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中,一條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當地時間4月2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發(fā)言人證實,CIA數字創(chuàng)新副局長朱莉安娜·加利納之子邁克爾·格洛斯,于2024年在俄烏沖突中作戰(zhàn)時不幸身亡。而后續(xù)更多消息表明,格洛斯并非為美國支持的烏克蘭一方作戰(zhàn),而是加入了俄羅斯軍隊,這一事實瞬間成為全球輿論焦點,引發(fā)諸多猜測與討論。
格洛斯出身于一個與美國國家安全緊密相連的家庭。其母親朱莉安娜·加利納,在CIA擔任數字創(chuàng)新副局長這一關鍵職位,致力于推動CIA利用數字技術和創(chuàng)新推進其使命,在情報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父親拉里·格洛斯則是參與過伊拉克戰(zhàn)爭的美國老兵,后在相關領域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這樣的家庭背景,本應讓格洛斯成長為美國體制的堅定擁護者,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回顧格洛斯的成長軌跡,他的思想轉變早有端倪。他曾在美國緬因州巴爾港的大西洋學院學習,期間被描述為一名生態(tài)活動家、女權支持者和反法西斯主義者。在俄烏沖突初期,他的立場與大多數美國民眾一致,對烏克蘭表示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觀點發(fā)生了戲劇性變化。他開始在社交媒體上頻繁表達對俄羅斯的同情,聲稱有關俄烏沖突的新聞報道都是“西方的宣傳”,這些報道掩蓋了沖突的現實,直言“腐敗的烏克蘭軍隊根本不是俄羅斯軍隊的對手”。
從格洛斯在社交媒體上的足跡來看,他最遲在2023年年初離開美國開始周游世界。他在個人主頁上寫道:“我離家出走,周游世界?!痹诼猛局?,他的觀念逐漸發(fā)生改變。在土耳其與保加利亞邊境,他曾穿著類似朝圣者的長袍,大手一揮買下市場上所有面包后分發(fā)給聚會者,并因此得到“耶穌”的綽號。他對祖國的不滿與日俱增,堅信西方霸權正在消退,金磚國家很快會取而代之。他曾說:“當我了解美國政治體系時,我意識到暴力是其內在的組成部分。金融暴力、制度暴力、情感暴力,當然還有身體暴力?!边@種對美國體制的深刻失望,成為他思想轉變的重要推動力。
2023年8月13日,格洛斯宣布已從格魯吉亞進入俄羅斯的弗拉季高加索市。此后,他游歷了俄羅斯多個城市,最終來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紅場,他發(fā)布了一張自己微笑的照片,并表達了對俄羅斯在這場他稱之為“烏克蘭代理人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的同情。隨后,他毅然報名參軍,成為俄羅斯軍隊的一員。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他被編入俄羅斯的第137近衛(wèi)空降團,該團是俄軍的精銳部隊,在烏克蘭戰(zhàn)場承擔著重要作戰(zhàn)任務,傷亡風險較大。
2024年4月4日,格洛斯在頓涅茨克前線陣亡,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1歲。烏方發(fā)布的他人生最后時刻的照片,是一張自殺式無人機撞向他的視頻截圖,顯示距離他僅僅28米,隨后畫面消失,意味著爆炸發(fā)生。直到兩個月后,他在華盛頓的家人才收到戰(zhàn)死通知。家人發(fā)布的訃告稱,格洛斯“在東歐旅行期間”身亡,但沒有提及俄烏沖突,訃告表示,“格洛斯度過了短暫但無比精彩的一生,直到他在海外旅行期間離我們而去。邁克爾憑借他高尚的心和戰(zhàn)士精神,踏上了屬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卻于2024年4月4日在東歐不幸遇難”。然而,隨著事件逐漸曝光,家人刪除了訃告。
事件曝光后,CIA發(fā)言人在聲明中稱,這是格洛斯一家的私人家事,不涉及國家安全問題,還強調格洛斯一直深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試圖以此解釋他的行為。但從格洛斯生前的社交活動來看,他在旅行期間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與不同人群交流,并不像是深受心理疾病困擾的狀態(tài)。這種說法更像是CIA為避免事件引發(fā)更大輿論風波而采取的公關手段。
格洛斯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從深層次原因來看,美國長期以來的對外政策以及國內社會問題對年輕一代的影響不容忽視。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如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等,這些戰(zhàn)爭不僅給其他國家?guī)砭薮鬄碾y,也讓許多美國民眾開始反思。美國國內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種族歧視等問題日益嚴重,年輕一代對美國體制的不滿情緒逐漸積累。格洛斯在成長過程中,或許看到了美國體制背后的諸多問題,對其宣揚的價值觀產生懷疑。而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展現出的捍衛(wèi)自身利益的堅定態(tài)度,以及俄羅斯文化中強調的集體主義等價值觀,可能對格洛斯產生了吸引力。
此外,國際格局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格局受到挑戰(zhàn)。格洛斯堅信多極世界正在形成,金磚國家的崛起將取代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這種對國際格局變化的認知,促使他站在了俄羅斯一方,試圖通過自己的行動推動他所期待的多極世界的到來。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烏沖突本身就是一場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美國長期以來對俄羅斯采取遏制政策,通過北約東擴等手段不斷壓縮俄羅斯的戰(zhàn)略空間,導致俄烏關系緊張。格洛斯可能認為,美國在這場沖突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選擇為俄羅斯作戰(zhàn),是對美國地緣政治策略的一種反抗。
普京將一枚列寧勛章交給美國總統特使維特科夫,請他轉交給朱莉安娜·加利納,以紀念格洛斯。列寧勛章在蘇聯時期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之一,蘇聯解體后極少頒發(fā)。普京此舉意義深遠,一方面是對格洛斯為俄羅斯作戰(zhàn)并犧牲的肯定與敬意;另一方面,在美俄關系緊張的當下,這一行為無疑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義,凸顯了一位CIA高級官員的兒子為俄羅斯作戰(zhàn)的事實,可能意在引發(fā)對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立場以及國內價值觀分裂的討論。
格洛斯的選擇和陣亡,既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國際政治復雜性的縮影。他的行為引發(fā)了對個人信念、家國忠誠和國際秩序的廣泛思考。這一事件也揭示出美國社會在價值觀、對外政策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以及這些矛盾對年輕一代產生的影響。在國際政治的大舞臺上,個體的選擇有時也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大國博弈的復雜態(tài)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