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德科
西安冒出了兩座新地標,一座是「生命之樹」,另一座是「未來之瞳」,都是頂流建筑師的作品。
王澍的未來之瞳
先來看「未來之瞳」(西安大劇院)。既然這是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先生的作品,那肯定是杰作。但我們有一點小小的疑問:它看起來夠不夠西安?
當然,你也可以說它很西安。你看那些建筑群23°-45°的屋面傾角,是在模擬秦嶺的山脈走勢;竹紋清水混凝土墻面,是對終南山竹林的詩意轉譯;墻面上的釉面磚,色彩源自唐代的青綠山水畫……這個項目的設計理念,本身就是「將本土城市文化與未來空間相融合」。
▲「未來之瞳」(西安大劇院)實景圖,圖片來源:西安發(fā)布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就是感覺它一點也不西安,不太能感覺到西安的雄渾,反而越看越覺得是清雅的江南。
尤其是釉面磚所呈現(xiàn)出來的「青綠山水」,很江南。不對啊,王澍用的分明是盛唐的配方,怎么會做出南宋的效果?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我們可以借用唐宋兩代的青綠山水畫感受一下兩者的差異。
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唐代畫家李昭道的青綠山水畫,《明皇幸蜀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它主要是用勾線填彩,色塊邊界清晰,較少自然過渡,而且喜歡用金粉、朱砂等暖色點綴,形成富貴雍容的效果。簡單說,它更像是壁畫的畫法,展現(xiàn)的是盛唐的雄渾。
▲《明皇幸蜀圖》局部,唐代畫家李昭道,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你再看南宋畫家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它的色彩飽和度更低,整體色調(diào)更溫潤,而且通過分層渲染,實現(xiàn)色彩的漸變過渡,形成含蓄雋永的效果。簡單說,它更像是水墨畫的畫法,展現(xiàn)的是宋代的清雅。
▲《江山秋色圖》局部,南宋畫家趙伯駒,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昭道是李唐宗室,趙伯駒是趙宋宗室,他們都善于「青綠山水」,但色彩與氣韻卻非常不一樣,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反映。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王澍先生的「未來之瞳」,看他用釉面磚在墻上營造的那種「青綠山水」,大概能明白為何更像清雅的江南而不是像雄渾的西安。他所轉譯的,或許是宋代的「青綠山水」而非唐代的「青綠山水」。或許,長期居住在杭州的王澍先生,一時沒抑制住骨子里的江南,不由自主地把江南流露在了西安的墻上。
▲「未來之瞳」(西安大劇院)實景圖,圖片來源:西安發(fā)布
江南作為一種美學范式,當然也可以被很好地融入到西安。但王澍先生的「未來之瞳」,不是把江南融入西安,而是用江南「殖民」西安。
赫茲維克的「生命之樹」
托馬斯·赫茲維克還沒得普利茲克建筑獎。他是英國建筑師。他在西安設計的「生命之樹」(萬象城),看起來似乎比中國建筑師王澍先生更西安。
赫茲維克給出的規(guī)劃方案,就是一個令中國甲方無法拒絕的方案:他畫了兩條軸線,東西軸線筆直地對著隔壁的陜西廣播電視塔(八角宮燈造型),南北軸線筆直地對著300多米外的西安天壇;然后,他在兩條軸線垂直交匯點造了一座塔——「生命之樹」。
▲上圖:東西軸線呼應陜西廣播電視塔;下圖:南北軸線呼應西安天壇;華潤置地CCBD實景圖,西安
用中軸線思維來解題,非常西安。我們再來看處于軸線交匯點的「生命之樹」。赫茲維克是用銀杏葉造型來做這座塔——按他講的故事,靈感來自于西安古觀音禪寺那棵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千年銀杏樹。
▲上圖:在萬象城中看「生命之樹」;中圖:在「生命之樹」中部看頂部;下圖:「生命之樹」頂層;華潤置地CCBD實景圖,西安
一開始,赫茲維克的初稿并不是用銀杏葉造型,而是更符合西方建筑師直覺的幾何化造型,整座塔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蠟燭臺,有點像他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設計的那個「Little Island」。
▲紐約「Little Island」實景圖與創(chuàng)作圖,赫茲維克作品
赫茲維克覺得幾何化造型的蠟燭臺,不夠西安,所以最終他用了李世民的千年銀杏樹。不知道是因為他太會講故事,還是因為他刻意討好中國甲方,他刻意在「生命之樹」用了60片銀杏葉造型,象征著「六十甲子」。這樣一來,他的故事就講得更圓了——你看跟「生命之樹」形成南北軸線的西安天壇是十二道陛階,對應著「十二時辰」,「六十甲子」與「十二時辰」形成了時間的無限循環(huán)。這些故事,讓「生命之樹」無愧于「21世紀大雁塔」的稱號。
▲《大國神游》:西安天壇
最后,我們再來看萬象城的建筑部分。翼角飛檐和立柱所用的釉面陶板,是唐三彩中的黃赭二色,材質與色彩都非常的西安。更重要的是,這些翼角飛檐,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檐下空間」,讓在各個樓層逛街的人,獲得隨時穿梭于室內(nèi)外的樂趣。
▲翼角飛檐和立柱的釉面陶板;華潤置地CCBD實景圖,西安
誰更西安
王澍與赫茲維克,到底誰更懂西安?我們不需要具備任何建筑學知識,也能得出這個問題的清晰答案。
我們可以說作為建筑師的赫茲維克太會講故事了,也可以說赫茲維克擁有更強的在地文化轉譯能力——跟他是哪個國家的人沒有關系。
前不久〔2025/6/14〕,王澍先生在上海西岸美術館的一場學術論壇上說:中國城市發(fā)展最快的黃金三十年,我們確實造了無數(shù)新建筑,但這種輝煌,掩蓋著文化身份的迷失……
他說得很好。
主編-何玲 影像總監(jiān)-費嘉
編輯-盧丹婷 編導-沈奕飛 攝像-王德正
商務總監(jiān)-周慧慧 總策劃-王冬鶯 總編輯-劉德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