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敏主任解釋,“上燥”的形成,常與外感邪氣侵襲有關,邪氣首先影響的是肺胃氣分。想象一下,當燥邪來襲,最先感受到“干渴信號”的往往是我們的口鼻咽喉和上消化道。這就像葉天士等古代醫(yī)家所描述的,“肺津胃液皆奪”便是上燥的典型狀態(tài)。王德敏主任提到,古人非常重視保護胃陰,強調用“甘寒”的方法來生津增液,本質上是為了對抗燥氣對津液的消耗,防止傷陰。清代醫(yī)家俞根初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更是將秋燥傷人的過程形象地比喻為“先傷肺津,次傷胃液”,指出了燥邪由淺入深的路徑。
下燥”根在精血內(nèi)傷:肝腎陰分的虧虛
王德敏主任進一步分析,“下燥”則更多源于身體內(nèi)部精血的耗傷,其根本往往在肝腎陰分。這可以理解為“人之本病”或長期的內(nèi)傷因素所致。一方面,就像干燥綜合征多發(fā)于中老年女性群體,王德敏主任指出,這與“陰氣自半”的自然生理變化有關,年齡增長帶來的陰虛血少,使得身體深層滋潤不足,從而更容易出現(xiàn)頑固性的口眼干燥、皮膚干澀、甚至陰道干澀等“下燥”表現(xiàn)。另一方面,王德敏主任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也可能成為“偏餌燥劑”,比如長期偏好辛辣燥熱、肥甘厚味的飲食,或是誤服、久服過于溫燥的補品,這些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耗傷寶貴的津液,在體內(nèi)化生燥熱。這就好比“甘溫補氣”過頭了,反而容易“化火”,火氣灼燒津液,最終導致內(nèi)燥叢生。因此,王德敏主任認為,干燥綜合征所體現(xiàn)的“內(nèi)燥”,其形成與個體體質、重大疾病損耗、以及長期不當?shù)娘嬍成盍晳T等密切相關。
王德敏主任強調,深入理解“上燥治氣,下燥治血”這一古老理論,對于現(xiàn)代認識干燥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要價值。它清晰地勾勒出干燥問題的兩個層次:一個是由外及內(nèi)、影響氣分津液的上焦之燥(如口干舌燥總喝水不解渴);另一個是根植于肝腎精血虧虛、陰分不足的深層之燥(如眼干澀、皮膚干癢、關節(jié)干澀)。這種辯證分析的框架,有助于更細致地把握干燥綜合征的個體化特點,理解不同癥狀背后的根源差異。王德敏主任通過結合經(jīng)典理論與臨床觀察,為我們理解干燥綜合征這個“干”的復雜世界,提供了一把來自中醫(yī)智慧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