為阿炳的《二泉映月》。
夜闌人靜,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再次在無錫上空回蕩、縈繞。
那個年代的無錫人,都回憶說:每晚一定要聽了《二泉映月》,才能安然入睡,不然,總覺得少了什么,睡不踏實。
阿炳走了,他留下的《二泉映月》,永遠陪伴著家鄉(xiāng)的人們。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