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屬于俄羅斯,資源屬于美國;債務(wù)屬于歐洲,榮耀屬于烏克蘭——這是網(wǎng)上廣為流傳、關(guān)于俄烏沖突最終結(jié)局的一段話,聽起來十分扎心。
圖為特朗普和普京
隨著8月15日美俄在阿拉斯加會晤,這一說法會不會成為現(xiàn)實?美俄會談究竟會形成怎樣的最終結(jié)果?歐洲在怕什么?澤連斯基又在怕什么?首先看看這段話所描繪的結(jié)局,是否真的會部分變?yōu)楝F(xiàn)實。
第一句,“土地屬于俄羅斯”。當然不是說烏克蘭所有土地都會歸屬俄羅斯,但就目前已占領(lǐng)的約20%土地,加上2014年拿下的克里米亞,恐怕很難通過談判讓烏克蘭全部收回。
也就是說,烏克蘭將永久或長期損失這部分領(lǐng)土——或許不承認,或許擱置爭議以后再談,或許只是?;稹谖磥硐喈旈L的一段時間里,這片土地都會處于俄羅斯的實際控制之下。
俄羅斯已向當?shù)夭糠志用?,也就是烏東四州部分居民發(fā)放俄羅斯護照,掐斷烏克蘭電信信號,改用俄羅斯信號。長此以往,十年、幾十年后,隨著語言的轉(zhuǎn)換,即便將來通過戰(zhàn)爭或其他手段再奪回來,也早已物是人非,一代人的命運就此改變。
因此,“土地屬于俄羅斯”——至少這20%——在談判桌上恐怕要不回來,因為戰(zhàn)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同樣拿不到。
第二句,“資源屬于美國”。這話聽起來扎心,卻并非空穴來風。舉個簡單例子:扎波羅熱核電站本屬烏克蘭,現(xiàn)被俄羅斯占領(lǐng)。為保障核電站安全,美國提出由美方接管,向俄烏雙方供電,等于白白落下一座核電站。
更不必說,自3月起,美烏一直在談礦產(chǎn)協(xié)定:烏克蘭把所有礦產(chǎn)打包,與美國成立合資公司,美資入股。有人認為烏克蘭并不吃虧——美國人來幫著開發(fā)。
圖為特朗普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和特朗普做交易,你忽悠他,可能嗎?因此,某種程度上,“資源屬于美國”——或至少部分烏克蘭資源未來將處于美國大公司的管理或掌控之下——很可能成為現(xiàn)實。
烏克蘭固然可以通過談判爭取更多利益,但無論如何,這些資源已不完全是自己的了。
第三句,“債務(wù)屬于歐洲”。確實,目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聲稱“照給”,也會簽一些軍售協(xié)議;但軍售的錢,得北約國家出——這是特朗普的算盤。
最近,8月初美國決定再賣給烏克蘭2億美元武器,由歐洲國家買單,這條路已鋪好。同時,為使烏克蘭頂住俄羅斯進攻,北約諸國準備再湊10億美元援助,今后歐洲人就要承擔更多軍費、更多債務(wù)。因此,“債務(wù)屬于歐洲”問題不大。
第四句,“榮耀屬于烏克蘭”。沒錯,榮耀當然屬于烏克蘭。面對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烏克蘭堅持三年半,僅丟失約20%領(lǐng)土,這在此之前被認為不可思議。
自蘇聯(lián)時期以來,除了阿富汗戰(zhàn)爭,俄軍歷次出兵——2008年閃擊格魯吉亞——都是速戰(zhàn)速決。然而俄烏戰(zhàn)事膠著至今,國際社會沒想到烏克蘭能堅持到今天,榮耀是有的。
當然,這只是坊間的一種說法。國際新聞、俄烏沖突,不能如此簡化。我們要從正常預測的角度,看看可能出現(xiàn)哪幾種結(jié)果。
第一種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簽訂全面?;饏f(xié)議。概率極低。
第二種可能:談崩,拂袖而去。概率也不高,特朗普和普京見面,不可能無果而終。
于是只剩下中間道路:達成某種程度的協(xié)議。例如,俄羅斯承諾近期不再空襲烏克蘭基礎(chǔ)設(shè)施和平民,讓烏克蘭人“安穩(wěn)睡覺”;相應(yīng)地,要求烏克蘭不再攻擊俄羅斯煉油廠。或在原則上同意建立?;鹫勁袡C制,由相關(guān)各方繼續(xù)談。
但從原則同意到真正落地,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里,只要沒簽字畫押,俄羅斯就可以繼續(xù)進攻,爭取在談判最終階段前讓烏克蘭崩潰——拿下更多城市,為談判增添籌碼。
談判桌上最緊要的時刻,往往就是戰(zhàn)場上最兇狠的時刻:談著談著,突然又攻下一座大城市,底氣立刻大增。
圖為澤連斯基
所有這些,都是美俄在談。澤連斯基能不能上桌還不確定,他想爭取這個權(quán)利;歐洲能不能上桌也不確定,歐洲也想爭取。
但對特朗普和普京而言,這畢竟是“美俄首腦峰會”,不是“烏克蘭問題國際峰會”。普京堅持:談的是整體美俄關(guān)系,烏克蘭只是其中一部分,要解決俄羅斯與西方的整體關(guān)系、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根源,而非就事論事。
因此,大概率是雙方簽一個框架性協(xié)議、備忘錄,或發(fā)表一份聲明,并不具強制法律效力;也可能先成立工作小組,再確認誰參與后續(xù)談判,具體事務(wù)交給下面去談,領(lǐng)導人只定路線方針。
然而,這些對烏克蘭、對歐洲而言,極其令人擔憂。簡而言之,他們既擔心“慕尼黑時刻”,又擔心“雅爾塔時刻”。
何謂“慕尼黑時刻”?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赴慕尼黑與希特勒會談,回國時在飛機舷梯上揮舞那張紙,宣稱“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世紀的和平”,結(jié)果被騙。
歐洲人害怕談了半天,烏克蘭和歐洲都喘口氣,普京卻根本不想停戰(zhàn)——這就是“慕尼黑時刻”,也擔心自己被特朗普出賣。
何謂“雅爾塔時刻”?二戰(zhàn)后,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劃定新的世界格局,歐洲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鐵幕落下,冷戰(zhàn)開啟。
歐洲擔心美俄在阿拉斯加劃定勢力范圍:你要什么,我要什么,按照20世紀大國交易原則,放棄21世紀通行規(guī)則,把問題“三下五除二”解決——歐洲你們就分裂、和俄羅斯對抗去吧,美國則說“這不關(guān)我的事,我和俄羅斯談好了”。
這就是8月15日阿拉斯加會談的復雜性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